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娟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城南小学,甘肃 平凉)
在传统作业思维模式的影响下,教师过于注重作业的量,没有关注作业的质,更没有关注学生数学基础水平和个人能力的差异。“双减”政策的提出改变了教师的作业观,为了实现减负的目标,数学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进行创新,更要从作业上进行创新,通过优化作业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减少作业量,提高教学质量和作业质量。很多小学生本能地抗拒作业,认为作业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如果数学教师能够改变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就能够让小学生真正投入作业中。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根据小学生的喜好和特点设计作业,改变传统的数学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当小学生感受到作业本身的乐趣后,就会自发地改变做作业的态度,以一种钻研、探究、挑战的心态完成作业。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预习作业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将自己能够想到的物品写下来,同时还要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不同,两者又有哪些相同之处。这项作业不会带给学生太大压力,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在走路、吃饭、游玩的时候,只要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就自然会想到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学生记录这些物品和思考两者的异同并不会耗费太大的精力,学生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数学预习作业,满足“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可以把学生的预习作业当成课堂导入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记录的物品,有的学生以教室中的物品为主,列举出书本、文具盒、书桌、橡皮、黑板、门窗等;有的学生以家庭中的物品为主,列举了画框、电视、手机、床、衣柜等;有的学生以游戏物品为主,列举出魔方、拼图、棋盘等。让学生尽情表达,将预习作业与课堂教学贯穿起来。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会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当学生说出自己想到的物品后,继续让学生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发现两者都有四个边,而且相邻的两个边相互垂直,但是两者在四个边的长度上有所不同。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教师并没有在课堂上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以预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并且在课前分享环节说出自己的结论,思考、总结的过程会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数学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教材中的定义、公式等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所以小学数学教材往往会从生活化的场景入手,以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按照同样的思路布置作业,以生活为主要背景,对作业中单纯的数学问题进行转化。教师要注意观察生活,有些生活中的问题需要用数学解决,教师可以将这些场景记录下来,转化成作业,结合各章节单元的内容进行设计,让数学作业以一种具象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作业布置中,安排一项生活化的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每天上学和放学的时长,绘制两个条形统计图,记录上学的平均时间和放学回家的平均时间。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是以书面作业为主,数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生活化的作业更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并没有直接提供大量练习题,而是让学生真实记录自己上学和放学的时间。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会深入地理解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在检查作业时,教师发现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非常精彩,有的学生用彩色的笔表示不同的时长,有的学生非常细心,在条形统计图的旁边绘制了表格,而且加上了文字说明和自己的总结。如果直接以数学习题的形式布置作业,提供数学条件,让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平均数,学生就会在做作业的时候非常消极和被动,做错了,也不会多加思考。但是,在生活化的作业中,如果平均数计算错误,统计图的绘制存在问题,学生就会认真思考作业中的问题,因为这项作业中的所有数据都来源于学生每日的记录,学生会更用心地对待自己记录的数据,更认真地修正作业中的错误。
为了让数学作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要对班级学生的数学水平有所了解,具体到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水平,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数学作业,合理安排数学作业,按照差异化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理念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教师可以对数学作业的难度进行划分,第一类是基础题,面向的是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第二类是拓展题,面向大部分学生,难度适中,能够起到锻炼的作用;第三类是拔高题,面向能力非常强的学生,让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得到锻炼。
以“三角形”一课的作业布置为例。对于基础题来说,以基础性的概念为主,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学生只要理解和掌握了相关定义和知识,就能够顺利做出基础题,如填空题“三角形任意两边的边长总和( )第三边的边长”,根据这一概念设置具体的问题,如选择题“以下哪组线段可以形成三角形( )”在四个选项中,有三个选项都属于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长的情况,只要学生能够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就能够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选择正确的答案。对于拓展题来说,教师要适当增加作业的难度,这类题目比较复杂,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础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已知三角形两条边的边长分别是4cm 和6cm,另一个边的最大长度和最小长度为多少?”“如果有六个线段,线段的长度分别是3 cm、3 cm、4 cm、5 cm、6 cm、10 cm,随意选择三个线段,组成一个三角形,请问有几种组合方式?”这两个问题均以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相关知识为基础,更注重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难度适中,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得到答案。对于拔高题来说,这类作业难度较大,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小明有一条长度为20cm 的绳子,将绳子随意截成三段,形成一个三角形,请列举不同的截断方法”,相较于前两个层次的作业来说,拔高类的作业更加复杂,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对应层次的作业,让数学作业更加科学、有效。
小学数学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数学作业形式,不同形式的作业会呈现不同的效果,大量地做题只会消磨学生的耐心,强化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对抗心理,如果数学作业的内容或形式非常新颖,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当学生感受到作业的趣味性之后,就会主动完成数学作业,并且会享受做作业的过程。数学作业的形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书面作业,这类作业有利于教师检查和评价,但是学生对书面作业比较抗拒。教师可以布置口头形式的作业,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具备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布置实践作业。实践作业的教育效果最好,能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能力。实践类的作业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作业形式。
教师可以布置动手类的数学作业,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作业中,经常会给出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学生需要根据展开图选择对应的立体图形,这类题目非常考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作业布置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做出答案,再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答案,在实践操作中,学生要准备剪刀和纸张等物品,按照给出的展开图进行裁剪,将裁剪后的纸张组合起来,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给学生带去新奇感,在想象、制作、观察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实践活动,以“四则运算”的作业为例,教师可以准备一副扑克牌,将含有数字的牌留下,学生可以随机挑选四张牌,根据四则运算法则进行计算,使最终得出的数字为24。学生需要思考四个数字是否能够经过运算得到24,如果能够得出24,有几种运算方式。如学生抽到了1、4、6、8,学生列出了(8-4)×6×1,还有学生列出了(6-4+1)×8,以一种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考虑教学的重点内容和目标要求,考虑作业的类型,考虑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时间,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进行创新,对作业进行优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用丰富、有趣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提高数学作业的质量和数学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