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亮
(淮南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0)
钢琴学派指的是具有一定规模以及演奏水平的钢琴演奏家聚集到一起,对音乐作品进行演绎与表达,进而逐渐形成一套演奏理论,并且具有一定的演奏特征,直到发展成为一种被世界所公认的钢琴学派。西方作为钢琴的发源地,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就将钢琴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派也逐渐产生。中国的钢琴在近几十年的摸索和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体系。但是,相较于国际水平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演奏的钢琴作品也大都来自西方国家。因此,对于我国来说,研究西方各个钢琴学派之间的异同,了解其发展特点,才能尽早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属于我国的钢琴学派。
西方的钢琴学派主要有四个:一是德奥钢琴学派。德奥钢琴学派主要是由德国以及奥地利的著名钢琴家一起创建的,著名钢琴家贝多芬、莫扎特都是德奥钢琴学派的奠基人。德奥钢琴学派延承了德奥人精细严谨的作风,因此,不论是观看德奥学派钢琴家的演奏,还是弹奏德奥钢琴家创作出来的曲子,都能感受到一种严谨的态度。二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相比较于西方其他钢琴学派,俄罗斯学派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初期才迎来了一次空前发展的时期。在鲁宾斯坦兄弟的带领下,俄罗斯开办了俄罗斯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两大音乐学院,为俄罗斯的艺术发展以及钢琴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著名的钢琴家霍洛维兹、肖斯塔科维奇都是出自这两所音乐学院。而随着越来越多钢琴家的闻名于世,俄罗斯学派已经成为当下世界上一颗璀璨明珠,对我国钢琴体系的形成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三是法国钢琴学派。说到法国钢琴学派,许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音乐内涵。法国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同样,也是印象派绘画的起源地。在这样的艺术氛围影响下,法国钢琴学派的特点极为突出,在世界音乐领域上独树一帜。四是波兰钢琴学派。说到波兰,很多人可能都觉得其国力、影响力都远不如俄罗斯、德国以及法国,但是,随着钢琴诗人肖邦的出现,波兰的钢琴学派便足以与其他学派相比肩。当聆听波兰钢琴学派的钢琴家演奏时,会让人有种想要跟着哼唱的想法,其歌唱特点明显。
1.德奥钢琴学派的艺术分析
(1)德奥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
德奥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首推阿图尔·施纳贝尔。施纳贝尔演奏的钢琴作品节奏优美,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聆听他的作品,会让人感到无可挑剔、完美无瑕。在其创作的早年间,阿图尔·施纳贝尔受贝多芬的影响较大,在演奏中,常常将贝多芬的权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到了晚年,他热衷于莫扎特的音乐作品,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钢琴家,施纳贝尔对莫扎特的理解可以说是更加深刻。他能够将莫扎特的音乐理想化,无论是从演奏还是聆听上,都充满了一种艺术美[2]。其次是巴克豪斯·威廉。巴克豪斯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钢琴事业。在聆听他的作品时,一开始你会觉得不过如此,音符叠加的技巧并不能激起人们的特殊好感,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和乐章的演进,你会觉得他的作品酣畅淋漓,无论是在演奏贝多芬的曲目,还是莫扎特的曲目,甚至是勃拉姆斯的曲目,都会让人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处处充满了他的坚毅、冷静与淡泊。最后是肯普夫·威廉。肯普夫最让人佩服的就是他在改善音乐过程中体现出的惊人的毅力,他的作品很多都是改自贝多芬的作品。但他的改编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传承和照搬照抄,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改变,将贝多芬的作品以其他形式展现出来,其在创作时表现出来的毅力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致敬和学习。
(2)德奥钢琴学派的特征
根据德奥钢琴学派代表人物的表演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其受贝多芬的影响很大,上述的三位代表人物都曾录制过贝多芬的曲目。但是在其以后的演奏中,施纳贝尔让人感到一种沧桑感,巴克豪斯又让人感受到了贝多芬的英雄气概,可见德奥学派的作品大都忠于作品本身,但是又将原本的作品处理得细致缜密。治学严谨的态度是他们最主要的特点,他们尊重原作,忠于音乐。就像巴克豪斯的信条上所写的一样“艺术家要少说话,多创造”[3]。正是因为他们严谨认真的做事风格,德奥钢琴学派还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作品具有人情味。在他们的演奏中,时刻将“情”放在首要位置,在聆听他们的作品时,难免会被他们所蕴藏的真情实感所带动,乐曲动人心弦却又娓娓道来。比外,德奥钢琴学派的钢琴家大多都具有极为敏锐的洞察力,对待音乐作品极其细腻,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了他们认真严谨的创作特点。
