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精耕, 孙继萍
(南昌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吴嵩梁《香苏山馆全集》中,其文集二卷,有序、记、碑、铭、行状、表、像赞、传、祭文、赋10种文体,未收书信。然吴嵩梁交游广泛,与师友往来书件较多,今将其所收录,结合诗文、史实参证,经标点整理,进行一定的考释,以资参阅。
高轩枉临,殊多简亵为愧,承约未践,奉手教,始知痴叟先生道体违和,弟亦感小恙,不能赴诣使馆,歉不可言。别后惟颂曼福,以俟德音,幸甚。吴嵩梁顿。
此札见朴思浩《燕蓟纪程》中《玉河简帖》。
朴思浩,字诚夫,自号心田,朝鲜人,生于正祖八年(1784),未第秀才,曾幕游关西。与朝鲜诗人赵冕镐、赵秀三等有交往。来华与丁泰、蒋钺、熊昂碧、吴嵩梁等清朝文士友善,有《心田稿》。
《纯宗大王实录》卷之三十(道光八年)冬十月二十五日:“召见冬至正使洪起燮,副使柳鼎养,书状官朴宗吉,辞陛也。”[1]316《燕蓟纪程》序:“尚书洪公为冬至正使,辟余从事,时余在东营幕府,请暇入洛,束装启程。”[2]204由此可知,道光八年(1828),年四十四的朴思浩作为从事,跟随冬至正使洪公洪起燮来燕。览其赴燕日记,次年春,逗留燕京的时候,与吴嵩梁往来颇多。《燕蓟纪程·玉河简帖》卷九十九有《寄吴中书》:“花龛论诗,兼荷不遐之盛谊,感戢良深。日前因卯桥舍人,闻先生持被内阁,仰想御炉香中,朝朝染翰,委蛇退公,亦有佳趣否?恨不作孟浩然访王右丞,赋诗直庐,殊可流怅。痴叟使相,感冒违和。且有外交之嫌,不得进晤门屏。或可恕谅否?行期已迫,别后惟嗣德音,敬展兰雪词伯阁下。鸡林朴思浩再拜。”[3]147-148缟纻之谊藏于一寄一答,是札即“奉手教,始知痴叟先生道体违和”之事。痴叟,即洪起燮,历尚书、参判等官。“花龛论诗”即道光九年(1829)正月二十三日,朴思浩、丁泰、熊昂碧游于兰雪诗龛,与吴嵩梁论笔谈之事。《心田稿·己丑·正月·二十三日》:“晴,留馆。访吴兰雪,有《兰雪诗龛》。”[2]302其事具《兰雪诗龛》。又其遣使者二月初二过访吴嵩梁,丁泰《寄心田书》云:“行旌遄发……已过午刻,贵使到兰雪处,不能追陪矣。……卯桥弟丁泰顿上,心田庚兄先生左右,初二日灯下。”[3]156-157此日,最有可能派使者给吴嵩梁送信,然后吴嵩梁回信。又该札前封关于厉同勋一寄一答书信中,《答心田书》末题:“己丑二月二日,厉同勋谨状。”[3]146《玉河简帖》按时间顺序排放,且该札后《与丁舍人书》自注:“此以下,归国后往复之作。”[3]163故此札应作于道光九年二月初二日。
来诗十四本收到,《抱山堂集》奉徼。退谷诗,异日当录其遗忘,聊以塞责,可乎?时帆先生安。吴嵩梁顿首。
《西山诗》一帙呈教,明日红罗山之行,不得从游,怅甚。阅后,望付还,当寄琴垞也。附请梧门先生近安。嵩梁顿首。
第一封札中的《抱山堂集》应为朱彭的诗集著作,第二札中的“红罗山”,疑亦称“红螺山”,在今北京境内。
法式善,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又自号梧门,蒙古正黄旗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卒于嘉庆十八年(1813)。官检讨、充四库提调、翰林院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等职。著有《存素堂诗集》《梧门诗话》,笔记《槐厅载笔》《陶庐杂录》《清秘述闻》等,事具见阮元《梧门先生年谱》。
