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版本对比下管弦乐配器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以比才钢琴组曲《儿童游戏》为例

2022-11-24 22:33王一幸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5期
关键词:管弦乐触键声部

王一幸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一、相关版本的创作背景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是浪漫主义音乐中期重要代表人物。除作曲家身份外,比才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钢琴家,他经常会将一些歌剧乐曲改编为钢琴独奏曲。在1852年比才成功改编合唱曲《尤利西斯》为声乐和钢琴曲后,开启了他系列艺术工作的开端,乐曲的改编成为他后来音乐生涯的谋生之道。

比才在创作大家最为熟知的歌剧《卡门》之前,外界就已经承认比才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但是其本人很少举办音乐会,因为担心影响作为歌剧作曲家的生涯,所以比才创作的钢琴作品为数较少。创作于巴黎公社历史背景下的钢琴组曲《儿童游戏》是比才在这个时期里对无忧无虑生活的回忆和战争环境下寻求和平的一种写照,因此这套从童年记忆中汲取灵感的组曲在比才的钢琴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871年应出版商杜郎的需要,比才受邀创作钢琴作品,开始谱写钢琴组曲《儿童游戏》,并于1872年初正式出版。这部作品描述了比才童年时各种美好的游玩回忆。在完成了十首四手联弹钢琴曲集后比才又补充了两首曲子,最后组成了包含十二首作品的钢琴四手联弹组曲《儿童游戏》(作品22号)。比才创作钢琴四手联弹《儿童游戏》的同一年,将其中的五首作品改编组成一部小型管弦乐版本,包括5段乐曲,曲目的顺序和钢琴版本有所不同,并以《小组曲》命名发表。1873年3月12日,管弦乐版本在巴黎首演获得极大成功。9月28日比才的钢琴版本和管弦乐版本以600法郎的价格被出版商购买。此外,比才还为第八段也配了管弦乐版本,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未出版也未上演,其手稿存放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中。

二、版本对比下的演奏启示

管弦乐《小组曲》中的五首作品除了标题和体裁与钢琴版本相同之外,在音乐中也演绎着同样的情绪色彩。笔者针对其钢琴版本和管弦乐版本进行分析得到四点启示;一是比才本人对各类作品改编为管弦乐版本这一技术上较为擅长;二是这套改编的管弦乐作品在首演之后获得了极大成功和一系列好评;三是作曲家以钢琴四手联弹版本作为改编对象,从钢琴组曲的十二首作品中挑选曲目进行再创作,本身就适合做钢琴的演奏参考;四是管弦乐版本中各类配器丰富的音响特点,对钢琴在音色处理上有极好的启发作用。

《进行曲》(小号和鼓)

钢琴版本上为第六首,管弦乐版本为第一首。标题为小号和鼓,体裁为“March”进行曲,即大群人尤其是军人步伐整齐前进伴奏用的音乐形式。小号和鼓是在军队中常用的乐器,吹奏响亮的号角声,敲击出强有力的军鼓声,作曲家运用这种体裁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军队气势昂扬的精神面貌。

管弦乐队中的音乐形象由小号声搭配鼓乐器奏出,其中小号的音色尖锐明亮,作为铜管组中的高音乐器可以吹奏出嘹亮的号角声。小军鼓通过单奏打击出清脆的节奏,定音鼓则通过快速的滚奏敲击出带装饰的节奏感。第24小节处木管组和弦乐组出现四组卡农式声部,运用三连音的音型均从最低声部出发并抵达最高声部,节奏上的不稳定感加剧并带着一股向前奔涌的情绪,像是军队集合过程中发出的一连串此起彼伏的口号声,每组的口号声从“f”开始抵达到“ff”,此时所有乐器合奏达到一个音量上的高潮点,时长很短,但音响效果干脆果断又震耳欲聋,音乐中每次乐段结尾部分都反复这个齐奏过程。

钢琴在节奏的音色处理上可以模仿小军鼓鼓槌敲击鼓面时有力、顿挫的声音,手指尖触键时果断干脆,在力度释放的瞬间带上重音感。旋律在模仿小号音色处理跳音时,除了保持断奏的弹性外还要适当在音符之间对比出音量上的变化,加上一些韵律感,像是军队即将启程时吹响的号角声,音色像是小号的吹奏,干净响亮富有号召力,旋律就像是军队听着小号声大步在向前齐步行进。钢琴在演奏时除了做出需要的音色外也需注意速度的控制,三连音节奏上的不稳定感并不意味着速度是自由的,利用稳定的掌关节支撑,手指在掌内灵活敲击,并在旋律的进行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加大力度,切勿弹奏时手腕过于摇摆,出现一轻一重的力度效果。

