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婕
(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随着社会多元音乐文化的涌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受到冲击,很多传统民族音乐元素面临消亡,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高校作为育人基地,同样承担文化传承责任,必须要清楚认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优势,全面履行时代职责,构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目标,将其融入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从遗存的民间音乐中挖掘育人知识,寻找根脉,与当代文化传播方式及学生发展需求结合,拓展科学的传承之路,探究音乐教学资源,在展现民族音乐魅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本文以此为主题,探索高校音乐教学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具体的传承策略。
高校音乐教学和民族音乐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高校开展音乐相关教育工作的基础,而音乐教学则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必不可少的载体之一。现代社会文化以多元化形式存在,音乐种类众多,而很多音乐是在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元素的作用下产生,只有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高校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音乐教学包含了理论知识、演唱表演技巧、编曲创作等内容,任何音乐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大量音乐知识的吸收和作品的鉴赏,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使其可以更好地发展艺术情操和音乐鉴赏力。而高校通过确立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目标,打造特色化课程,也能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营造积极的音乐教学氛围。站在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传承是必不可少的路径,教育则在传承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在无数音乐作品中展现文化魅力,让其系统性知识得到传播,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传承文化自觉意识,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程度,为更进一步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民族音乐包含了戏曲、民歌等形成,是各民族群众在生产实践中运用各地方言,融合民族器乐创作而成,以实现情感的交流和表达。从宏观角度看,民族音乐的创作并不一定严格按照音乐艺术规律而成,它通过民众长时间的音乐经验累积构建成传统韵律,本质上属于各民族积淀的文化成果。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从三点进行分析。
(1)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文化是民众辛苦创作而成,集中体现人民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念。我国少数民族较多,不同民族拥有差异化的历史文化底蕴,音乐文化由于民族价值理念影响,从而在历史长河中构建出了百花争艳的音乐类型,丰富了我国音乐文化体系。尽管和现代声乐艺术理念存在较大差异,但民族音乐文化是各民族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是时代无法抹灭的烙印。(2)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在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时代背景下,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艺术修养的体现,依靠教学进行传承是民族音乐文化必不可少的路径。它既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展现民族文化动人的一面,也可以丰富音乐课堂,加强美育效果。(3)民族音乐文化体系庞大,除了音乐知识和演唱表演技巧,还有多种类的民族语言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民族音乐文化涉及很多器乐和音乐形式,比如,小调、戏曲、琵琶、古筝等,可以极大地愉悦身心,获得全然不同的视听效果。高校音乐教学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无疑为学生开阔了音乐视野,引领他们认识民族音乐惊人的魅力,领略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形态,在打开学生音乐思维的同时,可以潜移默化落实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目标,使民族音乐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永葆活力。
音乐是高校培育艺术人才的重要学科,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作为培育目标之一,无论在文化传承角度,还是教学育人层面,都有积极意义。在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为提升文化自信心,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大任务,而教育则成为必不可少的路径。在音乐教学课堂、音乐交流活动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无疑是在更多领域展现了它的魅力,让无数学子建构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心,主动承担传承责任,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高校音乐教学来说,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可以更好地培养优秀音乐人才,让学生接触多类型的音乐知识技能,提高创作创新能力。民族音乐文化除了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还蕴含着各民族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情感,传承的过程即是情感滋润、人格塑造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1]。
为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体系战略任务落实,教育部逐步在高校设立文化传承基地,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其中“中国民族音乐”传承项目则由中央音乐学院承担,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视力度。然而,整体上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并没有突出成绩,当前还面临诸多问题。