2.俄罗斯钢琴学派的艺术分析
(1)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
首先是安东·鲁宾斯坦。鲁宾斯坦可以说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创始人,作为俄罗斯本土钢琴艺术的创始人之一,对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创作风格也影响了后世很多人。他演奏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极强的即兴性,在他的每一场演奏中,虽然所演奏的曲目不变,但是每一次演奏都有所不同,常常给聆听者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因为他的这一特点,在他的课堂上,他不允许学生将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演奏出来。例如,相比于德奥钢琴学派的钢琴家们,鲁宾斯坦为了音乐的整体性常常放弃一些细节,虽然是这样,但是由于他演奏的即兴性,技巧的无懈可击,最终的音乐作品也呈现得十分完美。其次是安娜·叶西波娃。安娜除了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外,他还是叶西波娃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她的演奏继承了鲁宾斯坦的演奏特征,但是不同的是,她那空灵的歌声以及轻盈灵快的演唱,使她成为了钢琴演奏界不可多得的天才[4]。再者是海因里希·涅高兹。他的《论钢琴表演艺术》一书,给人们提供了指导与借鉴,成为了钢琴界的一个宝贵财富。在海因里希的演奏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演奏时的超强感染力以及奔放的热情。他的演奏真诚、自然,常常将自己的情感缓慢地流露出来,但是又让人感觉那么轻松,那么自如。在听他弹奏的每一首曲目时,都会让人感觉像是在欣赏一幅画。
(2)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特征
从代表人物的演奏特点上来看,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演奏具有很深厚的表演力。他们对作品具有很浓的爱意和很深的理解,他们善于将自己的作品与内心情感联系起来,并且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以及演奏中去。聆听他们的作品,直到最后结束,我们都会感觉到演奏者的用心。当你抬头看他们时,他们也还沉浸在自己刚才的演奏中[5]。除此之外就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最明显特点——歌唱性。由于他们擅长利用钢琴的音色、旋律等方式来牵动人心,这就使得很多听者在聆听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这一特点也跟俄罗斯的历史背景有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俄罗斯也处于封建奴隶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失去了自由。再加上俄罗斯统治者对音乐器物的把控,无伴奏合唱在那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久而久之,使得很多俄罗斯音乐家都对无伴奏合唱艺术情有独钟,致使他们在创作中也带着这种思想,创造出的钢琴音乐作品也往往能带动很多人共同哼唱。
3.法国钢琴学派的艺术分析
(1)法国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
法国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科尔托·阿尔弗雷德。科尔托的创作以及演奏风格都带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也跟法国文化的艺术色彩具有直接的联系。他善于将情感融入作品中,使很多听者都能感悟到作品的内在意蕴。科尔托是肖邦作品的热爱者,这也就决定了他的演奏风格带有明显的肖邦“印记”,但又颇具自己的特色。
(2)法国钢琴学派的特征
首先,法国钢琴学派特别注重音乐的内涵,他们特别想要阐述和表达作品的深层次意蕴。我国留法钢琴家许忠就极其重视钢琴作品的内涵表达,在他的演奏过程中,我们会感觉每一个音符都发自于他的内心,使得他演奏出来的曲目生动形象、扣人心弦。此外,法国钢琴学派对音乐作品的力度特别重视。在创作音乐作品时,他们会尽可能地将自己的作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即中强到中弱。在这样的力度下,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平衡感明显,表达感情时婉转温和并且流畅含蓄。除此之外,法国钢琴学派还特别注重音乐的规范性,认为创作出来的音乐应该合理平稳并且纯净优美,对于音符的转承、乐句的划分都有着严格的标准,甚至他们在演奏时手指的手法也细致入微,充分体现了法国钢琴学派的浪漫气质和典雅风范。
4.波兰钢琴学派的艺术分析
(1)波兰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
波兰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阿图尔·鲁宾斯坦。提到鲁宾斯坦,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肖邦了。在鲁宾斯坦之前,我们所认为的肖邦都是脆弱的沙龙钢琴家,但是自鲁宾斯坦之后,我们对肖邦的印象也发生了一些深刻改变——一个高贵、热爱生活的肖邦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其次就是莱谢蒂茨基·奥多。莱谢蒂茨基不仅仅是一个钢琴家,其在教育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创作极其细腻,无论是从分句的处理上还是结构的设置上,都是无微不至,近乎完美。
(2)波兰钢琴学派的特征