法式善与吴嵩梁初识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积水潭观荷。自此,两人交往甚密,诗交二十年。法式善为吴嵩梁题《香苏草堂诗》《新田十忆图》,书《香苏山馆诗集序》,曾招吴嵩梁留宿诗龛,且十分欣赏吴嵩梁的诗才。《存素堂诗初集录存》卷六《赠刘松岚兼寄吴兰雪》:“……吴生句幽艳。皆我同调人,三年不得见。侧闻湘花词,江南传写遍。绣出石溪篇,脱手万花绚……”[4]48认为吴嵩梁和黄景仁都是得诗髓者。
此两札应写于同时。《香苏山馆今体诗钞》卷九《覃溪师以灵隐书藏记墨刻,及收法时帆学士〈存素堂集〉帖子,装潢成卷属赋》:“剩稿还应搜退谷。(注:君与余有《西山唱和诗》)”[5]414第一封札中“退谷诗”,即在西山樱桃沟写的诗。嘉庆十年,法式善《存素堂诗初集录存》卷二十三有《退谷》诗。阮元《梧门先生年谱》“嘉庆十年乙丑”条:“十月官侍讲学士,十一月奉旨议叙加一级,游天平、翠微诸胜,有《西山唱和诗》。”[6]442吴嵩梁《香苏山馆今体诗钞》卷九《自题〈西山唱和诗〉后答宾谷丈》:“探奇曾陟翠微颠,一笛秋声已十年。(注:曩在京师,与法梧门学士同游西山,有唱和诗一卷,陶琴垞大令尽次其韵,且为锓板,秦小岘侍郎序而行之。)”[5]422嘉庆十年,法式善为侍讲学士,吴嵩梁宿法式善诗龛。又日本全国汉籍目录数据库著录:“《西山唱和诗》三卷,清法式善、吴嵩梁、陶章沩撰……刊行年和出版者,卷头第二行道:‘柏山,法式善,开文’,秦序‘……嘉庆十年嘉平月望后六日,无锡秦灜’,陈序‘……嘉庆乙丑十一月廿四日,新城陈用光序’,杨序‘……嘉庆乙丑冬月下澣,蓉裳杨芳灿序’。”[7]第二札中“琴垞”,即陶章沩,字季寿,号琴垞,湖南宁乡人。吴嵩梁在信中嘱托法式善看完《西山诗》后,应当奉还,然后再寄给陶章沩。故此两札应作于嘉庆十年(1805)十一月前后。
山泉先生阁下:
即日曼福为颂,昨冬请朔使归,耑缄布复,并以《香苏山馆诗钞》各一部寄呈贤乔梓昆仲大雅之教,此时度已收到矣。今春上元后,重荷手书,注存良厚,所贶嘉仪,俱已领谢,《益斋全集》尤为艺苑奇珍,至感!来人李德秀者,即前岁代寄洪海居都尉书之使,其书浮沉至今未达海居,颇以为恨,故不敢重有所讬,承属书楹帖由赵芸园寄交似更妥善,《西山唱和诗》一卷以就正,余详别函,统希鉴亮,不宣。
又
山泉进士足下:
敬惟侍奉万福。一别万里,寤想增劳。昨蒙惠书,兼拜嘉贶,文字波澜,骎骎入古,性情之笃,一往而深,真令人反复流连,不容自已。谫陋如仆,何以及此!惟是推奖过分,不克仰承,适滋其愧耳!足下生于华胄,早负俊才,又能好学深思,虚怀集益,时时方以德业未成为惧,其所树立,殆不可量。高第显爵,岂足为吾辈重轻?然藉为匡时济扬之资,俾得大抒所学,亦求其无负而已。尊大人使归,晋领天官,总持国计,所以为苍生造福者无量,霖雨舟楫,企颂益虔。哲兄秋史,神交久矣。每以未及同侍苏(斋,疑原文脱字)杖履为恨,今承惓惓如此,苔岑之义,永矢弗谖。楹帖三种集句既妙,书法尤排奡入神,张之香苏小馆,从此“莲花博士”“梅隐中书”遂因名笔以传,幸甚幸甚。向在李兰卿侍读处,见画兰一幅,萧散可爱,他日能为仆作《兰雪图》见寄乎?《兰溪集》细读一匣,其论学律之精,实由深于德性,明礼敷教,具有本源,不胜敬服。