近些年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新媒体作用下不断产生热议,同时也涌现了很多与现代元素融合的音乐作品,引起了大众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喜爱。在高校音乐教学领域,民族音乐文化以更为系统、更加专业的形式存在,学生可以领略深层次的文化魅力。但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强烈的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主观能动性和价值观塑造的缺失层面。高校教师更多强调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和演唱技巧,并没有深度融入传承这一教学主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缺乏的研究兴趣,且相关概念模糊,在学习中仅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形式和种类,对内涵与精神体会不足,很难承担传承责任。
在我国高校音乐专业中,设置了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包括相关概论、演奏、演唱和鉴赏都在不同程度有所涉及,一些学校通过吸收地域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相应开设了个性化的教学课程,比如,民族乐器演奏和民歌演唱课程,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但从整体而言,高校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的传承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实践方案,单项课程的存在不足以发挥教育传承作用。如若缺乏理论研究、专题交流和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传承更多以简单的口号存在,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还会降低高校相关课程的吸引力[2]。此外,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并没有体现特殊地位,更多停留在常规教学层面。在这种指导模式下,学生仅是以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思维来认识民族音乐文化,并没有形成传承意识,显然,根本性的传承目标无法得到体现。
结合高校音乐相关课程的设置以及采用的教学方法来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有四种类型:1.教师在课堂直接讲解民族音乐文化理论知识,建立学生的基础认知体系;2.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民族音乐演奏视频或者音频资料,在线上共享公共民族音乐讲解视频,指导学生进行欣赏;3.教师在课堂示范表演民族音乐的演奏技巧,达到“现场观摩”的教学效果;4.带领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中国民族民间演唱表演活动,运用实践体验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民族音乐文化以理论讲解和实践体验的方式被学生吸收,传承路径具有多面性。然而,很多高校在音乐教学中多选择理论讲解,民族音乐文化的欣赏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的兴趣度较弱[3]。同时,近年来,高校尽管在强调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但长期处于固化层面,并没有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展现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不足,缺乏自觉传承意识,以致在个人表演中多以模仿形成出现,并没有呈现优秀的创新作品,显然高校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收效甚微。
民族音乐在音乐文化领域属于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对音乐文化有个人偏好,这将会影响实际传承效果。当前,西方音乐文化、潮流音乐文化不断涌入大学生视野,从而获得了他们的青睐,民族音乐文化则面临关注缺失的困境。诸多文化元素的存在必然会分解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音乐学习中倾向于个人喜爱的领域,潮流音乐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重要形式,而民族音乐文化则被忽视,这无疑造成了传承的困境。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无感,只有少部分学生乐意进行深入研究。所以,高校要落实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目标,要着眼于传承意识的建构。
高校音乐教学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要构建明确的目标,突出传承主题,发挥音乐教学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优势,并承担传承责任,着力营造积极的传承氛围,带动教师和学生树立文化传承自觉意识,主动研究民族音乐文化,与当代音乐文化思想结合,开辟民族音乐文化创新发展之路。一方面,高校要在音乐教学中管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立足民族音乐文化,与学校音乐创作、音乐教学、音乐理论研究以及音乐表演等教学环节融合,全面渗透民族音乐文化,使其在专业教学中突出地位,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传承思维;另一方面,从实践着手,依托学校音乐教学的优势,拓展传承路径,包括音乐专业存在的理论研究、专业课程、展示交流、社团活动等,都需要尽可能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使其在专业教育中绽放生机[4]。在具体实践中,音乐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开展文化传承教学工作,熏染学生的民族音乐情怀。其中,可实践的传承教学活动有以下几点:(1)挖掘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主题和内容,教师通过形象情境和实物演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进而带领他们通过查阅历史文献、交流活动和田野采风等方式,深入感悟民族民间乐种和其蕴含的精神文化思想,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让其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引领传承行为;(2)积极邀请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走进音乐课堂,展现其文化风采,让学生领略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在情感上得到认同,在精神上树立自信心;(3)将学校的音乐教学课程和民族音乐文化元素融合,创造特色化的民族音乐课程,经常性地开展相关讲座,培育深谙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秀人才;(4)鼓励学生组建各器乐表演社团,研究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和表演技巧,并结合当代大学生喜爱的文化思潮,创造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表演活动,积极营造校园民族音乐文化氛围,让更多人认识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5]。
