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核心区的策略研究

2022-11-24 23:51
黑龙江粮食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业带黑龙江粮食

□ 谷 松 刘 爽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其后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强调要“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以松嫩平原为核心和以三江平原为核心的东西两条产业带,建成全国粮食安全产业带中面积最大、品种最全、产粮最多、品质最优的核心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核心区已然提上日程,对于产粮大省、重要粮食主产区的黑龙江意味着难得的发展契机。

一、“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内涵

(一)实质:新发展阶段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工程”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核心要义是“以稳定的粮食生产形势应对不稳定的内外部环境”。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现阶段全球农业粮食体系正承受巨大压力。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食品价格指数今年3月攀升至159.3点,达到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国内粮食生产中资源要素供给吃紧,同时,食物结构升级需求、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身份转变后的消费需求、应对突发事件的储备性需求等持续增加。根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8.6亿吨,比2020年增加6%,粮食供需仍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新发展阶段解决新问题的国家工程,也是推进国家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其重要目标就是要加快构建国家粮食产业新发展格局,持续增强国家粮食综合保障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具体来说就是要求粮食产业发展既要保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又要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具有话语权和竞争力。

(二)重点:重构国家层面的粮食产业布局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将以粮食作物优势生产作为划分区域的依据,注重区域整体的粮食生产资源禀赋和区域间的产业发展联系,逐渐形成跨区域的“带状”基本地域单元,最终或将重构国家层面的粮食产业空间布局。2021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粮食增产合计188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70.3%。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呈现“北进南退”,主产区与主销区空间距离大,粮食产业结构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将淡化原有的行政区划界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生产结构,如打造以华北平原为主体的小麦产业带,尤其是强筋低筋小麦;建设延伸东北、华北、西南地区的玉米产业带;巩固秦岭—淮河以南水稻产业带和东北优质适口粳稻产业带;加强东北春大豆和黄淮海夏大豆产业带等。由点到线及面,加强粮食产业发展“全国一盘棋”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粮食产业的空间布局,实现产业集聚效应,构建粮食经济畅通无阻的国内大循环,实现优上加优,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三)关键:拓展“全产业链”的增值增效空间

“产业带”除了指空间结构的“带状”布局,更意味着覆盖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不能仅狭隘地理解为关注粮食生产环节,还应挖掘产业链上的加工、仓储、流通,甚至消费等环节的潜能,实现增值增效,这是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路径。多年来,“粮食大省经济弱省”的局面还亟待改进,黑龙江、河南等省的粮食产量数一数二,但是粮食经济却不占优势。粮食主产区如果不能将生产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就不可能实现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运用系统思维,将产业链转化为价值链,整合供应链,建设“三链协同”的粮食产业体系,全面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在全产业链发展视角下,“产前”要抓好种子和耕地;“产中”做好田间管理、保证基础设施建设;“产后”优化粮食收储和加工流通;做大做强粮食产业经济,通过三产融合,打造粮食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价值;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实现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要求。

二、黑龙江对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建设目标

(一)建成国家粮食稳产高产的核心区

黑龙江在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粮食产量和调出量都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1]“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粮食产量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实现“十七连丰”,连续十一年位居全国首位,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日益突出。2021年黑龙江粮食总产达到1573.54亿斤,占全国的11.5%,新增粮食产量65.34亿斤,占全国增量的24.47%。建成“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核心区”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十二项工程”,其中列在首位的就是“粮食安全保障工程”。“十四五”时期要继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推进粮食产业发展,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建成保障国家粮食稳产高产的核心区。坚决当好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主力军”、国家粮食统筹调剂最可靠的“供应地”。

(二)建成国家粮食产业带的引领区

近年来粮食主产区逐渐呈现出面积萎缩、粮食净调出省持续减少、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2003年全国有13个粮食净调出省,目前仅剩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吉林、安徽5个省区,分布趋向更集中,其中黑龙江净调出粮食占全国总量的35%。原有的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粮食主产区布局以及与此相配套的相关政策需要适时调整。未来在国家层面的产业带规划中,黑龙江要充分发挥大豆、玉米、水稻等作物重要主产区的比较优势,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发展粮食生产,带动粮食产业发展的空间统筹和区域协调,发挥在国家粮食产业带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依托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重要商品粮基地重点打造国家级大豆产业示范区、稻米产业北方示范区以及协同吉林、内蒙古等区域建设国家级玉米产业示范区,培育区域内产业发展集群,精准施策,协同联动,使国家层面的粮食生产布局逐渐优化,带动相关产业深度发展,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三)建成国家粮食产业集群的优势区

