魏了翁书院创办与教育思想

2022-11-25 00:19易绍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鹤山理学书院

易绍虎

魏了翁书院创办与教育思想

易绍虎

(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研究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书院教育在宋朝发展至顶峰,在这一背景下,南宋大儒魏了翁一生致力于创办书院,从事教育事业,为理学的传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他所创办的鹤山学派,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着眼于其书院思想,从他创办书院的背景出发,探讨其书院教育的内容与目的,并挖掘其精华,寻绎其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书院教育;魏了翁;教育思想

书院教育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来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媒介与纽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持其说,广收弟子门人以传其思想。如孔夫子于杏坛传道授业解惑,门下有弟子三千。这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书院教育的源头。经过漫长的发展,北宋时,书院教育得到了正式的确立。书院教育的最大显著特点是其由民间学者创立,并无官方的认可和资助,与官办的学府之间有着许多截然不同的特色[1]221。在历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最具生命力的往往也都是书院类型的私学,这当然是其自由变通的性质决定的。而当这些私学发展到高峰的时候,往往因受到政府的认可和资助而转化成官学,而在成为官学之后,就几乎失去了它原本具有的生命力,最后趋于衰落,被其它新兴的私学取代。这种更迭现象,唐君毅先生在他的《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中称之为“三部曲”,即私学由兴起,到转为官学,到最后衰落的三个阶段[2]522。

从书院的特点来看,它的兴起与发展可以说是必然的,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那么为什么会在宋代发展至顶峰?在文化层面上,随着隋唐时期三教融合大趋势的影响和古文运动的发展,受今古文经学争论影响下的旧儒学失去活力,为了重振儒学,革新势在必行[3]52。宋代前期,在众多学者的推动下,轻训诂重“义理”的新儒学形成。一个新思想体系的形成,传播是其首要解决的问题。书院便顺理成章的担起这一历史责任,一跃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角。在政治经济层面上,统治者的支持与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也是书院教育兴起的重要因素。宋代历来是重文轻武,书院教育几乎都是大儒学家在推行,所以统治者基本是支持的,并且有实际行动来支持,如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朝廷赐予江西白鹿洞书院许多典籍,以供学生学习。科举招录的扩大也使得百姓乐于读书学习,书院教育便在这些因素下蓬勃发展,以至成为宋代文化的一大特点。

一 魏了翁与鹤山书院

魏了翁,字华父,浦江人(今四川),世称鹤山先生,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鹤山先生不仅对理学研究深厚,其对诗词的造诣也很深,是作品丰富,别具一格的大诗人。代表作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九经要义》《周易集义》《鹤山诗集》等。此外,和其他宋代理学家一样,鹤山先生也兴办书院,将自己的理学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之中,鹤山书院由此而建。

我国有许多座鹤山书院,其中,除广东省鹤山市的鹤山书院与魏了翁无关外,其余大多与其密切相关。而在这当中,由魏了翁亲自创办的鹤山书院又有四川蒲江鹤山书院、湖南靖州鹤山书院、四川泸州鹤山书院和江苏苏州鹤山书院四座,四川眉山鹤山书院、四川邛崃鹤山书院则是后人为纪念他而创建的。在其创办书院期间,魏了翁躬身授教,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教育中,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书院教育思想。在当时,他的书院为社会培育了许多人才,他和弟子被称作鹤山学派,影响甚广。

魏了翁的主要教学活动地点是其创办的鹤山学院。其一生流离多地,并在各地创办鹤山书院,其中最主要的两地便是蒲江和靖州。

(一)蒲江鹤山书院

蒲江鹤山书院创建于嘉定二年,完成于嘉定三年。嘉定二年三月,魏了翁的老父亲在四川蒲江与世长辞。丧礼之时,魏了翁又在其父墓旁选中了白鹤冈作为鹤山书院的建成地。这就是后来的鹤山书院。

书院初步建成之后,魏了翁开始招收当季学生,帮助他们读书学习,授业解惑。在书院学习半年后,这批学生参加科举考试,成绩斐然。但魏了翁认为这并不重要,用他的话来说:“是不过务记览为文词,以规取利禄云尔,学云学云,记览文词云乎哉?”[4]15由此可见,魏了翁建立鹤山书院的最终目的显然不在于追名逐利,也不是为科举服务的,他认为名利不过是身外之物,不值得人们费尽心思地追求,学生知识的提升与人格的修养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修身养性”。这其实也是宋代理学家们兴办书院的远大追求之一,他们想通过这样一种超越人欲的教育思想来维护宋代岌岌可危的社会,这显然是困难的,但这也正是儒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精神的最好诠释。