《海东乐府》句语奇丽,音节亦遒,何东贤之多杰出也。至于道学统绪,盖有难言者。郑李三先生之书,惜未概见,果得洛闽正传,功且在花潭之上,微言奥旨,愿示其详。感甚望甚。圣人之教,无远弗孚,所得各有浅深,皆足以敦伦纪而厚风俗。贵邦能推此以化其民,学者能讲此以修其德,真吾道之庆矣。诗文特一艺耳,深造亦复不易,誇多斗捷,终鲜所成,况欲其袭求道乎?拙集为阮芸台尚书刻于粤中者已毁于火,续刻成,当即奉寄。寤轩翁遂归道山,殊可痛惋。遗集亦望见贶为幸。小诗及联句数种,藉以就正。春寒,千万为道保卫。不宣。
此两札见于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朴周钟辑抄本《尺牍藏弆集》。藤冢邻著《清代文化东传研究:嘉庆、道光学坛与朝鲜金阮堂》第十章《吴兰雪与阮堂》和王统照先生《清中叶中鲜文艺的交流——吴兰雪与朝鲜金氏的文墨缘》亦都有录入,并对文章大意进行了翻译。故此两札以奎章阁的版本,从文献考证出发,考释藤冢邻和王统照先生未尽之处。为行文方便,亦兹录全文。
金命喜,字山泉,朝鲜庆州人,金鲁敬次子,金正喜弟弟。生于正宗十二年(1788),卒于哲宗八年(1857),道光二年(1822)随父赴燕,著有《山泉古体诗钞》。
第一通书札,洪显周,字世叔,自号海居道人,朝鲜安东府丰山县人。生于正宗十七年(1793)十月七日,卒于高宗二年(1865)。娶正祖之女淑善翁主,官永明尉,著有《海居集》若干卷、《三怡集》。事具见尹定铉《梣溪遗稿》卷之六《永明尉洪公谥状》。
洪显周与吴嵩梁神交。道光六年(1826),洪氏三兄弟为吴嵩梁题《表忠录》,分别见于洪奭周《渊泉集》卷二十一《题〈表忠录〉后》,洪吉周《缥砻乙》卷七《吴架阁赞》,洪显周《海居斋诗钞》卷一《吴兰雪嵩梁,别字澈翁,东乡人,以其先祖宋架阁公讳扬,〈表忠录〉一卷,寄赠诗以答之》,且洪显周有文《海居溲勃》之《与吴兰雪(嵩梁)书》盛赞吴嵩梁家世的忠诚,吴嵩梁为此也赋诗《朝鲜洪海居驸马都尉及其兄成伯宪仲以题〈表忠录〉诗文,见寄,赋谢》以报。道光七年(1827)孟春,吴嵩梁收到洪显周寄《双浦别馆图》,别馆即洪显周所置于双浦城东十里的亭榭,于是吴嵩梁就让妻子仿照洪显周《双浦别馆》画所呈现的意境绘图于扇头,并原韵奉和。此诗附于双浦别馆诗后,其序为:“道光七年孟春月,海居先生以《双浦别馆图》见寄,因命山妻蒋氏仿其意画扇奉呈,即次自题原韵请正。”[8]因而可知道光六年和道光七年吴嵩梁与洪显周交往频繁。又查《朝鲜实录》,自吴嵩梁认识金命喜以来,符合“昨冬请朔使归”就道光三年和道光九年,从吴嵩梁与洪显周相识和《香苏山馆诗钞》刊刻情况可知,道光三年似不妥。《清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道光九年九月十一日壬寅):“朝鲜国使臣李相璜等,跪迎瞻觐。”[9]468《朝鲜实录·纯祖实录》卷三十(冬十月十一日辛亥):“沈阳问安使李相璜,以自沈离发,驰启。”[1]332此札应作于道光十年元宵后。
