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男同性恋人群艾滋病防治认知与行为研究

2022-11-24 14:38张东杰师鑫浦李文明
大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同性恋者安全套

陆 云,张东杰,师鑫浦,刘 艳,李文明

(1.大理大学法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全球艾滋病防治带来巨大挑战。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艾滋病防控工作进一步远离既定轨道,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对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长期影响模型显示,新冠肺炎大流行会导致2020—2022年全球额外新增12.3万~29.3万例的HIV感染病例,以及6.9万~14.8万例艾滋病相关死亡病例〔1〕。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并可能进一步破坏艾滋病防治工作,如果新冠肺炎大流行严重影响艾滋病防治服务,抗艾滋病进展可能会进一步推迟10年或更长时间〔2〕。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共同指出,如果不努力缓解和克服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因艾滋病防治卫生服务和供应链中断而无法提供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或因优先满足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需求服务而导致艾滋病防治服务欠缺等问题,将可能对2021年的HIV发病率产生影响,至少在未来5年里,年均艾滋病病死率将超过40%;各国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努力确保艾滋病预防和治疗服务的连续性,防止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HIV发病率出现增加〔3〕。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目前印度新冠疫情暴发连带中国周边多个邻国沦陷,一个环中国疫情感染圈正在形成的危险,使我国公共卫生安全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艾滋病防治工作难度加大,特别是受艾滋病伤害最深而又难以观测到的男同性恋人群,他们是当前我国艾滋病感染人群中新的高危人群和桥梁人群,这一特殊高危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现状尤为值得关注。本文旨在对该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群体防治态度和行为状况等展开深入研究分析,发现其中的防治漏洞和问题,以利于及早制定有效措施进行干预防控,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本研究以全国范围内的1 542名男同性恋者为调查对象(网络匿名问卷调查1 533名+面对面私密个人访谈9名)。通过在男同性恋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微博博主特定渠道,发放并且回收本研究网络调查问卷,对1 533名男同性恋者展开网络匿名问卷调查,并对可直接接触到的9名男同性恋者,开展面对面私密性个人深入访谈。

1.2 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本项目研究目的,制定实施方案和调查工具。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以修改问卷和访谈提纲。为确保研究对象提供尽可能真实的信息,由经验丰富的项目首席专家对调查人员进行男同性恋人群现场调查技巧的培训,使调查人员掌握相关敏感问题的调查技术与方法。调查前向被调查者解释清楚本项目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不涉及被访者真实姓名及其他与研究目的无关的信息,从而获得被调查人群的信任。调查期间及时核查资料,问卷实行双录入,保证调查资料的完整、准确。资料记录与分析中使用编码代表访谈对象,资料保密并仅用于本项目分析研究。主要利用“问卷星”网络技术支持平台,创建在线调查问卷,设计出共36道问答题的“关于男同性恋群体自我认知、艾滋病防范意识和防护措施应用现状”的调查问卷,在承诺本研究对问卷调查结果将严格执行保密措施、遵守《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有关规定、保护受访者隐私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在线展开对男同性恋群体自我认知、艾滋病防范意识和防护措施应用现状的网上匿名问卷调查。

1.2.1 网络匿名问卷调查 以男同性恋群体的隐性聚集性特征为切入点,通过特定渠道(主要通过在男同性恋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微博博主的帮助,通过其在网络上拥有大量男同性恋粉丝及广泛影响力的微博账号,发布本课题研究预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展开相关调查,获取本研究所需真实、有效的调查数据。

