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琳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拥有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人的这两种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校教育的作用。如何将大多数学习者的“双创”潜能发掘出来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研究人员责无旁贷的使命。传统教育是典型的“静坐”教育,这种围绕着书本、课堂和教师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内在的兴趣,更不容易培养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是一个多世纪前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喊出的口号[1]。他呼吁人们发挥创造力,为当时的中国教育注入了创新的气息。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第一章第五条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国务院办公厅也在2015年明确提出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3]。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所有的课程都应该为具有“双创”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服务。
我国高等教育为了紧跟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和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新潮流,作出的及时反应就是在全国教育领域提出“双创”理念。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发起于20世纪末,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不断完善壮大。尤其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高校在“双创”政策的驱动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同步推进“双创”导向下的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更应明确发展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接的终极目标。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双创”教育,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大脑是个人创新能力形成的物质基础和载体。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科学家在进行对裂脑人的实验中发现:人的左右脑各有优势[4],但只有左右脑交互作用才能促使人有所创新。类似的研究使人对右脑有了重新认识,促进了人们对创新活动中大脑活动机制的深入认识,人们普遍开始重视右脑在创新中的作用。同时,科学家的相关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在后天的环境、活动中发生变化,即人脑具有可塑性[5],这就为如今教育界积极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可能性,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开发创新力重点是开发右脑思维。通过强化对学习者右脑的训练活动,是实现大脑两半球平衡、协调训练的有效尝试。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应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人人都具有创新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大小却并不相同。创新教育实质上是促进学习者大脑左右半球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助力其逐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双创教育应更多地聚焦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业知识的积累。
在此目标指引下,需要改革教育方法,设计和运用能调节与控制大脑系统发展的新的教学方法。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善于应用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控教学过程。结合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争取做到“图文并茂”,营造真实的情境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讲课要“声情并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刺激学生的左右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思考和活动机会,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在考试方面,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考核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学生在不同领域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大小必然各不相同,因为创新能力是人在主动性、能动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力,是人格自主性和本质性力量的体现。
培养学生获得有助于创新的知识和技能。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被称为“陈述性知识”,是指用来表示“是什么”或解释“为什么”的知识。而技能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被称为“程序性知识”,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主要是用来回答“怎么办”或“如何做”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还必须能相互综合。
培养学生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创新活动中的思维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逻辑性。通常而言,学习者首先要习惯根据已有的材料尝试定位问题;其次分析问题并提出假设;再次对假设进行推理研究;复次将假设付诸行动,以此验证假设;最后用诸如调查报告、作品等形式表达结果。这期间需要同时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既要有发散思维,也得有聚合思维。这几种思维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创造力的培养和形成。
培养学生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人格特征。如具有开放型的思想、浓厚的好奇心和幽默感,在创新活动中拥有较强的自信心,拥有勇于探索和实验的勇气和兴趣,富有冒险精神,敢于尝试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诚实和勤奋,保持解决问题持久的韧性等。培养这些共性特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1)深入分析资料,努力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转变学习观念,训练对问题的怀疑意识,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以此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逐步引导他们形成探究事物的创新意识。(2)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喜欢尝试新方法,探索新道路的坚定创新信念,方能为创新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意念支持,努力实现对现实的超越。此外,要敢于想象,发挥潜能,因为“敢想”是发挥创新潜能的先决条件,变“不可能”为“可能”。此外,还需要持之以恒,坚韧不拔,这才是成功之道。要学会控制风险,正视挫折。(3)树立创新性抱负,明确发展目标。有了远大抱负和明确目标,方能拥有坚持的内在动力。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并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双创”理念的指引下,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双创”理论与实践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强化创新意识并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兼具“工具”和“人文”两大特性[6]。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现“双创”教育与大学英语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正是当前急需研究的话题。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系统而连贯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在创业就业过程中有效使用英语的能力,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新挑战。当下的“混合式教学”正是解这一燃眉之急的“金钥匙”,而“金课”建设更是一绝好的契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各行各业加快和互联网的融合,教育界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引领教育变革,“互联网+教育”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认知。学者何克抗认为,混合式教学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7]。因此混合式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集众家之长,旨在打造出一个最高效的学习环境;它也不是线上、线下教学的简单结合,或简单相加,其背后涉及“教”与“学”的诸多要素和组成部分。它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调动学习者的热情,注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主动性和协作性。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创新,将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相结合,做到教师引导和讲解的最优化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最大化。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2018年的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倡导广大高校教师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金课”[8]。那么,如何将“水课”打造成“金课”,实现“挤水添金”呢?学者蔡基刚就建设金课的宏观导向问题,指出:“金课”建设需服务于“四新”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双一流”建设和科技创新等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需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需结合新技术的发展,突出专业或课程的超前性和时代性;课程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挑战度[9]。为此,本研究特结合“双创”教育的理念导向,特提出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金课”的建设路径探索:PMA三步式教学阶段,综合ADOE教学模型。
1. PMA三步式
本模式在结合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教学过程笼统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课前(Pre-class)自学阶段、课中(Middle-class)活动阶段和课后(After-class)巩固阶段,简称“PMA三步式”。在课前阶段,教师在综合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和目标的指引下,预先发布线上学习资源,并下发预习任务清单。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预习,并提供预习后的反馈。课中阶段,教师主要安排互动、协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真正凸显,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课后进一步安排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
