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育路径探析

2022-11-24 21:11黄瓅瑶
新课程 2022年29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

黄瓅瑶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即从历史角度出发,作为一种认同观念,并在此观念指导之下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实现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的有机统一,主要包括民族情怀、爱国教育、爱国精神等内容,认识中国的国情,树立文化自信,认识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换言之,家国情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个人与民族乃至国家紧密结合的重要枢纽,更是实现家国相依相存的有力保障,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以来,一直作为重要核心素养渗透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对培养国家所需人才、促进社会和谐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价值取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近年来,国家对历史的重视与日俱增,无论是在历史相关场馆的建设上还是对历史的宣传教育中都有所体现,作为即将迈入新阶段的高中学生,对其历史素养特别是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价值不言而喻。

从国家与社会层面来说,一是有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国情怀素养在古代表现为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为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具备的深情大爱及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有助于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取其精华并发扬广大。二是有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梳理民族的发展,及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同周边民族的不断交融、相互借鉴、相互发展,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与民族交融、民族团结是分不开的,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特别是在困难面前,仍能够以不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应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行动能力和组织能力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凝聚力。三是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精神压力也随之而来,看待事物往往有些过于浮躁,容易忽略客观事实,释放情绪“垃圾”,传播不正确、不恰当的言论和价值观。而对学生而言,极易被不良社会风气所感染,因此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也要从多角度、多层次改善不良风气。新时代背景下,家国情怀的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正能量、激发时代精神力量的有效途径。

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说,一是有利于提高文化素养。“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势必要引经据典,史论结合,在历史教学中增加史料及相关影像素材,以供学生学习。而家国文化的汲养将会为学生奠定文学素养的基石,提升学生表达欲和表达能力,其个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阅读梳理、写作能力都将有所提升,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观念也会随之成熟,改变过去“应试教育”所无法实现的对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中学生即将成年,更需要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的青年比过去任何一代青年人都要接触到内容更多、方向更广的文化传播,其所面对的诱惑也与日俱增,特别是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学生更早更深入地接触网络,他们在获得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不免被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所影响,许多年轻人盲目追寻心中“偶像”,在一些立场问题上忽视历史,甚至遗忘历史、“背叛”历史,或一味地崇拜舶来文化,缺失文化自信,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种情况下,家国情怀素养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学习,学生能有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避免偏离学习和生活的正确方向,从而树立正确价值观,不会轻易被网络舆论影响,拥有自身坚定的判断能力,能够体会今时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对学生个人成才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对不良社会风气的间接改善。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有效资源,依托新版教材,结合时事热点,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引领,以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一)创设情境,培育家国情怀素养

情境教学作为当前中学历史课堂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态度等得到优化与发展的教学方法”。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件的具体情节,以情境话剧、诗歌朗诵、角色扮演等方式结合史料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来,营造家国氛围,烘托情感,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历史规律并加深理解。

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生于和平年代的高中学生很难体会当时背景下同样作为学生的五四青年的所作所为,由此教师可以创设主题情境为“家国命运中的历史抉择”,包括青年人的抉择、知识分子的抉择、共产党人的抉择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展示影像资料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北洋政府黑暗统治的时代背景之下,并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青年学生,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会以怎样的方式践行选择?再以图片结合史料的形式展现当时历史背景下的艰难抉择,增强学生与历史人物共情的能力,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体会五四运动的时代价值。第二部分中,通过展示史料,对比资本家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以及近代中国屡次探索失败的结果,分析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立足结论,使学生认识到走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接着播放中国共产党成立相关影片,引出第三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在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么做,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认识和理解,体会舍己为国的爱国精神。

再如,在学习“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穿越题材作为主线,以“穿越成为宋朝人的一天”作为故事情节,以相关时期影视片段的内容为素材,得出此时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分析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及影响,并通过历史情景剧的方式,再现“榜下捉婿”这一社会现象,得出宋代社会门第观念淡化,人身依附和国家控制都有所松弛减弱,体会两宋时期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表现。在对这个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学习中,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发展与文明延续的重要性,使学生感悟辉煌的开创源于中华文明强大的感召力和驱动力,源于各族人民共同的智慧创造,正确看待本时期在整个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爱国热情和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结合时事,引领时代价值导向