打造粮食产业集群是从整体出发挖掘区域的粮食产业竞争优势,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增强区域品牌影响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黑龙江具有粮食主产区的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粮食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粮食加工转化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远低于山东、河南等产粮大省。伴随粮食生产集聚格局的形成,黑龙江应围绕“粮食”这一主题做文章,以加快粮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全产业链发展。“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将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要达到70%”。构建粮食收购、储存、加工、中转、销售一体化的现代粮食产业集群,在粮食生产具有规模化优势、粮食加工产业基础较好、粮食物流具有优越条件的县(市),创建1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重点项目拉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万亿级产业集群,建成世界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三、“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核心区的建设要点

(一)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统筹产业发展合力

黑龙江要明确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定位,勇担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任,需要从高处谋篇布局,从实处践行责任。作为重要粮食主产区,要综合考量国情、省情和粮情,统筹对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规划,明确对接的重点和突破点,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就各级政府而言,主要是聚焦种子和耕地、数量和质量、效率和效益,着重统筹好调整结构、保证粮食产量和质量,稳定种植面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增加粮农收入,提高粮农种粮积极性等工作。应逐级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

粮食产业要优先发展,更要协同发展。粮食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各方的合力,包括政策、资金、制度、科技、资源等。要确保农业相关支持保护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着力解决粮食生产全链条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议争取国家对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给与有针对性的专门政策。优先保障粮食产业发展资金投入,除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发挥保险、金融、期货等政策性工具在规避粮食生产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二)加强科技创新支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核心区必须实现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运用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构建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智慧农业体系。智慧农业融合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技术,以智慧育种、智慧栽培、智慧生产、智慧监测与智能装备为基础。[2]要破解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建设生物育种创新“硅谷”,盘活全国优质种质资源,推动优质种子选育高质量发展。智慧监测黑土耕地保护和利用,“十四五”末期建设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一亿亩。严格落实黑土地保护条例,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让技术升级和创新成为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按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思路,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的科技合作;建设国家粮食产业人才基地,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改革科研评价机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本土化和成果转化落地,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

(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力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强化各级主体对农业绿色发展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黑龙江“绿色有机”产品知名度较高,自2005年起,通过17年的标准化经营建设,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14个、6658.5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6个、134.7万亩,均居全国首位。要充分发挥黑龙江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制定高起点的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改变耕种习惯,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测土施肥和粪肥资源化利用先进经验,逐步实现种养循环,使种植户、养殖户形成利益共享的统一体。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最严格的生态资源保护制度,建立各级绿色发展督察机制。重点保障黑龙江绿色产地条件、生产过程和农产品品质的绿色无公害。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多管齐下,从数量质量两个方面保护水土资源,确保绿色农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3]通过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等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把粮食生产、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修复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生产向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发展,提高“寒地黑土、非转基因、绿色有机”的影响力。

(四)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提高粮食安全内驱力

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黑龙江是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相对较高。同时,黑龙江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高,人均耕地面积大,对劳动力的产业化和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是粮食的微观供给主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管理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粮食的产量,必须把增加粮农收入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基于粮食产业发展的视角,可以从两个渠道着手增加农民收入:一个是稳定和保证种粮农民的各类补贴,保障种粮基本收益;二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发展粮食加工流通等直接相关产业,带动农民就业,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另外,由于现有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对农业科技新信息、新成果、新设备的接受和运用都相对滞后,从长远来看,还要加强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入,加强培训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帮助农民提升粮食相关产业就业素质和竞争能力。

猜你喜欢
产业带黑龙江粮食
珍惜粮食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那些教我们珍惜粮食的金玉良言
促进哈尔滨市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研究
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路径研究
羡慕等
论区域分工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铅笔长高了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