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背景下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在线精准教学效能提升研究

2022-11-24 14:23亓晓飞陈慧文
关键词:精准思政政治

亓晓飞,陈慧文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当代青年处于大数据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1]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成为引领教育发展和深层变革的新型武器,高校正逐步探索将大数据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要“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2]。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因时而进,突破重重现实阻碍,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实现高校思政课在线精准教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基础理论

1.大数据相关概念

数据就是信息,信息就是知识财富的源泉。大数据是相对于传统的小数据而言的,一般是指大量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集合体[3],其产生、积累、存储、处理、分析、使用等过程,就是数据、信息、知识、财富的转化过程。在信息收集方面,小数据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规划的测量、采集所获取到的数据,大数据是通过芯片无意识、无目的自动获取的数据;在数据储存方面,小数据多储存在电脑硬盘、纸质表格等线下媒质内,大数据是储存在云端平台等线上平台内;在信息处理方面,小数据通过人工、计算机简单操作处理,大数据通过云计算平台等技术进行复杂快捷的处理。由此可见,大数据具有容量大、种类多、速度快、时效性强、价值高、可视化呈现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数据而言,大数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结构化、半结构、非结构化的规模不断扩大,数据获取的数量和速度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对于数据的分析、加工、处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通过低成本获取高价值,为高效决策快速提供客观依据。其中可视化呈现是大数据落地的关键步骤,只有把数据转化成可视化信息,才能被人们把握到其中的核心信息,并通过合理干预,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人工智能专家李德毅院士指出:“在工业革命时期,水、电、交通等实现了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在后工业革命时期,云计算、大数据正让信息服务实现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信息技术正成为全社会公共的基础设施。”[4]由此可见,大数据已经占据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浪潮势不可挡,必将导致高校思政课在线精准教学效能的提升。

2.大数据与思政课在线精准教学的逻辑关系

“将大数据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活力,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发展步伐。”[5]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在线精准教学,使其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创新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数据为抓手,在精准分析收集到数据的基础上,精准识别学习需求、精准评估教育效果、精准推送教育资源、精准驱动教育决策,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结果可视化、可量化、可控化。

与传统精准教学相比,大数据赋能在线精准教学使教育者从落实到纸笔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中解放出来,突破了人工收集数据规模、数量、种类、速度等方面的局限,并带来了新的发展。在评价指标方面,大数据赋能在线精准教学实现了教育者基于受教育者行为的结果性评价向数据的过程性评价的转变。除行为数据外,还涉及到的心理、生理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的评估标准,使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被详细记录并得以呈现。在教育指导方面,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在线精准教学透过“可直接观测的行为”,看到了隐藏在行为背后难以发现的价值,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客观评价和主观预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促进教育者制定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的教育指导。

二、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在线精准教学的必要性

1.精准识别学习需求

在新常态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引领先锋的核心地位[6]。网络技术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引起从教学方式到教学观念的变化,正在朝着正面向上、创新精准的方向前进。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将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行为认知烙上了新时代的特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高校的思政课选择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授课,不仅对青年学习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推动着高校思政课的变革与发展。精准识别学习需求是在综合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喜好的基础上,精准识别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不断细化和量化,对现有学生数据进行分析,从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筛选并构建多维度的学习模式,侧重分析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根据其知识喜好识别其学习需求,对其教学目标进行个性化匹配制定。大数据技术提高了学生学习需求与学习现状的相关性和匹配度,实现了在线精准教学的效能提升。

2.精准评估教育效果

传统教学模式下,多采取“优良”等级、考试分数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简单评估。而在大数据赋能下的课堂,可以对学生的坐姿、人脸、噪音等因素进行识别,获取学生状态数据,从而精准解读、分析出学生的实时学习情况,使得精准评估教学效果伴随教学的全过程,并反馈给需要的人,如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查询并保存评估报告。在精准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数据,综合分析并对其未来一段时间内学习情况进行精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效果评价。

3.精准推送教育资源

精准推送教育资源是指通过构建多维度的学习模式,获取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学习数据,依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喜好,主动为其推送符合其学习需求的教育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学习资源的一种方式。大数据会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进行匹配,通过匹配度计算,将匹配度高的教育资源推送给学生;或者通过大数据平台,获取学生之间的关联,通过这一特点将教育资源与学生群体相匹配,为相似的学生群体推送相似的教育资源;或者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相交叉,建立不同教育内容的关联,根据交叉程度和关联性的强弱对学生进行精准推送。

三、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在线精准教学的现实困境

1.思政课教师大数据素养缺失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目前,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已经树立起使用数据进行教学的意识,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没有完全形成挖掘、分析数据并将数据作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数据思维模式。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科学使用数据、整理分析数据资源的意识,未能充分运用大数据种类多、速度快、时效性强、价值高的优点,将大数据物尽其用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技术赋能下实现在线精准变革。