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生活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亲身实践经历往往能给他们带来更深的影响,因此在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过程中需要紧跟时事。2020 年以来,我们国家面临着重要挑战,在前文“家国命运中的历史抉择”后,引申出当下同样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们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以此为讨论主题,学生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得出即使身处不同时代,国人却做出了相同选择的结论,即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在这一过程中,有十几二十岁的学生志愿者,也有年逾八十但依然坚守一线的钟南山院士等人;有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也有各行各业勇敢奉献的劳动者,由教师展示学生通过素材剪辑制作的相关视频,内容为站在“命运”的分叉口,青年一代同样担当起了应有的责任。学生通过分享亲身经历,切身体会从近代至现代,国人始终没有忘记葆有一颗捍卫家国于危难中的赤诚之心。

又如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时,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近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包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防军队均走在世界前列,通过展示相关新闻数据,并结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断见证,如最为方便的移动支付、高速便捷的轨道交通,借助对比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特别是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以此观念积极援助发展中国家,向国外提供帮助摆脱困境,以及在反恐维稳、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等方面都体现出的大国风范,增强学生对国家实力的骄傲感、自豪感,对自身责任担当有了全新认识。

(三)挖掘资源,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1.深度挖掘教材资源

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一是要对教材创新之处进行挖掘,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在古代史部分,全书除常规通史内容之外重点强调了民族交融过程以及疆域版图的奠定过程,需要教师在恰当时间进行整合梳理,通过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民族不断交融的过程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文明的原因包括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从而树立民族认同感、自信心;通过学习疆域版图的奠定,更加明确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坚定信念,坚决抵制分裂国家领土的言论及行为,对泱泱大国数千年来的沧桑巨变拥有更深层次的感悟。二是要对历史人物进行挖掘,如“甲午海战”中为国牺牲的邓世昌、林永升、左宝贵等人在明知实力差距甚为悬殊的情形下依然坚守海防一线;又如“辛亥革命”中,一生为革命奉献从“医人”转向“医国”的孙中山先生等,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事迹的挖掘,体会其爱国胜于生命,舍生取义,感受他们在国家及同胞面临危难之际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通过感受其家国情怀,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2.有效挖掘网络资源

现今社会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仅凭教材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与探索欲,网络资源以其多样性、即时性、丰富性等特征成为至关重要的载体之一。在学生家国情怀培养中,通过合理引导学生获取相应知识以服务于课程教学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以“两汉的文化”为例,其中涉及医药、典籍、候风地动仪等多种科技成就,仅凭文字介绍难以体会其为何被称为“灿烂的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网络资源的使用,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合,通过视频、图片等进行还原,全方位进行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的众多科技成就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且在古代一直领先于世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3.合理挖掘乡土资源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在培育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挖掘乡土资源。如在讲授“解放战争”时,可以设置问题:你的家乡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有哪些事件发生?学生自主查阅乡土史资料,同时教师引入如四平战役馆的相关历史,了解“四战四平”,了解拥有“东方马德里”英雄城市称号的四平的相关历史,通过展示四平收复战中东北民主联军战士秦福海“功臣之家”英雄匾、“四平突击队”奖旗、马仁兴师长工作手册等重要藏品,让学生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进而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同时也是学生对家乡历史进行全新认识的良好机会。家国情怀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小家到大家、从乡情到爱国之情的逐步飞跃。

(四)积极实践,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新课标提出,深化教学结构对学科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即广大教育者要不断均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还应不断拓展实践教育形式,通过围绕家国情怀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历史、反思历史,培育家国情怀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相应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10 月1 日国庆节,可以举办以“庆国庆”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观看红色影片、唱红歌等方式感悟新中国成立之路的艰难险阻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如12 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可以举办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学生在搜集历史资料、写演讲稿的过程中证实自己的观点,了解更多内容,深化情感认知,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增强爱国精神。

综上所述,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是新时代人文建设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传承优秀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积极探索学习方法,发掘并培养自身能力,多动脑、勤思考,配合课堂内外活动,课后巩固提升,也需要学校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拓宽途径,提供资源与保障,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健全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同时还需要教师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教学,挖掘历史相关资源,结合时事案例推动实践教学,将立德树人理念落实至核心素养的培育当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高度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为培养民族情怀、增强家国认同感创造良好环境,促使学生在未来成长道路上坚定正确价值选择,从而发挥历史教学的有效价值。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新历史
少女情怀总是诗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