秋试完成后,魏了翁为扩大书院规模,广招各地人才,四海学者皆慕名而来。为了满足书院发展的需要,魏了翁在原来书院的基础上,扩大建筑规模,积极修建一个更完善的教学环境,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书院的布局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离不开他在人力财力上的全力支持。书院藏书丰富,其中大多是其历来收藏之书,也有当地学者的捐赠,附在一起,藏于书院的阁楼中。在藏书阁楼旁,有一块小园子,这里花草树木枝繁叶茂,是书院师生平时的游玩之地。当中还修建一观光亭,诸生于此凝神远眺,青山绿水尽收眼底,使人陶醉。

初建书院之时,魏了翁认为自己学问尚不精,花费太多时间在为官任上,这导致其身心疲惫,疏于学术。于是他在书院中静心安神,再细读儒家经典及二程朱子之书,达到教书育人,安心学术,传承道统,修身养心的目的。在这里,也初步形成了他自己的书院教育观念与教育体系。

魏了翁于嘉定三年春建成蒲江鹤山书院,并执教于其中。到嘉定四年(1211年)冬天因知汉州而离去。

魏了翁自嘉定四年冬离开书院后,先后于汉州、眉州、潼州等地任职。到嘉定十一年(1218年)春,其知泸州后不久,生母病亡,于是他请辞回乡,一边为其母守制,一边又在鹤山书院传道授业。魏了翁于嘉定三年在蒲江创办第一个鹤山书院后,除去居官在外的时间,前后两次主教书院,共约四年半的时间。书院主要教授内容是儒家经典书目和朱子之书,以此来达到传播理学思想,重振社会风气,传承圣人道统的目的。

(二)靖州鹤山书院

1226年,“霅川之变”后,魏了翁触怒史弥远,被贬谪到渠阳(今湖南靖州县),随后他在这里创办了鹤山书院。宋史中对此有较为详细记载:

越二日,谏议大夫朱端常遂劾了翁欺世盗名,朋邪谤国,诏降三官、靖州居住。初,了翁再入朝,弥远欲引以自助,了翁正色不挠,未尝私谒。故三年之间,循格序迁,未尝处以要地。了翁至靖,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乃著《九经要义》百卷,订定精密,先儒所未有。[4]129

他在此书院讲学长达五年,吸引了各地众多学子,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鹤山先生此时仕途颇为不顺,于是趁此机会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基本放在了理学和教育上。在渠阳教书的五年,他苦心钻研儒家经典,形成了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写出了多本别出心裁的经学著作。这对鹤山先生的学术生涯来说,未尝不是一次新生。

魏了翁在靖州创办鹤山书院以来,除当地的学者之外,湖湘、巴蜀之士也不远千里前来问学,其中不乏有名之士。他通过向这些人讲学,有效地传播了自己的理学主张和教育理念,在这些沟通交流中,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经学深度,完善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

在渠阳鹤山书院从事教育的日子里,魏了翁除致力于实践教学活动外,也痴心于著书立说,可以说是笔耕不辍,写下了诸如《九经要义》《古今考》等重要著作,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除治经学外,他还创作了不少其他体裁的文章,记录他在此地的生活以及见到的风俗风景。其中包含了大量与其他文人之间的交流书信,唱和诗词、祝寿词等。从这些文章中,我们也可以大致窥见他的风采风貌。在渠阳创作的作品占了他所有作品的一大部分,可以说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转折点。政治上的落寞并没有让他的精神就此消沉,而是成为了他学术精进的又一次契机。

由于官职无变动,案牍之事也较少,魏了翁执教于靖州鹤山书院的时间就比较集中。在渠阳的五年里,他与鹤山书院相接轨,亲力亲为,沉浸于教学实践中。在繁忙的教学活动中,他也充分地获得了相关教学经验,之后再反馈到教学中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鹤山书院在当时变得欣欣向荣。对此,宋理宗甚至亲笔御书“鹤山书院”四个大字赠与他。这足以从侧面证明鹤山书院的成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尽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宋理宗热衷于理学,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书院教育是有效果的,有希望的。