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计算机或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相对较少,并且大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教师入职之前并未进行全面系统的大数据专业化培训,在录用和定期考核思政课教师时以其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为主要标准,侧重于其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其是否具有大数据技能和意识并支撑其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考察较少。这一现象使得多数思政课教师对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掌握暂时处于较低水平,挖掘数据、分析数据能力较弱,很难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高效地筛选,不符合在新常态背景下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大数据能力要求,难以支撑高校思政课的精准教学。同时,随着大数据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数据体量更大、变化速度更快、获取手段更多,面对复杂深刻的数据信息,高校思政课教师容易因此产生畏难情绪,难以将大数据思维与自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应用到在线精准教学过程中。

2.大数据平台建设缺乏

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各高校开启在线教学模式,既确保“停课不停学”的教育进度,又保证了疫情期间对学生心理、思想状态的关注。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腾讯课堂、腾讯会议、雨课堂、钉钉、微信群等网络工具授课,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同时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公开课链接等方式及时向学生推送相关信息及资料,利用大数据向学生弘扬主流价值观。与传统的显性灌输式教育模式不同,大数据赋能下的高校可以全范围全覆盖地掌握学生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深入处理分析,从而推动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的精准对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教学发展。

虽然大数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非常重要,但当前很多高校无力搭建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仅仅是一座座“数据孤岛”。数据链的断裂使高校之间、学院之间、部门之间无法形成信息互联,从而降低了数据共享、数据筛选、数据管理的效率,形成信息冗余现象。由此会导致思政课教师无法第一时间获取到大量的教育资讯和资源,也无法快速有效地获取学生的相关数据,影响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情况作出学习需求精准化识别、教育效果精准化评估、教学资源精准化推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性、针对性降低,对于快速变化的教育数据无法快速整合、筛选、使用,也会导致数据的浪费。

3.数据收集和隐私保护存在风险

科技在给人们带来经济和科学价值的同时,对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以及人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7]。大数据收集过程中难免会包含着个人信息,而对其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个人的日常行为、喜好等。大数据赋能下,个人隐私保护存在一定风险。在疫情防控阶段,大数据嵌入校园管理,各高校为保护教师职工和学生的个人健康,根据防疫情况适当限制其出行范围并定期检查行程码、刷脸进出校园,相关电子设备自动记录,进行数据采集。思政课教师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腾讯课堂等软件开展在线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收集到学生的姓名、学号、电话号码、位置等相关信息。而这些大多是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悄然进行的,其中必然会包括个人隐私。虽然有信息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收集到的数据加以保密,但由于网络波动、技术不完善、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等主客观因素,仍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漏洞。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以后,轻则会收到无数的垃圾短信、骚扰电话,重则会被恰好感兴趣的诱饵吸引上当受骗。这对于社会阅历较少、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产生不良影响。

四、高校思政课在线精准教学效能提升的路径分析

1.提升思政课教师大数据素养

(1)思维素养是开端

大数据时代不仅代表了技术的发展,还代表着思维方式的转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顺势而为,及时树立大数据思维和转变教育思维。首先,大数据具有的容量大、种类多等特点,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更加准确、客观的信息,这就要求其在工作中要更加注重数据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从整体出发把握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从而分析受教育者思想动态的整体特征;其次,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适应在新常态下,运用大数据管理学生的工作方式,提升自身的关联性思维。侧重于通过收集、分析大量数据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获取想要探索的信息本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制定相应合理的教学计划、方式,通过分析受教育者提交作业任务完成率、课堂参与度等情况,掌握其学习情况和兴趣所在,探索相关信息,以此完成对受教育者的学业阶段性评估、心理预防指导、精准预测评价等工作;最后,大数据技术虽然在不断发展,挖掘出大量的数据信息以供分析处理,但与传统数据模式相比,样本信息越多反而越无法确保全部信息的准确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盲目追求数据的绝对精确,要侧重于在宏观整体层面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把握,提高教育敏感度,实现在线精准教学效能提升。

(2)道德素养是关键

对学生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是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最基本的环节,但这一行为势必会使个人信息隐私面临巨大挑战。树立自觉规范的大数据道德观念,是提升思政课教师大数据素养的关键所在。在大数据的世界里,人类的所有行为都会变成数据留下痕迹,并被轻而易举地量化、记录和传播。比如新常态背景下健康码、行程码等记录了我们的行程,百度等搜索引擎记录着我们的网络浏览,淘宝、京东等消费软件记录着我们的消费习惯,微博、微信实时记录着我们的情绪状态等。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学校教务系统了解学生选课情况,通过网络教学、提交作业、随堂测试等活动掌握学生成绩水平,图书馆管理系统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甚至通过学校后勤管理系统可以清晰地掌握学生校内开销和食堂饮食喜好。尽管这一系列数据的收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状态,以便更具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但是高校在利用大数据提高在线精准教学效能时,要避免部分有违师德的教师、校外不法分子等主体未经授权擅自获取数据信息、恶意公开个人隐私信息并加以传播,虚假编造信息并滥用等现象的发生。提高道德素养、保护个人隐私、加强数据责任意识,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重要伦理问题。高校要广泛开展数据安全、数据隐私等相关意识培训工作,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从接触数据、使用数据的第一受益人,向保护数据、严格守密的第一责任人转变。在规范合理使用数据的范围内,合理规避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为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素养。