第二通书札,“一别”指《香苏小馆今体诗钞》卷十三《与朝鲜使臣金酉堂中枢、寤轩签判同入国学,即送东归》,道光三年春,吴嵩梁送金氏父子、金启温东归。“天官”指吏曹,据《朝鲜王朝实录·纯祖实录》卷二十六(二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己丑):“以金鲁敬为吏曹判书。”[1]224道光三年,金鲁敬回国升官,吏曹是天官的正卿,而道光四年金鲁敬为汉城府判尹,与吴嵩梁信中“尊大人使归,晋领天官”相同。又金庠基《秋史金正喜一家与吴兰雪在文学上的关联》一文图中吴嵩梁墨迹《题辞》:“酉堂先生庚兄,荣擢吏曹判书,撰句奉贺,即请大雅之正,道光四年孟春下旬,书于京师,兰雪愚弟吴嵩梁。”[10]都符合札中所言。又张慧剑《明清江苏人年表》“清道光四年条”:“江西吴嵩梁得朝鲜友人所寄朴堧《兰溪集》。”[11]1411即吻合此段所论札中所说:“《兰溪集》细读一过。”又道光四年,金正喜为吴嵩梁画《兰雪图》,《香苏山馆今体诗钞》卷十五《朝鲜金秋史阁学属题苏斋图临本》:“梅花吟人卷,兰雪写成图。(注:君有诗寄题九里梅花村舍,且为余作《兰雪图》。)”[5]483《海东乐府》已不能确指。至于藤冢邻和王统照先生提及《香苏山馆今体诗钞》卷十七《又题〈海东乐府〉后》实则是道光十年正月吴嵩梁对姜浚钦《三溟诗集》的点评,其诗集有《海东乐府》。《輶轩续录》卷之四:“又有二绝,题于一扇,即家亲《三溟诗草》所评也:‘伽倻一曲感人多,玉笛横吹息万波。传编同江新乐府,白云远上即黄河。’‘长句横纵骋逸才,微吟五字更徘徊。澄潭彻底游鱼定,想见渔舟晚泊来。’诗草中有‘伽倻琴’‘万波息曲’‘大同江’皆《海东乐府》,故其评如此。”[12]268阮元,号芸台,官兵部尚书,两广总督。《阮元年谱》道光二年九月十八日条:“广州太平门外大火,十三行、夷馆烧毁过半。”[13]718据此可知,此次大火延烧店铺,吴嵩梁诗集或毁于此火。《香苏山馆全集》卷首王仪鸿序:“《香苏山馆诗集》板凡三镌,初镌于粤东,板成毁于火,次镌于都门,板藏于家。”[14]由藤冢邻所提吴嵩梁于道光八年致金正喜札中及吴嵩梁与申纬道光七年交流寄集嘱和可知,《香苏山馆诗钞》于京师续刻,成于道光七年,为顾莼所刊。《輶轩续录》卷之三:“(吴嵩梁)出示《香苏山馆诗钞》一匣,乃其诗集,而为同乡人顾莼所刊者。诗果清警浓熟,无斧凿痕。”[12]261-262亦符合信中所说诗集毁于火,会续刻。“寤轩翁”即“金启温”,字玉如(汝),号寤轩,朝鲜人,生于英祖四十九年(1773),卒于纯祖二十三年(1823),红泉社成员。据《朝鲜王朝实录·纯祖实录》卷二十五(冬十月二十日辛酉):“召见冬至正使金鲁敬,副使金启温,书状官徐有素,辞陛也。”[1]211道光二年,金启温来华与金鲁敬赴燕。正祖二十二年进士,由记事官,官至大司谏,翌年病逝。洪奭周《渊泉集》卷之四(诗四)《哭金玉如侍郎》其二:“功名判不藉人为,二品官衙梦独知。(注:玉汝尝为余言:‘吾得异梦,官至二品,必不能久。故未尝敢有求进心。’果以升秩之翌年逝。)滚滚车尘槐衖外,闭门遥想校书时。”[15]96按洪奭周诗文顺序可知此诗作于道光三年,且据《朝鲜实录》,金启温道光二年升为大司谏,由洪诗可知其第二年去世,即符合札中提及“寤轩翁遂归道山”,故此札应作于道光四年春。
介侯先生阁下:前日侍教甚乐,曾作七古一篇,未能缮录。今奉手书,大作沉着飞翥,倾服殆不可言,且感且谢!第闻著述甚富,尚欲借读。弟于经学不曾入门,史亦涉猎未能贯串,然于病中一扩闻见,殊胜饵灵药也。专此布复,附请台安,拙诗明日当录就呈正。愚弟吴嵩梁顿首。
衎石均此道念。