1.2.2 面对面私密性调查访谈 在征得调查者同意的前提下,课题组选取了9名能直接接触到的男同性恋者,开展面对面个人私密性深入调查访谈。

1.2.3 调研相关防治机构 走访艾滋病相关防治机构、艾滋病防治院士工作站和相关医疗机构,了解男同性恋人群艾滋病防治情况,获取研究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共纳入1 542名男同性恋者为调查对象,通过特定网络渠道向男同性恋隐匿群体发放匿名调查问卷,实际回收线上调查问卷1 533份;加之对9名男同性恋者开展面对面个人私密性深入调查访谈,共完成对1 542名男同性恋者的调查研究。被调查者年龄10~72岁,学历涵盖小学至博士。调查问卷及访谈主要包括男同性恋人群的交往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和行为状况等。调查访谈通过了解目前男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干预工作现状,男同性恋人群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求、看法和建议等,了解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男同性恋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研究分析男同性恋群体对艾滋病的预防意识与相关行为措施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男同性恋群体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来源和途径多样化,该群体中98.05%被调查者认知到性传播属艾滋病传播方式之一,但男同性恋群体存在感染艾滋病的严重隐患及预防漏洞,15.76%被调查者错误认为艾滋病可以被治愈;有相当一部分男同性恋者对艾滋病阻断药等防治药物缺乏了解,9.27%被调查者从未听说过艾滋病阻断药,由于艾滋病阻断药相关知识对艾滋病防治中的紧急避险有重要意义,故该群体中存在对HIV感染未能及时阻断的严重隐患;超过50.00%被调查者对凡士林和润肤乳等产品会溶解安全套、加大传播HIV概率的知识缺乏了解,在相关人群中亟须积极推广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方法,加强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尤需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尽管98.05%被调查者对艾滋病传播途径有正确认识,却有70.56%被调查者发生性行为时不使用安全套,50.00%被调查者发生性关系前后不做艾滋病检测,13.42%被调查者高危性行为之后未及时就医,错过72 h最佳阻断治疗时间;由于对艾滋病防治“知”与“行”的严重分离,大大增加了男同性恋群体及近一成“同妻”感染艾滋病的风险〔4〕。

2.1 当前男同性恋群体对艾滋病的认知现状

2.1.1 调查对象年龄及学历分布的社会学特征被调查的男同性恋者学历分布情况:博士6人,硕士44人,本科739人,大专118人,中专34人,高中316人,初中46人,小学1人,其余被调查者未填写该选项;年龄分布情况:10~17岁243人(其中10岁的1人),18~35岁1 070人(其中18岁的200人),36~55岁6人,60~72岁2人,其余被调查者未填写该选项。

2.1.2 男同性恋群体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来源和途径多样化,网络为其主要获取途径 在针对“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到关于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多选题)的问题中,95.40%被调查者通过网络了解到艾滋病的有关知识,50.84%被调查者通过学校教育了解到艾滋病的有关知识,47.21%被调查者通过科普书籍(包括报刊等)了解到艾滋病的有关知识,35.86%被调查者通过各类公益活动了解到艾滋病的有关知识,29.96%被调查者通过影视作品了解到艾滋病的有关知识,1.23%被调查者未作答此题。从调查数据可见,绝大多数男同性恋者通过网络了解到艾滋病相关知识。

2.1.3 对艾滋病大体有认知,部分认知存在严重误区 98.05%被调查者认知到性传播属艾滋病传播方式之一,这对进一步开展相关人群防治艾滋病工作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我国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取得了很大成效。在针对“艾滋病是否可治愈”的问题中,83.01%被调查者认为艾滋病不可治愈,15.76%被调查者持相反态度,1.23%被调查者未作答此题。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识到当前艾滋病不可被治愈,对此正确清醒的认知,将可能使相关人群在面临高危行为时,能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理性正确对待相关性行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样本中仍有15.76%的人认为艾滋病可以被治愈,如此错误认知将可能增大相关人群传播HIV的风险,为遏制男同性恋人群HIV传播带来风险和隐患。

2.1.4 被调查的男同性恋人群中近10%对艾滋病防治药物存在认知缺陷 89.69%被调查者对艾滋病阻断药有所了解,9.27%被调查者从未听说过艾滋病阻断药,1.04%被调查者未作答此题。从数据可见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了解艾滋病阻断药,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男同性恋人群对艾滋病阻断药等防治药物缺乏了解。有近10%被调查者不了解艾滋病阻断药相关知识,意味着在相关群体中存在对HIV感染未能及时阻断的严重隐患。

2.1.5 对安全套的正确使用知识掌握不足 在针对“在使用安全套发生性行为时,是否可以使用如凡士林、润肤乳等代替水基润滑剂”的问题中,47.08%被调查者认为不可以代替,37.35%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13.88%被调查者认为可以代替使用,1.69%被调查者未作答此题。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一半以上被调查者对凡士林和润肤乳等产品会溶解安全套、加大传播HIV概率的知识缺乏了解,相关错误操作可能会导致安全套发挥不了应有作用,增大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2.2 男同性恋群体的艾滋病防治意识与行为状况

2.2.1 对艾滋病防治“知行分离”,对艾滋病感染风险防范意识差 一方面,98.05%被调查者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问题回答正确,说明男同性恋群体对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是非常了解的,能够认识到男同性恋群体极易因性交而感染艾滋病;另一方面,70.56%被调查者发生性关系时不使用安全套,50.00%被调查者在发生性关系前后不去做艾滋病检测,对艾滋病防治不能做到知行统一,相关人群明知艾滋病的性传播危险途径及其危害,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去积极预防和检测,在对艾滋病防治的知与行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背离,使得男同性恋人群陷于极大的艾滋病感染风险之中,这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是十分值得思考和警惕的一个重要现象。