一是波兰钢琴学派十分重视音乐的整体性和流畅性,这也就使得他们愿意为了整体而放弃一些细节,宁肯在细节上出现失误也要保证整体的流畅性,以达到完美的表演效果。二是波兰钢琴学派对本土的感情情有独钟,非常愿意去表现民族感情,发挥和融入民族音乐的特点。例如,波兰的乡村舞曲玛祖卡,就是完完全全表现了波兰音乐的民族特点,既表现了贵族的放荡不羁,也展示了他们的高傲姿态,让人耳目一新。不过,这一点也与波兰钢琴学派气质高雅的特点紧密相关,波兰钢琴学派注重音乐的高雅性,并且在表现方法上活力四射且优雅动人。
1.西方主要钢琴学派的民族性
各个钢琴学派对于自身民族的钢琴作品都情有独钟,再加上对于自己民族文化、历史、习俗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创作出来的钢琴作品便具有了很深的地道性和民族性。比如,德奥学派的钢琴家们对贝多芬曲目的研究、俄罗斯钢琴学派对他们民族钢琴曲目的偏爱,都体现出钢琴学派的民族性。亨托娃曾被他的一个学生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谁弹奏肖邦的作品弹奏得最好?”他回答道:“他的老师奥波林是第一届肖邦作品国际演奏的第一名,扎克是第三届肖邦作品国际演奏的第一名,但是肖邦作品最有权威性的人是波兰人阿图尔·鲁宾斯坦,因为他是波兰人。”事实上,一个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他最后要想取得更高的成就,就必须要重回他们的国土,面朝大地,才能创作出真正的民族之声,才能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历史上,霍洛维兹擅长演奏肖邦的作品,但他在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演奏中,轰动西方世界的曲目却是俄罗斯的钢琴协奏曲。同样,西班牙作品演奏最具有权威性的钢琴演奏家也是西班牙人拉罗查。这种民族性的特点也给中国的钢琴学派成立提供了借鉴意义,对于中国的钢琴家来说,尽管西方国家钢琴演奏的成绩更加突出、历史更为悠久,但也不应该完全学习西方文化,要时刻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只有将中华文化吸收并且凝聚提炼到钢琴作品的创作中去,才能真正地震撼到世界钢琴界,我国的钢琴学派也才能逐渐发展壮大并且站稳脚跟。
2.西方主要钢琴学派的严谨性
当我们在听不同学派的钢琴演奏家演奏时不难发现,他们对于钢琴演奏的态度是严谨且虔诚的。他们追求演奏与创作的真实性,反对做作的表演形式,认为任何曲目的创作都应该秉承着认真且严谨的态度。就算是几种不同学派的人走到一起,尽管他们在表演形式以及创作形式上有差别,但是他们对于创作的认真态度、保证音乐纯洁的严谨作风却始终是统一的。他们坚信只有认真对待且严谨钻研,才能真正地创造出艺术盛宴,表演出好的音乐作品。此外,很多的钢琴家为了追求完美的作品,在创造过程中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音符,也要斟酌良久,甚至于废寝忘食。只有这样沉浸于钢琴音乐,才能创造出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对于我国的钢琴家来说,这一点也极其重要。钢琴演奏与其他的职业不同,当一个钢琴家坐在钢琴前演奏时,只有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才能上演一场完美的表演。我国钢琴演奏家傅聪演奏的肖邦作品之所以能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也是因为他曾对肖邦作品做过深入研究,同时在演奏时也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
3.西方主要钢琴学派的情感性
音乐要想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情感性必不可少。真正的好音乐是能够带给人们心灵的共鸣,能够让听众走进音乐所带来的意境中去,从而彻彻底底地享受一场音乐盛宴。譬如,玛格丽特的演奏就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他对于本民族音乐的自豪,对自己的演奏自信与沉迷;霍洛维兹在解释自己的曲目为何能催人泪下时说,因为他在演奏的过程中,自己的脑海里也产生了属于那个时候的画面。由此可见,真正富有情感的作品,无论是演奏者,还是聆听者都能够有所感触[6]。对于我国的钢琴家来说,这一点也至关重要,傅聪在获得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时,意大利评判员就向傅聪说道:“除了过人的天赋外,只有古老的、深厚的中华情感才能让你带来这样的演奏。”不得不说,钢琴的演奏,只有将其赋予浓厚的真情实感和民族精神,才能给更多的人带来感触。
总之,西方钢琴学派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每个学派之间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鲜明特色和演奏者的个人情感,这才使得世界钢琴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但是,在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各个流派的音乐家都体现了他们对于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严谨态度,他们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音乐当中,通过音乐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内心。对于中国钢琴来说,尽管经过钢琴家们的不断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体系,但是仍然不完善,无论是从研究理论还是从实际创作角度,都和西方其他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国钢琴应该以西方学派为榜样,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民族优势,融入中华民族悠久璀璨的文化,脚踏实地而富有真情实感地去创作,才能尽早地形成中国钢琴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