张澍,字伯瀹,自号介侯,甘肃武威人。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月初一日,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五月初八日。嘉庆四年(1799)进士,入翰林院充实录馆纂修,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屏山、江西永新等地方官,曾聘汉南书院讲席,兰山书院主讲。张澍的学问博大精深,在经石、经学、辑佚方面都有成就。著有《养素堂诗集》,辑有《二酉堂丛书》,事具见冯国瑞《张介侯先生年谱》,张彭晓《张澍年谱》。
“前日侍教”传递了吴嵩梁与张澍有佳晤的信息,并且吴嵩梁在这次见面后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惜两人诗集中皆未收录。考《张澍年谱》“道光三年癸未”条:“《养素堂诗集》卷十七《鲍觉生桂星宫詹邀余偕顾南雅莼编修、钱少山林学士、潘芸阁锡恩侍读、齐秋帆嘉绍观察、朱椒堂为弼给谏、洪守愚哲考功、董琴涵国华、钱衎石仪吉二侍御,光栗园聪谐比部、张稼村灏农部,吴兰雪嵩梁、张诗舲祥河、曹玉水江三舍人,游三官兰若,看海棠小饮》诗。”[16]91本年张澍与吴嵩梁、钱仪吉等游三官兰若,赏海棠饮酒。此札提及大作著述内容丰富,涵盖经史,而此时张澍新近完成的大作即道光元年五月刊的《二酉堂丛书》,总共二十六种,囊括地理、历史、经学等。又札中谈及“病中”,《养素堂诗集》卷十七《问吴兰雪嵩梁舍人病》,同卷《又问吴兰雪舍人病状》,与札中情况相符合,都是在道光三年的交往情况。
文末附言提及衎石,即钱仪吉,字蔼人,号衎石,浙江嘉兴人,与陶澍为至交。当是时,陶澍与钱仪吉居住距离较近,故常往来,道光三年八月自京返黔时,有诗留别钱仪吉,因而均此问候与思念。
此札应作于道光三年(1823)。
甫出城,得尊作,读之神王。侍奉汤药之余,犹出此奇杰之句,真神勇也。滥用之韵,病中未及细查,仍当改正,足见前辈读书一字不肯放过,佩服益深。草草布谢,虔请太夫人慈体康安,并候道履。不宣。嵩梁顿首。
石士均此道候。
此札作年和致信人不详,由札可知,应该是吴嵩梁的长辈,且当时这个长辈和陈用光有往来,并住得较近。陈用光,字硕士、石士、瘦石、实思,江西新城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初二日,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八月十三日。嘉庆五年举人,翌年进士,由编修,仕至礼部左侍郎。师姚鼐,其与吴嵩梁不仅是好友,还是姻亲关系,吴嵩梁把长女吴宜蘐嫁给了陈用光的长子陈兰瑞。著有《太乙舟诗文集》。
吴嵩梁顿首,水村先生阁下:一别三年,邈若坠雨,比奉手书惠问,感慰良深,新诗情挚格苍,往复不厌,次韵勉酬一首,殊愧继声,寄求郢削。昨见《西溪秋泛图》,同宾谷都转嗟赏累日,胸中稍有尘滓,安得如此超妙!敬服敬服!弟岁杪欲归,未审能一晤否?奉乞画《寒江归棹图》册一叶,以宠故人之行,幸甚幸甚!近作有一二可采,稍暇再当录呈,羽便布谢,谨问近安,并璧教谦,不一,不一。嵩梁再拜。
季冬十六日,题襟馆。(钤印“吴嵩梁印”)
尤荫,字贡父,号水村,江苏仪征人。生于雍正十年(1732),卒于嘉庆十七年(1812)。工诗画,有《出塞诗》《黄山游草》《水村尺牍》,与袁枚友善。