《摇篮曲》(洋娃娃)

钢琴版本中为第三首,管弦乐版本中为第二首。标题为洋娃娃,体裁为“Berceuse”摇篮曲,为催眠曲或有类似这样的性质(采用复二拍子)的器乐曲。作曲家运用这种体裁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儿童带着心爱的洋娃娃来到摇篮边,将其放入摇篮中,一边唱着抒情甜美的安眠曲,一边轻轻摇着摇篮哄洋娃娃入睡的美妙情景。

管弦乐版本一开始先由大提琴带领在D弦上奏出抒情的伴奏声部,音色朦胧优美富有歌唱性,以缓慢的速度从头到尾铺垫在主旋律的上下起伏中。主旋律在优美音色的小提琴上出现后,又先后再现在木管组的长笛和单簧管上。长笛一般演奏主旋律段落,在《洋娃娃》中出现在高声部,音色柔美,音域宽广。单簧管在中声部出现,音色纯净,两种不同的乐器在不同声部展现各色的音响色彩。

钢琴的伴奏声部同样以D音开始,在弹奏中模仿弦乐器在拉弦中平缓的长气息,触键上应避免高抬指下键和手腕大幅度摇晃,触键上以来回抚摸动作推动音乐向前流动,音色柔和,气息连贯。钢琴的主旋律再现可以模仿管弦乐版本来做乐句上的音色对比,第一次呈现时模仿小提琴音色,像是儿童抱着洋娃娃开心地唱着歌,手指抬指弹奏,但是指尖与键盘的接触角度尽可能小一点,下键后把力量充分放入指尖,营造出具有歌唱性的线条。再现时像是儿童把洋娃娃放到了摇篮中轻轻摇晃唱着温柔优美的摇篮曲,手指贴键弹奏,依靠手指关节做一些细微的上下弹奏动作。通过触键深浅、力度叠加等方式处理出不同的音色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半终止部分和终止式由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齐奏出长时值的音符,主副旋律各自展示后在结尾处又交织回去,在平缓的音响听觉上推动一层,塑造出更为立体的音响效果。

《即兴曲》(陀螺)

钢琴版本中为第二首,管弦乐版本中为第三首。标题为陀螺,体裁为“Impromptu”即兴曲,为“即兴创作”或“一时的兴致”,拉丁文中有“迅速”的意思。作曲家运用这种体裁形象刻画出陀螺的运动特征。陀螺的持续转动需要靠外力加持,儿童即兴地挥舞着手中的鞭子随时抽动在旋转的陀螺上防止其停止转动,陀螺随着转速的快慢在地面上左右移动,毫无束缚。

管弦乐开篇呈示用中提琴作为伴奏声部,音型上与钢琴的副奏一样,同为二度音程作节奏铺垫。中提琴音色较为低沉略带沙哑,在乐队中常做中间声部或低声部。伴奏声部在主旋律再现时在中提琴基础上加入了大提琴,用同样的音型演奏,音乐色彩更加强烈浓郁。为了做好伴奏声部的“p”力度,拉弦中手指对弓杆需减少压力。主奏旋律在第一次呈示中为两只长笛演奏,力度从“p”开始,再现时加入两把小提琴后也是同样的力度记号,两种乐器均非常适合演奏高声部的主旋律,速度欢快,音色清脆,整个作品在力度上对比非常明显。乐曲的第一拍为所有乐器齐奏同时值音符,包括一个定音鼓,就像为了陀螺转起来甩在它身上的鞭子,音色迅速且尖锐,之后外力立刻消失留下陀螺在原地转动,这样的齐奏效果在再现部的起始和终止部分均有出现。

钢琴主副奏演奏时也要整齐且富有爆发力地挥出第一股力量。副奏的节奏铺垫可以模仿中提琴的音响效果,低沉又急速的奏出二度颤音,手掌和小臂作为节奏的稳定框架需要有紧张感,确保手指在手掌内灵活弹奏出的音色给人一种均匀颗粒状的感觉。齐奏中需加入大臂,力量直达手指,发力点瞬间且集中。

管弦乐版本的两个过渡段在展现上有所不同。第一次的过渡句在弦乐器组内,从低音提琴声部卡农式进行到小提琴声部,旋律和力度都在反复中行进,力度为“ppp”,第二次的过渡句利用了木管组,由单簧管和巴松管、两支长笛前后奏出,音响上分批次渐强,层次感更加丰富,最后与其他乐器在齐奏中达到高潮。