2. ADOE教学模型
(1)分析阶段(Analysis)。根据需求分析理论,教师结合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培养需求和学习者的个人学习需求,定位自己的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策略以适应当下的教学环境。与此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前景,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学内容,服务于“双创”的导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混合式教学环境要求教学活动部分发生在网络学习环境,部分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进行。
(2)设计阶段(Design)。教师在分析阶段就学习需求、学情、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等的基础上,基本可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策略的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等。首先,综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同时,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设计针对具体的学生群体而言,接受难度比较大的教学难点,争取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其次,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信息传输通道和媒体,争取最佳的传输效果。再次,根据“双创”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方案,选择更适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的教学策略,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课后任务驱动式学习等。此外,还需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PMA三步式中,无论是课前预习内容的下发、任务单的设计,还是课中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课下研究性教学任务的布置,都需要提前进行综合设计和精心选择。最后,还有整体教学评价的设计。如何执行学生在线上预习任务的检测、课堂参与活动的表现以及课后提交的最终反馈成果的评价,如何以合理的权重分配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并结合期末终结性评价给与学生综合学习效果的最终评价等。
(3)操作阶段(Operation)。前期的分析和设计,都是为具体的课程教学操作阶段奠定基础,可以说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阶段。本研究借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网络环境,将线上学习的优势和课堂面授课的长处充分结合,将整个操作阶段分解为PMA三个子流程。课前教师通过提供微视频及其他辅助资源,给学习者下发学习指南或任务清单,引导学生完成自主预习的任务,并提供任务反馈。课中环节,结合学生预习反馈,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强化学习效果。如结合个别指导和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答疑解惑,和诸如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形式的典型任务开展等。最终学习者进行成果展示,教师给予评价总结。课后结合信息化管理手段,学习者完善自己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示,并发布共享,教师形成本阶段的评价和汇总。以此循环,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推进全程的教学和研讨活动,服务于“双创”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4)评价阶段(Evaluation)。评价即教与学的价值认定,是对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收获的综合判断,包括贯穿整个学习阶段的形成性评价和教学实施结束后对学生学习效果、知识与能力的掌握和提升等的终结性评价。
混合式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创新,可以更好地服务教师和学习者。而“双创”理念指引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金课”建设,可以同时实现宏观上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社会对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以及微观上服务学生个人以及职业规划需求等。
“双创”理念下大学英语混合式“金课”的建设,已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为了服务于宏观和微观的服务需求,必须从学习者个人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相应地调整课程设置,以有效培养有“双创”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本研究经过两年多的课程建设和“金课”申报,现将“金课”建设的特点总结如下。
更新培养方案。将“双创”理念融入课程建设方案,构建既有知识内容,也包含实践锻炼的课程体系。同时,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大力推进产教研融合和对教学的反哺作用,从宏观上落实创业才干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紧密结合。
拓展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的专业知识,建立非英语专业分门别类的职业语言资料库,进一步将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补充跨文化交际的真实案例、中西文化对比等拓展类知识,逐步增强学生对深层文化知识的接触。对具有明显滞后性、空洞性和单一性的课程内容加以摒弃,与此同时扩充体现时代性和知识广博性的课程结构,这样才能助力学习者厚积薄发,触类旁通,不断生成创新智慧的闪光点。
创建课堂新模式。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流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改革中备受关注的焦点。积极利用如思维开放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创建课堂新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从实际出发,启迪、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同时,混合式教学由于采用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更好地为学习者达成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融入实践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无论何时,课程设计的两个特色都将围绕“集中教学”“自主学习”展开。无论是哪种模式,都需结合实际职场需求或专业需求,增加实践类教学的比例,在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信息化手段。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个人能力,而互联网的发展使知识的获取渠道多样化。传统的教师讲解和学生被动的学习很难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阻碍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混合教学模式背景下,教师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渠道,将信息化赋能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提前做好类似于微课制作、任务单的下发、预习方案的设计等准备工作,激活多因素,协助学习者实现学习效果的等值保量。尤其是动态作业的布置,教师通过推送给学生设计好的教学内容PPT,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和自学,将PPT录制成结合自己讲解和操作的视频形式。教师通过这样的作业可以生动、形象地看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一是便于自己接受反馈,二是适合在线下给学生展示,三是能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真可谓“一举三得”。教学目标的落地,取决于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实施。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也是基于自己课前高效的预习才得以实现的。这样,学习者在进入课堂前,就能完成“先学”,对知识有了初步接触。课堂上就可以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实现学习效果的翻倍。
布置教学任务。增加实践类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指导,如真实情境中的英语写作、听力、口语、翻译实践等,英语演讲和跨文化语境下的语言沟通分析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用性语言技能。以真实的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实现经验的重组和改造,从而获得能运用的知识以及创新能力。为此,教师要争取运用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教材,创造机会让学生从“做”中来“学”,重建师生关系。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发起者、主导者,而教师成为重要的幕后帮助者、指导者。以“问题解决活动”为导向的教学任务,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那么教学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革评价手段。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机制,摒弃如以大学四六级通过率或期末考试成绩武断评价教学成效。主张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彰显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习者关注教学的过程,体现自主、反思和探究的实践教学理念。
提升教师的“双创”意识和能力。首先,教师需要构建正确的创新观念,理解创新能力是独特而又恰当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创新能力与知识技能、思维和人格等息息相关。认可心理学研究所得出一条普遍性的观点“人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其次,教师需要着力将此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如引导学生涉猎多样化知识、鼓励其秉持怀疑精神、创设多种实际或虚拟情境促进合作学习等。
持续性需求分析。持续性需求分析,是了解学生反馈和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案的重要依据,如小规模的问卷访谈,期初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等。对新生,重点了解他们过往的英语学习经历,自主学习意识,对英语的期望和建议等。对老生,重点了解他们假期的自主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展示的活动方案,能否不断完善自主学习方案,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在“双创”理念的导向下,大学英语教学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结合学生的语言文化学习需求和社会职业及能力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改进课程体系,才能满足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专业和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不断调整。作为一线教师,既要“寻门而入”,又有“破门而出”[10],让“金课”的建设不管是在思想和内容上都能与时俱进,满足时代和个人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