查南京图书馆藏《水村尺牍》,惜未见尤荫寄吴嵩梁手书。吴嵩梁次韵诗,《香苏山馆诗集》亦未见。都转,盐运使俗称。宾谷,其名曾燠,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十一年为两淮盐运使,辟邗上题襟馆,吴嵩梁曾为幕宾。根据吴嵩梁、曾燠的行迹,此札应作于嘉庆七年。《广陵小草》之《秋怀诗》注:“壬戌九月病中作。”[17]又有《兰雪博士兄出示〈秋怀诗〉,辄书其后》末题:“嘉庆壬戌仲冬三日长洲王芑孙。”后附曾燠记:“激荡悱恻,可泣鬼神,虽以兰雪天才,非中年不能有此,然至为此诗而心良苦矣。南城曾燠记。”[17]由此可知吴嵩梁嘉庆七年冬可能寓居曾燠的题襟馆。且《香苏山馆古体诗钞》卷五《南昌使院呈座师李小松先生》:“去年七月杪,买船下通州。……九月抵邗江,一病丛百忧。……还家已岁除,雪夜开层楼。”[18]187“还家岁已除”与“岁杪欲归”相呼应。此札或作于嘉庆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茝邻先生仁兄大人阁下:
春明晤教,未罄所怀,濒行,复荷挚爱勤拳,心铭载切。比奉手书,熟稔政祉康和,稍纾饥渴。大作婉挚清深,百读不厌,用语之妙,迭出不穷,勉和四章,藉呈郢正。古诗一首,尚是春间所作,原交李凤冈前辈代寄去,令郎世兄出都太速,未及晤交,今渠于四月廿九日归闽矣。谨再录册奉呈,甚愧不能阐发万一,异日尚容改作寄上也。济南山水大佳,名士亭风景如昔否?公暇讌集,名句必多,便中邮示数篇,俾得快读为幸。拙著《再生草》复增二卷,寄求大雅之教,弟自别后,贱体差健,但心源已为废井,不足以供疏淪,如何如何。六月廿一日,为欧阳文忠作生日,同社诸君如有新诗,当以奉寄。肃此布复,虔请升安,统惟鉴亮。不宣。愚弟吴嵩梁顿首。
梁章钜,字闳中,一字茝邻,晚年自号退庵,福建长乐人。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七月初六日,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六月二十日。乾隆五十九年举人,嘉庆七年进士,由礼部主事,仕至江苏巡抚,兼理两江总督。与吴嵩梁同师翁方纲,都参与宣南诗社。著有《闽川闺秀诗话》《退庵诗存》《浪迹丛谈》等。事具见梁章钜《退庵自订年谱》。
《退庵自订年谱》:“丙戌,五十二岁,进京谢恩,蒙召见三次……二月,抵山东任。十一月,调补江西按察使。未行,兼署山东布政使,擢江苏布政使。”[19]21盖札中云“春明晤教”,应指梁章钜进京谢恩居京十日时,两人曾晤面。道光六年,《退庵诗存》卷十一《京居十日叠前韵复得四首》其三写道:“苔岑落落联诗境(注:诗会中人出京者多,石士、兰雪、心壶外,新入者惟李兰屏庶常、张诗舲舍人而已),藓石稜稜勒梵居(注:苏斋师崇效寺看花题名一纸,余于壬午出京时,曾留刻石之资,属兰雪成其事,今已见拓本矣。)”[20]128-129这首诗点明了吴嵩梁与梁章钜因诗会和崇效寺看花题名的拓本曾会面。梁章钜四首大作婉挚清深,且吴嵩梁集中《香苏山馆今体诗钞》卷十六《次韵答梁茝邻廉使》[5]489四章,其用韵与梁茝邻的《京居十日叠前韵复得四首》完全一致,符合札中的“勉和四章”。李威,字畏吾,号凤冈,福建龙溪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由刑部主事,官至广东廉州府知府。与吴嵩梁、姚莹往来密切,著有《岭云轩琐记》。吴嵩梁把这春日所作的诗原本是想让李威代寄过去的,但由于梁章钜的儿子离京速度太快,未来得及晤面就在四月二十九日回家了,因而又抄录了一份。吴嵩梁往昔来过山东济南,登过岱岳,故也就提及济南风景是不是如往日?《再生草》即《再生小草》,该著作是道光四年吴嵩梁病后著述。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著录:“《再生小草》二卷,吴嵩梁撰。《书髓》。”[21]1921国家图书馆藏《再生小草》四卷,疑其为在此基础上复增的两卷。