2.2.2 安全套使用率较低 针对“近半年与男性发生性关系时使用安全套情况”的调查,只有29.44%被调查者表示能够做到每次发生性关系都使用安全套;7.20%被调查者没有使用安全套;其余的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安全套。超过70%被调查者发生性关系时,不能保证每次都使用安全套或干脆不使用安全套,这极易造成艾滋病的传播,加之男同性恋者之间存在性伴侣不稳定情况,大部分的男同性恋者并非只有一个性伴侣,极易加剧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2.2.3 发生性关系之前或确定恋爱关系后艾滋病检测率较低 在针对“在发生性关系之前是否去过疾控中心(医院)进行艾滋病检测或在确定恋爱关系之后去检测过”的问题,仅20.82%被调查者在发生性关系之前或在确定恋爱关系之后去疾控中心(医院)进行过艾滋病检测,29.18%被调查者未作答此题,50.00%被调查者表示未去疾控中心(医院)检测过,即一半男同性恋者发生性关系前后,并没有进行相关艾滋病检测,这在艾滋病防治中,无疑是一个巨大隐患。

2.2.4 艾滋病潜在患者不能及时就医 被调查的1 542名男同性恋者在回答发生高危性行为之后或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与性有关的疾病所做的行为选择,9.14%选择自行查阅一些资料或去小诊所开一些药,4.28%选择避讳不就医。13.42%未能及时就医者的比例,在整个男同性恋群体中,是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高危性行为之后不及时就医的男同性恋人群比例,如果放在保守估计3 600万~4 800万男同性恋人口中计算,则大概有数百万的男同性恋者因不能及时就医而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或由此加重病情,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3 建议

针对男同性恋人群艾滋病防治现状及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男同性恋群体的艾滋病防控防治:

3.1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网络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加强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本项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男同性恋被调查者获取艾滋病的相关信息,都来自网络和学校宣传。因此,在对全民宣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应充分发挥网络获取信息隐私性强、时间地点自由、数据全面等优势,针对具有“隐蔽性”身份需求群体特征的男同性恋群体,展开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网络宣传和教育,强化网络宣传效果。基于男同性恋群体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呈低龄化的特点(甚至有一部分人在未成年期间便发生了性行为),加强对中学生防治艾滋病安全教育,在高校重点开展对大学生防治艾滋病安全教育。将网络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优势,线上线下齐头并进,让青少年从性意识萌发阶段就正确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加强艾滋病预防意识,在抗“疫”特殊新时期,从“源头”上加强艾滋病防控工作,才能为遏制各群体艾滋病感染与传播奠定重要预防教育基础。

3.2 专业防治机构与交友软件合作开展互联网+艾滋病科技防治相关艾滋病专业防治机构应积极与交友软件开发企业合作,减缓男同性恋者身份隐蔽性与就医暴露性的矛盾,提升男同性恋人群艾滋病防治效果。当前全球手机社交软件活跃度最高的15个软件中,中国APP占4个:微信月活跃用户10.58亿人,QQ月活跃用户8亿人,抖音月活跃用户5亿人,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4.31亿人〔5〕。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交友方式以及伴随交友引发的性行为方式),艾滋病防治科普健康教育亟须融入互联网发展潮,开展互联网+艾滋病科技防治,无疑是新科技时代最便捷有效的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新模式〔6〕。无论微信、微博、QQ等大众型软件,还是各种受众较小的交友软件等众多新社交软件的出现,都在为有特殊性需求的人提供着新的联系平台。不可否认,互联网及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为用户间的联系提供了极大方便,但在促进男同性恋者间交往的同时,也加快了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播疾病在该人群中的传播,如果“借力打力”,互联网、社交软件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成为在男同性恋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新颖手段和提高防治艾滋病效果新的重要科技平台。相关艾滋病专业防治机构如能与相关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利用男同性恋社交软件,充分开展男同性恋用户既往自我检测后求医行为情况调查,可以准确开展对男同性恋群体艾滋病流行情况跟踪研究;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进行随机化干预,可以有效促进艾滋病检测;利用短信息干预改变危险性行为等,可免除男同性恋者对暴露自己身份的担忧,积极配合开展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检测、治疗。因此,互联网+艾滋病科技防治,完全可以创新为艾滋病防治的新手段、方法,成为以新科技手段有效封堵男同性恋群体性艾滋病防治漏洞的重要途径。

