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婷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00)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构建全方位育人教学体系,依托学科专业特征与资源优势,全面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载体作用,进一步挖掘课程隐藏的德育资源,潜移默化地整合专业教育及思政教育,保证二者同向同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为此,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思政理念作为导向,合理运用思政元素,以丰富美育内涵。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高校舞蹈专业的基础训练,现存样式丰富,不同的民族民间舞审美特性和表现形式不同。与其他舞蹈风格相比较,民族民间舞文化底蕴与精神价值更为深厚,能够充分展示特定区域地理环境以及生存条件,展现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方式以及对社会的了解与认知,体现民族历史风貌与族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中国民族民间舞不但保留了民间传统民风特色,还将课堂教学训练性和舞台表演性融为一体,在实现舞蹈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同“立德树人”人才培育理念相契合。[1]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基础理论与技能,使学生从课程教学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树立民族自信,发展积极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基于此,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要强调以美育人和以美化人,引领学生自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重庆师范大学舞蹈专业为例,《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作为艺术专业的主干课程,需要通过六个学期对学生展开系统舞蹈训练,课时比例与课时时间充足,有助于确保中国民族民间舞思政课程教学建设成效,保证思政教学的可行性与持续性,从而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提供对学生展开美育和德育的条件。另外,深层次挖掘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政元素渗透课程教学全过程,既有助于提升学生舞蹈学习自主性与认同感,又有益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艺术精神,这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发展变革面临的必然趋势。
针对舞蹈专业学生来讲,思政课堂教学建设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在课堂教学开展中,虽然舞蹈表演技巧和技能教学尤为重要,但也只能作为课堂学习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辅以思政教育,并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民族民间舞蕴藏别样文化内涵,利用其独有美学品质,吸引学生学习与研究民间舞蹈,让学生在舞蹈表演中均可呈现出舞蹈独特的魅力。加强民间舞思政课程教学建设,能够使思政教学同民间舞课程教学形成互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策略,借助多元化知识体系,呈现中国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强化学生思政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学习民族民间舞的价值意义,从而保证民族民间舞学习价值实现最大化。[2]特别是日后要从事于民族民间舞有关的岗位工作,以民族民间舞蹈传习者的角色在岗位中发光发热,做出优异成绩,弘扬、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终身受益。
中国民族民间舞属于舞蹈专业课程,一直都是高校舞蹈专业的核心之一。从本质上来讲,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育内容涉及各族舞蹈,借助别样的动作形态与背景文化,全面展现民间尘俗习气,而舞蹈欣赏者则能透过表演,深刻体会舞者优美舞姿背后隐藏的文化气息。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创作基调与表演均来源于民间和群众,经常出现在各地区民俗节庆活动中,不同场景和节日表演不同风格舞蹈作品。当下民族民间舞蹈社会影响力和感染力被当今流行舞蹈影响,其根源上是由于舞蹈教育和舞蹈创作未能与时俱进。鉴于此,高校舞蹈专业应提高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思政课堂教学建设的重视,让舞蹈专业教师在教授各种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内涵和艺术特征的同时,借助查阅资料,把思政新元素与民族民间舞编排相融合,深层次的挖掘舞蹈作品中的隐形思政元素,落实思政课堂教学建设。故而,舞蹈专业教师要运用复合型教育手段,保证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如此才能使思政发挥最大效能,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舞专业知识和思政理念的关注度,助推舞蹈教育实现长足良性发展。
中国文化发展趋于多元化,国际文化交流日臻频繁,民间舞作为中国艺术领域的典型代表,融入思政元素尤为重要,很多舞蹈艺术家和研究者在舞蹈创作上倾尽心血,把我国文化演艺事业发展推送至最高潮,并将中国民间舞文化特性呈现在国际视野中,以展现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神韵。[3]此外,随着部分舞蹈商演活动高速发展,社会效应好坏并存,如偶像崇拜和哗众取宠等,既导致娱乐风气不正,又与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事业建设相悖。究其根本,主要与舞蹈教育思政元素融入力度不足相关。为此,国家相关教育组织和舞蹈文化部门要清晰认识到思政元素融入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重要性,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保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思政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同时,对舞蹈专业教师而言,要秉承积极负责任的教学态度,将加强思政教学作为使命,探究如何将思政元素合理渗透中国舞蹈课堂教学,如此才可为我国文艺建设事业发展增添更多色彩。