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长期以来是较为火热的话题,然而面对种类丰富、意蕴深厚、知识体系庞大的文化内容,传承多以表面形式存在,同时也引发了部分质疑声。高校具备独特的教育优势,最突出的是能系统传播知识,让学生可以研究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和蕴含思想,从而提升传承效果。所以,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高校音乐教学要准确传播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层次掌握其精神内涵,为今后的传承提供专业动力。从发展角度来看,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和传统,而且地域广阔,成就了东西南北音乐风格各具特色的面貌,民族音乐体系包含了戏曲、器乐、民歌等类型,和西方音乐明显不同。如何将民族音乐文化巧妙融入课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尊重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并发展传承能力是尤为重要的教学目标[6]。具体来说,需要大力创设民族音乐文化教学情境,从相关作品的鉴赏和聆听着手,拓展学生的音乐认知,领略民族音乐的强大表现力和精神感染力;同时,为学生提供接触多民族器乐的机会,使其参与不同的民族音乐演唱会,在亲身感受中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要强调的是,高校音乐教学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社会领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作品,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其能够看到吸收民族音乐文化创造而成的优质作品,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冲击力,从而坚定文化传承信念,主动走入民族音乐文化世界,学习丰富多样的知识技能,强化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成为新时代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绵延以及壮大提供了充实的精神营养,民族音乐文化则是滋养文化精神、发展人文素养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和音乐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更是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节庆活动,带来了身心愉悦。高校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理应从深层次的价值着眼,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形式的传播,即高校音乐教学需要突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主题,构建高品质音乐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入展现民族音乐的艺术文化魅力和育人功能[7]。其中针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而构建的教学课堂,既要有公选课程,也要有选修课程,并结合线上和线下开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很多高校当下开设了民族民间音乐鉴赏、演奏等公选课程,比如,中国民族器乐概论和欣赏、中国古典音乐欣赏、中国民歌、中国当代民族音乐欣赏等,进一步落实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目标。但部分课程存在吸引力低、学生参与兴趣不足等现象,这无疑影响了实际的传承效力。为此,高校民族音乐专业教师要认识当下大学生的文化兴趣和需求,创新教学模式[8]。比如,将民族音乐元素和现代新媒体中的视频结合,创造新颖的表现形式,让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得以在现代技术中展现魅力,从而保证音乐教学的吸引力,使大学生对这一学习内容保持强烈兴趣。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仅是高校教育任务,而且影响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深入推动传承工作,必须聚焦有效力量,拓宽音乐教学的传承路径。首先,高校音乐教师是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知识的传播者和引领者,其综合素养会影响学生对这一文化的认识,所以,高校要通过培训学习加强教师民族音乐文化教学水平,并针对这一专题内容开展高校与高校间的合作,凝聚优秀师资力量进行教学研讨,对音乐教学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问题和方法展开交流,提出创新办法,为高校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更多可能性;其次,借助先进技术力量强化音乐教学体验。音乐属于艺术类课程,要达到知识的自主传播效果,需要学生对这一内容拥有强烈的探索欲,并在实践中获得精神感悟和体会[9]。当下,高校音乐教学需要借助视觉演绎技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行为、感官、思维、情感各个方面营造全新的艺术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音视频鉴赏领悟民族音乐,获得现场观摩的强烈体验感,为创新民族音乐提供足够的能力支撑;最后,高校在音乐教学中需要和社会力量、企业等组织合作,吸引优秀的民族音乐艺术家走入课堂讲解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并不断举办民族音乐文化演唱活动,给予学生表现民族音乐文化的机会,以更加开放的形式推动校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高校音乐教学逐步成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方式,面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和社会多元音乐思潮的影响,我国部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出现惨淡萧条的现象,教学传承刻不容缓。而取得显著传承效果并不容易,高校本身存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意识薄弱,传承模式固化等问题,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缺少研究力度,更没有创新模式,以致降低了本身的吸引力,阻碍了传承发展。为此,高校首先要着眼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意识的建构,在音乐教学中以理论宣传和实践活动的形式营造积极的传承环境,整个教学中突出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同时,构建精品课程,聚合多种力量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使学生在构建民族音乐文化认知体系,提升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创造与时代相符合的传承表现形式,让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 教学中展现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