钢琴版本上的过渡乐段为主副奏搭配中前后奏出,弹奏时可以做出与第一次呈现时不一样的音色处理。管弦乐在不同乐器组上作对比,钢琴可以在触键深度和音量对比上做变化,模拟木管组明亮的音色,指关节发力,手指高抬快速触键,手腕也随着三连音节奏的推动感向前助力,音色的变化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戏剧效果。

《二重奏》(摆家家)

钢琴版本中为第十一首,管弦乐版本中为第四首。标题为摆家家,体裁为“Duo”二重奏。作曲家运用这种体裁十分贴合标题的特征。“摆家家”是各自分饰角色的游戏,孩子们把自己装扮成大人的模样,提前享受着长大后的快乐。

管弦乐版本内的所有旋律均在弦乐器组内完成,主旋律由小提琴奏出,音色悦耳动听,音乐优美缠绵、动人婉转。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在次要声部配合演奏切分节奏,节奏轻柔又不失规整。音乐在旋律再现中出现了对话,乐器上加入了大提琴,好像“摆家家”中的男孩的角色,音色低沉丰满,以短小的连奏和小提琴呼应着,低音提琴在声部中主要为次要声部。乐曲整体力度轻柔,以“pp”和“p”为主。

钢琴演奏在模仿二重奏声部对话中,主奏旋律和副奏旋律在对话中需要各自展示出不同的形象特征,旋律除了在不同的音高上带来明暗色彩外,也可以在触键上做不同的力度对比。主奏高声部模拟小提琴明亮优美的音色,手指在下键中收紧指尖,速度虽然慢但是每个键都下到底。副奏在音色上模仿大提琴低沉丰满的声音,为了音量上不过于沉重,指尖轻抚下键,音符之间连绵流畅,体现出提琴拉弦时所具有的歌唱性,时值上均匀饱满,同时注意主副奏对话在速度上也需要统一。

《加洛普舞曲》(舞会)

钢琴版本中为第十二首,管弦乐版本中为最后一首,标题为舞会,体裁为“Galop”加洛普(舞曲),19世纪舞厅跳的一种单二拍子的圆圈舞曲。作曲家运用这种体裁极好的描绘出规模盛大的舞会中人们兴高采烈的跳舞唱歌、热闹非凡的场面。

管弦乐中的主奏旋律先在第一小提琴声部上奏出音乐形象,随后加入长短笛和双簧管的合奏,几个声部均在音色明亮的乐器中进行,其中短笛第一次作为主奏声部加入音乐,音色尖锐极具穿透力,在乐队中使用时可使音乐更加响亮有力,其音色特点非常适合舞会主题作品的形象塑造。音乐在进行到华彩段落时管弦乐队在旋律中加入了定音鼓,有力推动了力度的对比。

钢琴主奏中短促的节奏在管弦乐版本中为木管组和弦乐组的呼应呈现,钢琴在弹奏中通过强有力的各种跳音音型来碰撞出热情的舞会情绪。主副奏积极配合演奏,模仿触键集中且有力,音色生动且富有弹性,大臂带动小臂快速触键,力量源源不断地通过手掌传递到指尖,身临其境在舞会中,全身心地投入音乐里,弹奏出充满共鸣感的音响效果。副奏旋律段落由低音提琴奏出低沉厚重的音色,带富有弹性的拨弦技巧,像是一位老人在灯光下独舞。副奏弹奏中不要一味模仿弹性而在音量上忽轻忽重,音符间的音量可以利用小臂断奏来控制,肘关节为支点带动小臂和手指快速击键,音量上依次递进和减弱。副奏的伴奏音型除了节奏铺垫作用外,还需时刻呼应主奏、推动情绪、加强整体音量。

所以,这首作品主副奏在各类技术的协调配合上显得尤其重要,每个乐器都发挥各自的音色特点,最后在齐奏中辉煌结束,就像舞会中各年龄段的舞者、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丰富的伴奏乐器,共同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舞会画卷。

三、结语

对比钢琴版本,在管弦乐版本中音色的丰富变化是其一个鲜明的特点,通过参考改编版本能帮助演奏者了解作曲家对作品中某种音色的倾向与偏好,体会作曲家在乐器布局中产生的音色搭配效果,丰富钢琴演奏中对各声部的音色想象,启发了钢琴在演奏中的技术处理,有利于演奏中更为清晰地呈现主题、塑造更加鲜明的形象、演绎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笔者希望通过这次版本对比能对喜欢这套作品的爱好者带来一些演奏上的启迪,也为比才钢琴作品的研究分析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

猜你喜欢
管弦乐触键声部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让情感在指尖流淌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
论爵士钢琴教学中的声部技术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几种触键方法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