所谓课程思政,即指创建三全育人格局,把各专业课程同思政相结合,同向同行,共同发展,构成协同效应,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的综合性教育理念,囊括思想、道德和观念等多元化教育内容。由此,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舞蹈教师要将舞蹈教育内容与学生思政修养相结合,制定系统、合理的教学目标,有效提升学生思政素养。然则,在部分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中,舞蹈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仅仅是培养学生爱民、爱党和爱国意识,忽略了对学生三观、人生追求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关注。
现如今,各大院校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纷纷将思政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为案例,尽管舞蹈教师已经学习了相关精神与文件,参与各种培训活动,意识到思政教育在舞蹈专业学生发展成长、国家事业建设中的价值意义,但在现实教学中,依旧存有对思政教学不重视的现象。具体而言,在民族民间舞教学活动开始前,舞蹈专业教师很少会根据舞蹈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特征、价值观念与学生思想状态来制订思政教育方案。即便部分舞蹈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也是由于客观条件约束,不得已而为之。[4]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学校检查,在教学方案中融入思政条文。另一方面,只是在课堂教学中随机融入思政理念,知识讲解浅显。由此可见,中国民族民间舞思政课程教学建设,过程随意与教学时间短,是各大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以致形成“蜻蜓点水”式教育效果,无法真正提升学生民族民间舞表演水平与思政素养。
从本质而言,中国民族民间舞思政课堂教学建设,旨在民族民间舞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中合理融入思政内容,发挥思政效能,感染、熏陶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学习态度。但是,由于舞蹈教师对思政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缺少合理规划,只是随机性地展开思政教育活动,难以发挥其应有效能。第一,立足宏观层面。中国民族民间舞与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碎片化,思政知识间缺少系统性,难以达到层层递进的教学效果。第二,立足微观层面,思政教学内容和中国民族民间舞知识、技术技能锻炼及作品关联较弱,难以从民族民间舞教育内容中引申出与思政有关的教育内容。特别是有些舞蹈教师在展开民族民间舞作品教学时,只注重剖析民族民间舞作品隐藏的思想内涵以及角色情感表述方式,未能利用作品培养学生思政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作为课堂思政教育开展核心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最具中华民族特性和文化标志的舞蹈种类之一,其舞蹈艺术历经时代沿革,艺术状态“五彩斑斓”,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启发点,又是同思政教育融合的有利方向。此种艺术语言以及表演形态,不只是视觉观察的形体美与表演者传达的行为美,主要呈现于由内而外散发的艺术气息与文化底蕴。在当前各大院校艺术教育领域,不管是音乐、舞蹈教育,还是其他同舞蹈艺术有关的学科体系,皆要将民族民间舞史学相关研究内容置于先导位置,借助理论课程巩固技术技巧,而此点内容的提出是基于我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在该方面的失衡。[5]我国部分院校在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时,以技术技巧讲解为课程核心,尚未推行理论课程引导技术教学的方案,更何况平衡理论讲解和技术技巧教学。尽管是由多种客观因素造成此结果,但舞蹈教师也无法利用只言片语全面阐释民族民间舞史学相关知识。为此,舞蹈教师要借助思政课程教育契机,将中国民族民间舞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具体如下。
首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史萌芽、形成、定性,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血脉问题联系密切,是帮助现代学生树立民族荣誉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关键基石。事实上,舞蹈艺术并非是随心所欲的一种观赏文化,而是表演者通过肢体语言表述情感的方法。古人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根据这句话可知,舞蹈与语言、歌唱不同,其承载丰富浓厚的文化内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源于古代时期劳动者的生活经验以及聪明才智,体现出社会发展变迁留下的岁月痕迹。伴随古代人口的迁徙和朝代更迭,在不同语言、民俗和生活习惯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舞地域特色与文化特征愈发鲜明。如东北地区舞蹈的豪爽,江南地区舞蹈的轻柔等,将民族特色作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异彩流光。中国民族民间舞史文化教育,是我国舞蹈教育开展的根基,学生在领悟舞蹈艺术文化脉络的同时,自然而然会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激发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
其次,革命舞蹈文化,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应激反应”,民族民间舞蹈史充分见证了中华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转危为安,迎来幸福生活。因此,阶段社会政治发展需求,艺术家从民族民间舞中挑选出清晰明确且喜闻乐见的舞蹈元素,借助精心编排,创作成具备精神鼓舞作用的舞蹈作品。尽管多数作品因客观条件限制,在艺术方面相对欠缺,但这些作品发挥的文化推广和宣传作用有目共睹。为此,教师在讲解民间舞蹈历史时,应为学生推荐优质民间舞蹈作品及舞剧作品,通过以点带面和以小见大的方式所示中国民族民间舞价值能量。[6]譬如,《人民胜利万岁》舞蹈作品,就是将革命舞蹈融入校园。另外,对现代青年学子进行理论教育,运用“从今向古”的引导方式,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深化理论教学讲解。并且,我国民族民间舞发展现状和最前沿理论成果,能够和思政课程教育形成一定互动关系,系统观察民族民间舞作品发展动向和趋势,从中体会最新文化活力和其蕴藏的人文精神。