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海燕
(张掖市临泽县第二幼儿园 甘肃 临泽 734200)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但也正是由于为人父母并不需要学习上岗,导致许多夫妻有了孩子后也只是自然而然的接受命运成为了家长,因为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的成长令人堪忧。衔接是指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的教育联系,即从幼儿期到幼儿园再到小学第一阶段的过渡期,巧合的是,这个时期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也是小学正规基础教育的开始,更是孩子心理发展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教育通常被称为幼小衔接教育,学前指导方针明确,要求幼儿园要与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与小学建立联系,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共同为儿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想要避免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脱节,就要通过专业的探讨研究,并利用有效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在正式入学前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幼小衔接在教育问题上,对于孩子来说是成长过程中所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对于家长来说也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所必须面临的挑战。我国著名教育学者李华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有关于幼小衔接的教育问题,他提到幼小衔接事关儿童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因此,在幼小衔接教育中,要通过家庭、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努力来达到教育的目的[1]。
从幼儿到小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幼儿的心理情绪也会随之发生许多潜移默化的变化。幼儿会得到成长,从当初什么事都依赖家长、依赖老师逐渐到自己可以独立完成每件事。小学阶段与幼儿阶段完全不同,幼儿园学习是以游戏为主,而小学则是以学习为主,课后不仅要完成作业,还要对功课进行复习。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会使幼儿产生抗拒心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幼儿的技能发展和短期的成效,忽视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导致幼儿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致使幼儿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小学后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因此,不单是学校会影响到有效的衔接,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和家庭都对其有影响。家长应该有针对性的了解孩子的特点,并准确把握孩子的发展状况,以此更好的开展家庭教育[1]。小学的学习和幼儿园有着巨大的差异,孩子在小学开始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他们的主要任务也就变成了学习。所以,家长应从实际出发,深刻认识到幼儿和小学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别,不能只是追求孩子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一味的给孩子报兴趣班,目的也仅仅是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超前的学习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完全接受学习的成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缓解幼儿园和小学在知识方面出现的断层,但当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面对已经学习过的熟知的知识,只会觉得课堂索然无味,甚至失去原有的学习兴趣。
在社会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许多家长往往因此走入教育的误区,单方面的对孩子抱有高学历期望,忽视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例如,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顾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一味的要孩子参加各种所谓的特色教育兴趣班,甚至出现拔苗助长现象。再者,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求质量只求速度,没有考虑到孩子自身的素质需要,只想着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培养样样抓,结果就会出现样样都抓不好的现象。家长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要从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根本出发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多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行为习惯着手,尊重幼儿教育的客观规律,在确保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同时达到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说: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道德素质是成才的先决条件。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能推给学校,必须由家庭承担[2]。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家长最为关注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等智力素养问题,在他们看来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这些因素是最重要的。大多数家长只单方面的对知识的传播抓得很紧,将智力的发展视为教育内容的全部,而忽视孩子的人格培养,很少注意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教育是否发展的正确。2001年江苏某市一个持刀捅人的高一学生在被采访时说到“只要学习好,我犯了什么错都不是错,父母都不会责怪我”。导致孩子出现这种心理状态的根本原因就是从小家长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教育,如果一个不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想要在社会中立足恐怕也是一件难事。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就要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好充分的认识,并且进一步加强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学的首位,把握在教育中先成人再成才的基本理念[3]。此外,家长要在教育当中除了注重智力的开发之外还要认识到孩子人格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高学历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以情感为桥梁,以亲情为纽带,利用这种教育方式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家长一定要知道衡量孩子的标准不只是分数,要多元地评价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教育观念的改变,让孩子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过程,所以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身心发展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对孩子自身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将幼小衔接工作开展到效益最大化,才能避免因为要求过高的原因,导致孩子的自信心受损,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后转变成以学习为主要活动,虽然说孩子本身的智力因素确实会影响其学习成绩,但语言能力、数学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对于孩子的发展也重要,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均衡发展,切忌厚此薄彼。想要快速促进孩子适应生活的能力,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特别要有意注意孩子在学习阶段的各方面发展。此外,幼儿积累知识经验、掌握技能技巧、形成良好习惯等都和记忆力密切相关,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学习时,要以开发孩子的记忆力为目的,适当的利用各种有效途径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而不是教孩子在死记硬背中学习。除此之外,在幼儿教育中,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很重要,在培养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分析、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加强培育孩子任务意识、抗挫折意识和规则意识。孩子上了小学后,独立完成课堂和课后学习任务已然成为了目前的紧急工作,这与幼儿园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想要让孩子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家长就应该在孩子上大班时有意无意的主动配合教师,双方一起合作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如按时耐心完成大人交办的事情,按时完成作业等。
家庭是人出生之后所上的第一堂课,也是人的身心发展重要时期。一个人的基本动作、语言表达能力及生活习惯等都是这个时候形成的。要想将人生打下夯实的基础,就要在这个时期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应能力。
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大多数家长的教育观念仍然是重身体、轻知识。虽说现在已经有很多措施的实施让此类的现象减少发生,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家长仍在拼命地给孩子增加所谓的特色教育,只注重了孩子能飞多高多远,很少关心孩子飞的累不累。很多家长对于孩子优秀的成绩也只是在口头上的表示,可实际上无形中都在给孩子的学习增加压力,生怕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因此,家长要全面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主动的配合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除了形成家校联合的合作机制外,还要建立起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培养幼儿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幼儿的整体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如果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也会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使幼儿积极向上。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还要坚持爱而不溺的原则,要对孩子适当的宠溺,而不是无止境的溺爱,不能让孩子懂得哭闹就会获得想要的东西的意识,对此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考虑到幼儿的特点,更要时刻保证幼儿愉快的心情,在家庭教育方面对幼儿的要求要持之以恒,不能时松时紧。家庭教育中,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是很重要的,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通过将幼儿的兴趣特点进行有效的结合,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除此以外,家长还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模仿,如果幼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家长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物质奖励,但要通过这种鼓励培养幼儿正确的金钱观念,将激发学习的兴趣作为基础,引导他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提高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幼小衔接是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过渡的重要教育,也是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是幼儿重新适应环境的一个时期。在幼小衔接教育中,除了学校的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家长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与学校进行家校合作,发挥家校合力的作用,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思想和行动上进行引导,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过渡阶段,更好的适应小学学习环境,促使幼儿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