南宋时的靖州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少数民族聚区,中原儒文化并未盛行,民智有待启迪。鹤山书院的建立,实现了儒家文化在湘西地区的良好传播,加速了南北文化融合。随着书院教育的持续发展,其为当地不断地培育人才,移风易俗,这是通过教育改变社会的重要体现。从空间上来说,他的教学打破了当地的文化闭塞,促进了理学在西南地区的传播;从时间上来说,鹤山书院对渠阳的社会风气有一个深远持久的影响。直到现在,靖州还有以鹤山书院为命名由来的鹤山小学,这足以看出鹤山先生对此的影响之久远。

二 魏了翁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内容与方法

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教育首先要抓住其出发点与目的,立其大本。魏了翁在为书院讲学期间明确表示过,“求仁”是其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也正符合其儒家的身份。自孔子以来,“仁”向来都是儒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求仁存义”成为时代命题,南宋理学也不外乎此。魏了翁把“求仁”作为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熟读圣贤书以求仁,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蒙蔽,恢复人的本性,扭转社会不良之风气,把握人生的终极追求。这一教育目的既是对儒学核心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省,充满了一个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5]20

那么,魏了翁构建了一个怎样的教育思想体系来实现“求仁”的目的呢?首先贯穿其中的便是对传统儒家中的社会伦理关系的教育。魏了翁强调:“是故穷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天德;终孝子之身,不足以报亲恩。”[6]59他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明臣忠是社会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一个人接受教育,首先就要学会遵守伦理关系中的基本要求。这与《弟子规》中的“首孝悌”对应起来。在古代,孝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之一,这也是《孝经》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原因。魏了翁认为通过伦理关系的教育可以构建安定美好的社会风气,减少社会矛盾,这是他基本的教育观点之一。

然后,魏了翁注重君臣关系的探讨与教育。君臣关系是作为儒家,或者说是作为知识分子实现人生抱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书院的学生还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魏了翁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以现身说法,在《靖州鹤山书院记》一文中详细地谈论了自己的事君之道。他并不赞同将君比作天、比作亲,是士人的全部这一传统观点。他认为,君臣关系的关键点在于“敬以修身,蓄以养诚”,在事亲、顺友等人伦关系中明善尽性,使自身的德行得以彰显。这个点不仅是对士人的要求,还是明君的准则。如果大家都能达到这一境界,君臣之间就能信任而不疑,其他僚属信任而不妒。他强调没有不能侍奉的君主,也没有难以侍奉的双亲,关键在于士人、学者自身的修养。正如文中所言:“故古今无未定之天,而亦无难事之亲,一或反是,则吾孔子之罪人耳矣。于是识其语于室以自儆。”[7]82

多年的书院教学实践让魏了翁总结了一套丰富的教育方法。首先,魏了翁强调,“为学需先立志”,就是说学生要制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的学习志向,这样才能一往无前,不会退缩。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方向的确定是重要的。定下目标后,学生需要通过踏实持久的努力来实现目标,实实在在的行动是学生进步的基础。其次,强调要“博学笃志”。魏了翁自己的理学也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他认为学习就要收集广博的知识,涉猎书海,并从中吸收有益的,剔除有害的,这样人才能全面的进步,知识才能博而后渊,拥有更大的视野与胸怀。

(二)理学与书院教育的融合

魏了翁自创建鹤山书院以来,便以其作为学术思想阵地,他在此高举理学旗帜,研究理学,传播理学,践行理学。魏了翁的书院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理学思想基础之上的,书院教育也是为弘扬理学而服务的。他认为,普及理学,就是在教育人才,改变社会。为此,魏了翁把教育视线集中于理学思想,通过教授学生理解理学,继承理学,融入理学来达到教育的目的。魏了翁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深受程朱理学以及陆象山心学的影响,呈现出不拘一格,多元化发散式的表现。

一方面,他强调二程的“求仁”“格物”“居敬”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自我约束,格物致知,认真仔细,对待学习要恭敬庄严;另一方面,他又极大推崇朱子的义理之学,将朱子的如《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等书目作为教科书,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从文本出发,感受这些著作的思想内核。这不仅使学生学到许多圣人之学,还极大地加深了朱子理学在蜀湘两地的影响,对当时理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其次,魏了翁从先秦儒家经典文本出发,追求扎实敦厚的文本阅读能力。他以儒家经书为基础,并且自己潜心写作钻研,写出了如《九经要义》《周易集义》等解释经学的著作,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儒家经典。这些经学著作,可以说是他呕心沥血之作。学生需认真研读文本,发散思想,提出自己的问题,魏了翁都一一耐心解答,可以说是推心置腹。魏了翁还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学习的理学思想,不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是要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魏了翁强调“以理入学”,以理学为根本切入到学习中来,要善于反思自己,拷问自己,从而达到知识与人格的共同提升。