(3)技术素养是核心

“信息”这一大数据时代的最大“变量”越发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极其活跃和最具革命性的要素之一[8]。提升思政课教师大数据素养,培养技术素养是核心。高校应全面开展系统的技术培训,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同大数据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此提升在线精准教学效能,建设一支自身素质过硬、网络业务能力强、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网络舆论特点、同时精通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9]。首先,应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技术理论素养,树立数据安全意识。如何从庞杂的数据中解析出受教育者的行为及思想动态,这对思政课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中,需要信息技术人员的加入,将大数据基础理论和体系嵌入培训内容之中,定期开展在大数据技术框架内能被思政课教师理解的专业培训。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指导下,由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收集数据,共同打造丰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更加精准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从而更加快速地分析获得有效数据,达到良性循环。其次,应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技术实践素养,加强交流学习。通过理论学习,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通过整体性、关联性、针对性分析数据,获得学生客观、丰富的数据画像,既能对数据进行整体把握,又能掌握具体行为的规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受教育者的行为数据体系,深层次把握受教育者的思维动态,以此做到精准施教。

(4)法治素养是前提

大学生是高素质的青年团体,是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主力军。高校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平稳运行,提升思政课教师大数据素养,提高法治素养是前提。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培养过硬的政治素质、充足的法治知识和高超的授课本领。教师要深入学习研读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学懂、学透该思想的重难点、创新点以及逻辑关系,不断提高自身法治素养和法治教育的水平。同时,高校教师要具有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法治教育资源的能力,把法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有机结合,不断拓展融合内容和途径。其次,思政课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树立法律底线意识和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用法意识,以规则意识、诚信意识为交叉点,夯实法治的道德基础,统筹协调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授课过程中融会贯通,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实现法治价值认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相结合的效果,充分发挥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中有效的法治数据,加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互动,形成完整的法治教育课程。

2.健全大数据平台

“构建高校全员共建、共享、共益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是大数据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10]

(1)大数据全员共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的搭建,不是依靠个别院校或个别高校思政课教师就能完成的,需要政府、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思政教育工作者、学生等多方主体共同开发、协同搭建才能完成。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利好政策,为平台搭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要积极响应,主动收集、挖掘形成校内数据池,打通各学院、各部门及个人之间相互的数据壁垒,并以学院为单位选任出大数据负责人,与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协调共建,逐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搭建工作,形成各部门协同共力、师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发展局面。

(2)大数据资源共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搭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不同区域、不同高校之间的数据障碍,形成便捷高效的数据传输通道,将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汇入巨大的数据库内,对其进行筛选、归纳、分析、总结,为不同高校所使用,保证大数据信息在实效性、价值性上实现最大化。这一工作需要高校间倾力协作,共同挖掘出合理、合法、全面、系统的数据信息库,以便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在线精准教学水平。

(3)大数据成果共益

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的持续运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秉持大数据成果共益的观念,大数据全员共建是前提,大数据资源共享是保障,大数据成果共益是要求。要谨记大数据平台的信息是共享的,其带来的成果也必然是共益的,杜绝成果私有化的现象发生。对于高校的教育方针、教学内容,优秀思政课教学案例等要积极上传至大数据平台,完成公开化、实名化、透明化,既保证有用资源的共享,满足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又确保成果细化、成果共益。

3.完善安全保障机制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安全保障机制,为大数据平台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数据信息作为最基础的核心内容,无法脱离大数据平台搭建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其中的短板和不足应该引起重视。在疫情暴发后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依靠大数据等信息网络维持各个方面的正常运转,大数据技术也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由此产生的隐私安全问题和道德法律问题不容小觑。高校要完善安全管理保障机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的安全管理,落实平台运行过程中的规范化机制。

(1)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高校要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制定严格的责任制工作流程。聘用大数据方面的高水平专家负责大数据平台数据信息库的管理,定期进行专业的安全性监测和评估,提前制定安全防范机制和化解机制,搭建科学高效的数据库闭环管理制度,规避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在处理、使用、储存学生信息过程中,可能出现网络不稳定、信息泄露等风险。

(2)全过程的规范指导

高校应从思政课教师、学生等主体入手,加强对大数据技术使用和大数据平台信息处理的规范化操作指导,保证大数据信息从收集到使用再到储存、传播整个环节的安全性,使接触到大数据的人员在科学、规范的大数据意识指导下,正确运用大数据技术。

(3)多角度的数据分析

在大数据赋能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能有效分析受教育者的个体特征和整体趋势,极大地帮助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数据的产生建立在个体的选择基础之上,意识的无限性会导致个别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由此产生的结论也必然是不全面的。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盲目依赖数据信息,要多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对其保持中立的态度,要将自己的数据分析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结合起来,形成全面、客观、多角度、实事求是的教育方法,避免陷入唯数据主义。

疫情防控新常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在线精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是当代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价值素养。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新问题,网络在线思政课的开展要体现新思维,综合分析评估学生的学习数据和真实表现,平衡把握工具意识和价值意识,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在线精准教学效能不断提升,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前迈进。

猜你喜欢
精准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