又该年六月二十一日,吴嵩梁招饮,为欧阳修诞辰作诗,同和者有顾莼、张祥河、陈用光、姚莹。如《香苏山馆古体诗钞》卷十四《六月二十一日欧阳文忠公生辰,用公〈题滁州醉翁亭〉韵,同顾南雅、张觉庵编修、陈石士讲学、钱衎石侍御、张诗舲舍人、李海帆太守、姚石甫大令作》:“丙戌同六年,丰乐别有亭”。[5]288《诗舲诗录》卷四《六月二十一日,集兰雪舍人斋为欧阳公寿,公年四十,自号醉翁,是岁适纪丙戌,因用集中〈题滁州醉翁亭〉韵》:“四十便称翁,诵此滁州篇。今朝合一醉,正当丙戌年。”[22]44此即札中提及“六月廿一日,为欧阳文忠公作生日”一事。
综上,此札应作于道光六年四月二十九日至六月二十一日之间。
寄书更远如何如何,此州界连楚蜀,山水清佳,衙斋中有春海棠一大株,独擅奇香,他处所未曾闻也。同官为作《水西种花图》赠别,剔蠹培根,事通治理,未知能以善政副所望否,诸公若以诗见寄,幸甚幸甚!
道光九年十一月初三日,澈翁吴嵩梁顿首。
承询制墨之法,容于歙人访求其详,再拜奉复,此后有书见寄,交京师琉璃厂东门翰宝斋南纸店内,觅便寄至贵州大定府黔西州署内,查收取覆断不至有遗误也。澈翁再拜。
金正喜,字元春,号阮堂,又号秋使、礼堂,朝鲜庆州人。金鲁敬长子,金命喜兄长,生于正宗十年(1786),卒于哲宗七年(1856)。嘉庆十四年(1809)随父赴燕,曾担大司成、兵曹参判,著有《阮堂先生全集》,书画、经石、经史具通,事具《阮堂先生全集》卷首,闵奎镐《阮堂金公小传》。
第一通书札主要内容是吴嵩梁道光九年十一月初二日,养心殿引见,授贵州黔西州知州,第二天向朝鲜诗友写信。信中交代黔西州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土,其物产特色就是春海棠,吴嵩梁尤为喜欢。赴任之后,吴嵩梁写了不少春海棠的诗,如:《香苏山馆古体诗钞》卷十七《癸巳仲春权长寨同守留别香海棠巢》,《香苏山馆今体诗钞》卷十九《重九后,香海棠复开数枝花,虽无多,似为主人而发,纪以小诗》等。一起做官的朋友为他画了《水西种花图》送别,认为做官和养花是一样的道理。
第二通札讲的是金正喜、金命喜询问制墨的方法,但吴嵩梁希望他们给他一点时间,容许他向歙县专门制墨的人访求制作方法,再回信给两人。此时吴嵩梁因任贵州黔西知州,将要离京,以后不在京师,所以信得从京师转到大定府黔西州廨内了。
这两札与朝鲜友人谈论的是生活琐事,人文风雅以及为政之方。
由此观之,从吴嵩梁集外书札中可以了解到他和友人们通过尺牍除了进行日常问候,日常生活的分享与讨论,还进行了诗论和文学观以及书画、书籍、金石文等方面的交流。这些尺牍的交流信息丰富了诗人吴嵩梁的性格特点,对乾嘉时期的诗学理论发展探讨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吴嵩梁的尺牍中涉及不少朝鲜文人,由此可以看到吴嵩梁与朝鲜文人之间密切而广泛的交流,两国文化也由此得以互相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