三 魏了翁教育思想的影响与价值

我们知道,南宋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百姓内心惶恐,精神需要被引领向光明与希望。而教育便是当时最好的途径之一。魏了翁作为一个有着时代责任感的理学家,几乎将自己一半的精力投身于教育,建立鹤山书院,安教立说,桃李满天下。这为巴蜀文化、湖湘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刻的价值,成为了文化发展的缩影。而随之形成的鹤山学派,也为宋以后理学的发展与地方文化的开拓打下牢固的基石。庆元党禁之后,面对理学式微,朝廷轻视的状况,魏了翁积极宣传理学,并以书院为阵地,通过书院教育广泛地传播了理学思想,也促进了理学发展。南宋初年,理学虽有影响,但还是带有较重的民间性质。魏了翁为弘扬理学,理清道统,作《奏乞为周濂溪赐谥》《道州宁远县新建濂溪周元公祠堂记》《合州濂溪先生祠堂记》等文章,帮助确立了周濂溪在理学上的开山地位。在以魏了翁、真德秀等为首的理学家的倡导推动下,理学得以成为官方正统哲学,这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大转变。可以说,魏了翁的书院思想,就是他的理学思想的一个具象化的体现。

魏了翁创办并发展的鹤山书院从南宋开始,历经几百年沿袭,在宋之后,不管是在元代还是明清,各地的鹤山书院都有过多次修缮,包括政府组织还有当地人民捐献,这说明它的影响是深远的,书院的生命力在各地仍然很强。人们好像并没有因为先贤的逝去而淡忘他们留下来的宝藏,这正是人类的伟大品质之一,历史并不都会被遗忘。他和他的思想至今仍然发挥余热,在我们民族复兴的路上闪耀着光辉。而当时代前进的重担落在我们当代青年人身上时,我们能否如他们般有勇气去承担?这是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追求的方向。

自宋数百年后,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更好、更坚实的土壤来发育。传统的书院教育却一去不复返,由盛转衰。需要承认的是,书院被淘汰是因其存在弊端,但仅如此我们便将其束之高阁,敬而远之?我想不应该这样,正因为其渐渐衰落,我们更加要去明晰其中得失,考究其中脉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魏了翁在他的《次韵永平令江叔文鹤山书院落成诗》中写道:“人生天地同一原,自诚为圣明为贤。”[6]1诗中意思是说每个人生来都具有相同的资质,通过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修行就能够成为圣贤,这表明了他认识到人的可塑性。以培养圣贤为目的的教育思想无疑是伟大的,也是艰难的。但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东西,那份崇高感,基于人灵魂之上的崇高感。在这样一种近乎星辰大海式的人格追求面前,我们许多人是渺小的,相形见绌的。我们常常嘲笑这份崇高感是不知变通,不合时宜。殊不知,正是这样一种具有悲剧色彩的精神内核支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也构造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力量感与坚韧性。如果彻底失去这一崇高感,所谓的文化自信也将变成无根之木、无垠之水。不只是在教育方面,甚至可以说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一种浅薄浮躁的痴迷于功利追求的恶性循环,这明显违背了我们的文化传统与精神传承。彻底的功利化只会让我们的教育和文化慢慢丧失生命力,变得麻木不仁。显然,我们不能失去这样一种形而上的力量,崇高感的重铸迫在眉睫,教育就是重铸的起点。

[1]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宋辽金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张瑜,吕红安.宋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J].河南农业, 2008(20).

[4]脱脱.百衲本二十四史:宋史:列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7.

[5]罗晓莉.魏了翁书院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6]魏了翁.渠阳集[M].长沙:岳麓书社,2012.

[7]殷慧.湖湘文化名著读本:教育卷[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2021-04-20

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魏了翁书院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研究”(项目编号S202010551014)。

易绍虎(1998-),男,湖南怀化人,湖南科技学院国学研究院2018级学生。

B244

A

1673-2219(2022)01-0038-04

(责任编校:呙艳妮)

猜你喜欢
鹤山理学书院
传统接续与理学嬗变:明代洛阳“文人结社”浅探
朵云书院黄岩店
礼学与理学
守望新春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齐心协力 共谋发展
齐心协力 共谋发展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从李凤来遗书考析鹤山建县前后的社会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