如《战马》《弦音鼓舞》等作品,均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同红色文化联系密切,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开展不可缺少的理论教育素材,对学生更好学习民族民间舞大有裨益。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以繁荣中华民族民间舞事业、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探究“以文育人”的思政理念,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现实状况和趋势,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鉴于此,舞蹈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借助新型授课模式和教育技术,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为切入点,为学生创建立体化知识结构,促使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发展传承不能只停滞在身体训练与肢体语言表述方面,要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激发学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学习兴趣和热情,强化学生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培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民族民间舞蹈技术特点呈现在下述几方面。第一,舞蹈姿态及身体运动自然,主要源自人们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启示。舞蹈动作借鉴与模仿,就是艺术化加工,然而其主体舞蹈语言,依旧要呈现出清晰的劳动与生活气息。第二,民族民间舞作为表达人文情感和思想的艺术方式,其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期许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在艺术表现方面,要重视手、眼、神和法等艺术细节上的表现力,体现最佳精神面貌。另外,对学生展开舞蹈技术和技巧培育,旨在帮助学生塑造良好艺术气质,利用自身所学对社会形成积极影响。故而,舞蹈技术和技巧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动作规范,是由内向外的情感升华,唯有学生思想灵魂充实,才可展现出最美、最动人的舞蹈。[7]在此背景下,可从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展开阐述。少数民族舞隶属民族民间舞系统范畴,诸多民族舞元素交会融合,光芒耀眼。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活动开展中,不仅能呈现民族特有精神面貌,还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团结的认知。
以“石榴红了”为教学案例,在教学布局与方案制定上,整合文化渊源和思政素材,将其作为课堂理论研究内容。以此为基准,对舞蹈技术和技巧提出教学要求,实现理论和技术兼具的教育功效,从而把思政精神合理融入其中。针对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教师应结合当地地容面貌、文化与舞蹈视频,可以将学生带入到新疆地区,让学生了解当地雄浑壮观的景观与多姿多彩的风俗人情。新疆文化具有较强包容性,融汇了各民族的文化,热情好客。所以,在演艺新疆舞蹈作品时,不可只跳动作,要将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融入舞蹈作品中。千百年以来,新疆人们在抗击外敌入侵上作出巨大贡献,对民族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在一代代新疆族人血脉中流淌。
通过对现代各大高校舞蹈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比较,现代教育模式坐拥丰富多样的社会资源,辅以互联网为主的媒体传播渠道,使舞蹈教育素材更加多元。而且,正是因媒体技术高速发展与社会舞蹈艺术日趋繁盛,促使学校艺术舞蹈教育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系统观察社会发展新面貌,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舞蹈艺术前沿成果。唯有如此,可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树立正确思维观念,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现阶段,民族民间舞既会创作短舞蹈作品,又会融入到民族舞剧中,舞蹈形态变化多端,同戏剧融合,为舞蹈注入更深厚的象征精神。在教育活动开展中,通过对民族民间舞新作品的赏析与模仿,不但能学习舞蹈知识,还能接受思政教育,一举两得,可谓是事半功倍。
首先,以“丝路”为主题的新作,属于优质教育素材。“丝绸之路”贯穿东西商道,为国内与国际贸易往来交通打开了全新渠道。近些年,与“丝路”有关的舞剧新作品接踵而至,重温历史故事。如《文成公主》和《丝绸之路》等舞蹈作品,均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民间舞风情,是传递我国“丝路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主要载体,更是舞蹈艺术和思政元素相融合的绝佳媒介。其次,以“革命”为主题的新作,也具有一定教育意义。[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边疆舞蹈大会”便将汉族、维吾尔族和瑶族等中国民族民间舞呈现在舞台中,融入革命文化题材。在新中国成立后,《东方红》囊括“万水千山”和“星火燎原”等篇章,将历史进程作为主体层层递进。这种艺术形式将各地区民歌以及民族民间舞融入其中,激荡着雄伟勇武的革命精神。
而现代舞剧作品利用戏剧形式将舞蹈艺术语言生动形象呈现出来,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优秀资源,应获得舞蹈教师高度关注和重视。而且,其蕴藏着诸多思政元素,能够借助欣赏与学习,传递给现代学生,激发学生家国情怀以及民族自信心。要注意的是,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必须将舞蹈元素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让舞蹈技能同思想教育相衔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使其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效用。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文化视域下,课程思政元素同专业教学融合是必然趋势。中国民族民间舞历史积淀厚重、文化语言多样,从中能够挖掘出丰富的思政内容,让学生在具体学习中感受时代精神和理念熏陶。作为舞蹈专业教师,也应积极挖掘素材,革新教学手段,创建新型课程体系,保证思政内容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融会贯通,继而培育德艺双馨的新时代舞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