3.3 加强对违禁催情类药品的管控针对当前网络上管制类药品泛滥的问题,必须从生产、流通一直到购买者等多个环节,加强对违禁药品的监管和控制。从源头上对个人非法制售违禁催情类药品窝点进行清理;对网络上的QQ群、微信群以及网页上的小广告等,进行网络监管和清除;严厉打击非法贩卖违禁催情类药品的行为。同时,积极开展普法宣传。鉴于违禁催情类药品管控的法律滞后性,为适应当前及今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和要求,相关立法部门应尽快修改完善管制类药品的相关法律规定。

3.4 增加专门对男同性恋群体的艾滋病防治安全教育和高危行为干预尽管总体上我国防治艾滋病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男同性恋群体感染艾滋病形势的严峻性,决定了必须在对大众开展防治艾滋病教育的基础上,结合男同性恋群体的具体情况,专门增加针对男同性恋群体的防治艾滋病安全教育。同时,必须建设专业社工队伍,专门开展男同性恋人群艾滋病预防干预社会工作:通过多种途径介入男同性恋人群,对其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如HIV免费检测、安全套使用知识、潜伏期内心理辅导、按时服用药物提醒;教育引导男同性恋人群保持单一性伴侣;鼓励使用安全套;合理规避感染风险,降低感染率;倡导及时就医,积极开展“72 h及时阻断治疗”效果的宣传教育及相关阻断治疗;在生理、心理、社会救助等多方面,为这一隐蔽、边缘、高危群体提供关怀干预服务,提高男同性恋群体对艾滋病的风险意识与防控行为能力。增强干预,有效遏制以男同性恋人群为桥梁的艾滋病传播〔7〕。

3.5 建立和健全服务男同性恋群体的健康社会组织近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网络发酵的某西部城市男同性恋者“浴室事件”,暴露出建立健全服务男同性恋群体防治艾滋病健康社会组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考虑到男同性恋群体不愿暴露自己身份的心理特点,各地艾滋病防治部门可以尝试通过建立健全服务男同性恋群体的社会组织,保护男同性恋群体的隐私,方便为其提供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咨询和检测平台。一方面,可以使男同性恋群体放下担忧,自觉接受检测,了解自身安全状况;另一方面,也为针对男同性恋群体开展防治艾滋病教育提供重要的健康活动场所和平台。

3.6 探索新的集预防、监测、治疗于一体的艾滋病防治机制必须改变现有艾滋病预防、监测、治疗相对隔离的机制,探索新的全面、系统、协调的综合防治机制。目前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主要由学校承担,防治艾滋病办公室、疾控中心、相关医疗机构和部分公益组织分担部分宣传教育职能,各部门之间相对独立,缺乏联动。只有将资讯分散的机构和部门力量整合起来,依托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科技支撑,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数据共享,资源整合,形成政府主导,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全社会宣传教育为基础,特殊群体(特别是男同性恋群体)宣传教育为重点,公益组织与相关防控、医疗机构密切配合,形成集艾滋病防治教育、预防、监测、治疗等系列防控为一体,全面、系统、协调、联动的全社会、全民综合防治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机制。

3.7 消除歧视,营造有利于男同性恋群体艾滋病防控的社会环境男同性恋者绝大多数迫于家庭、社会、传统观念和舆论压力走入异性婚姻,而他们的配偶大多数对此一无所知。基于我国男同性恋人群基数庞大的重要客观事实,千万“同妻”也不幸沦为感染艾滋病高危人群。201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人类学研究团队完成的教育部“关于同妻群体生活适应问题研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显示:“同妻”中已经有一成感染HIV〔4〕。这一群体感染人数随男同性恋群体感染人数的上升,也日益成为感染受害群体。就当前我国社会环境而言,歧视和污名化,只会使HIV在毫无防备的人群中肆意扩散传播,加剧男同性恋群体及“同妻”群体感染HIV风险;而社会对男同性恋群体如能保持正确理性的态度,正视和包容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减少对男同性恋群体的歧视,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男同性恋群体中的HIV传播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与男同性恋群体相关的婚恋群体HIV传播率。因此,创设有利于艾滋病防控的社会氛围,使普通民众对男同性恋、传染途径及相关人群有正确认识,不盲目排斥和歧视,有益于在男同性恋群体中开展防控HIV传播工作。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期同性恋者安全套
后疫情时期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后疫情时期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策略探究
后疫情时期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后疫情时期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行动路径
论“同妻”群体的生存困境与权利保障
怎样戴安全套才能防艾滋
安全使用“安全套”
揭穿男人的7个性谎言
形式婚姻:无奈的假凤虚凰
同性恋者心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