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丹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第一中学,福建 漳州)
深度学习即深层次地思考、辨析、推理、验证等,是一个更复杂、综合的探究过程,着意迁移运用、面向问题解决。随着国内对深度学习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生物课程中取得了广泛运用。
深度学习在于基于学科特征,秉持深度学习理念,让传统教与学的地位发生转变,注重以问题驱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探究,在语言交际或者问题的导向下,让学习结构化、梯度化、层次化展开,无形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促使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和素养的形成。深度学习秉持“既关注结果又关注思维方法”和“高水平的问题驱动性学习”,是一个开拓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能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点。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具备了更加广阔的探究空间,在探究中实现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在深度学习中,学生也能在教师有效的问题驱动、启发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探究和思考,帮助其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
首先,通过对当下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情况分析来看,部分生物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占据课堂主体,单方面讲解知识,忽略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长期处于单一的学习模式下,也会逐渐削弱其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其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取得了广泛运用,但在实际过程中,部分生物学教师没有深度挖掘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也没有运用互联网技术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无法有效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深度学习强调“高水平的问题驱动”,然而,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严重缺乏逻辑性、梯度性的问题设计,无法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思考,即使教师有意识地提问,其提出的问题也不具备梯度性和思考性,空泛、单一的问题难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处于无效或者低效状态。长期如此,学生将会受制于教师的思维,既不愿意在课堂中回答问题,又不愿意提出问题,对学生的深度学习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组织学生深度学习有效的“催化剂”,要想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有效促使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特征进行教学设计。在课程导入阶段,趣味性、探究性的情境是教师实现激趣导入的有效方法,教师可创设趣味性的生物情境,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主动、积极地进行生物学探究,为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奠基。在深度学习中,教师要将课前的导入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结合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科学规划,保证短暂的导入时间内可吸引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确保生物学课程有序展开。
要想引导学生更好地投入深度学习中,高中生物学教师首先要将学生作为主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和学习。对于高中生而言,尊重和理解是促使其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前提,教师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因此,生物学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引导教学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空间,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知识学习,在必要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教学中,在动手探究过程中,学生可结合教师的引导和资料设计实验方案,逐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学生自身也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给予其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让学生在思索过程中迸发出一个个质疑和奇思妙想,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学生解答。如此一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呈现,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实验,又能助力学生创新能力、质疑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形成。
深度学习强调从浅显的知识记忆、背诵中脱离出来,深度探究知识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设计训练学生高阶思维的内容。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情境中,学生在情境中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深度分析、综合考量,无形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分析与研究问题,让学生利用高阶思维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其次,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提问,促进学生深度分析、深度学习,强调高水平的问题式学习,通过启发性、梯度性、探究性的问题设计,给予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进入深度思考状态。在“种群”的教学中,为什么要对种群的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合教材和经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分为哪几种,在具体情境中应如何进行选择?结合本节课知识,设计一个草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探究方案,在梯度性的问题设计下,学生能够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思考及分析,对学生的高阶思维及学科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生物学教师应当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形成一种积极自主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发展。如在“染色体”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掌握整个知识框架,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制订相关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中,为保障教学的系统性,教师要把染色体组、常染色体、生物性染色体等相关知识点综合起来教学,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同样要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练习。同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布置一些相关的习题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然后再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其他学生一起探讨,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内容,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驱动下,基于微课、视频的翻转课堂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生物学教师组织深度学习提供了更新颖的方式。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更多地作为引导者、辅导者,学生能够结合微课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究,且微课具备“精讲”功能,能将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进行精细化讲解,进而达到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的目的。如在人教版高二生物第5 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Flash 制作微课,内容包括“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性”及实验“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不均匀分布的示意过程”。在课程中,教师首先以“学生触碰含羞草”这一实验引入新课,然后实施播放微课,让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出植物的感应性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设计问题,让学生结合微课和教材进行探究,在微课和教师讲解下,学生能够直观分析现象,把握原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深度学习是一个深度探究、讨论、思考的过程,新课程改革也着重突出“课堂是对话、沟通、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积极落实合作式学习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一方面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则着重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同样,国家近期双减的相关文件也对当代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物学教师,要运用合作教学的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为目标来践行当代教育的发展理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设计课堂任务,让学生以生生协同的形式加以完成,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舞台,如此一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呈现,学生的自我学习舞台也会更加广阔,对促使学生深度探究和学习有着重大意义。
从本质上看,深度学习是一个深度推理、思考、分析的过程。而深度学习并非过度学习,也并非无限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难度,而是真正从机械化的理解、记忆、运用中脱离出来。这就需要高中生物学教师加大对深度学习本质的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设问,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其思维,真正在生物学学习中有所收获、启迪,保障其学科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