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汪筱萍/椒江图书馆
地方文献反映了各地区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历史档案、民俗人文、遗迹遗址、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具有不可再生的社会潜在价值,能为地方经济繁荣和文化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佐证依据。我国地方文献大多分散保存在各城市的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Libraries,Archives and Museums,以下简称LAM),三馆隶属不同的管理机构。为更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减少资源重复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属于档案、文物的,公共图书馆可以与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单位相互交换重复件、复制件或者目录,联合举办展览,共同编辑出版有关史料或者进行史料研究。这项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LAM协作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提供了法律保障。况且,各馆传统单一的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资源获取诉求,开辟跨系统、跨机构、跨行业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模式,提供更深层次、一体化的创新服务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LAM关注的重点课题。
国外在21世纪初期已进行LAM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如2008年国际图联发布《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合作趋势》[1];世界数字图书馆梳理并汇总各国LAM的信息资源,为全球用户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德国实施LAM门户(BAMP)实践项目等[2]。国内对LAM合作共建的理论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王重民教授提出的“三馆学”理论,现阶段在理论研究上虽有所突破,但在实践探索上仍与国外存在差距,如尚未出台专门针对LAM跨界协作的可行性规划和政策法规,在资源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三馆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职责履行缺乏约束力、标准规范无法统一等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可参考国外LAM合作中所制定的战略规划,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央档案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及相对应的学会组织,通过共同制定政策、统筹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保障、规定职能范畴和搭建联盟机制等顶层设计,推动跨界协作顺利开展[3],并借助已完善的数字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开展实践项目。本文选取人文历史和红色资源较丰富的浙江台州大陈岛作为案例,力求打破LAM传统地方文献工作的惯性思维,为从事地方文献工作转型升级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大陈岛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由上大陈岛和下大陈岛组成,总面积达11.89平方公里。大陈岛地理位置优良、历史文化久远、政治地位特殊,原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曾登岛视察,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大陈岛垦荒精神进行提炼。大陈岛是全国独有的海岛垦荒圣地,更被誉为台州湾一颗闪耀的“东海明珠”。大陈岛因地理位置偏远,其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保存完好,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建国时期的红色资源,历史脉络留存清晰且未大规模开发利用。笔者基于LAM协作共建视角,从文化遗产保护、设施共用整合、数字资源建设、新型智库开发这四个方面,对大陈岛开展地方文献工作进行实证论述。
学者王效良认为,地方文献不能局限于“地情”的层次,其本质属性可划定为“史”的范畴[4]。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在下大陈岛浪通门村附近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也曾多次挖掘出两晋及南北朝时期的瓷片[5];岛上还存有时代久远的古文化遗址和天后宫、渔师庙等人文景观。大陈岛与国内其他海岛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如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遗址,新中国成立后留存的垦荒历史遗迹和纪念碑、胡耀邦纪念馆等。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当地政府计划在大陈岛实施54个重点项目,预计投资69亿元,启动青垦文化旧址公园、两岸乡情文化公园、梅花湾核心区、青垦纪念馆、垦荒纪念碑广场、大陈岛军事文化公园、红色文化展览馆[6]等重点项目的筹建工作。LAM跨界协作挖掘大陈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能为岛上历史遗迹的修复和重建提供详实的史料依据,使旅游中的文化元素具有历史可追溯性,重现旅游景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貌。
图书馆领域的口述历史工作与博物馆领域的田野调查方法论相契合,现已被提升到国家记忆的高度。LAM工作人员采用录音、摄影、录像等方式访遍大陈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人,收集手稿和非正式零散资料,通过整理形成特色地方文献资源,并拟邀请本土知名人士或海岛居民亲述大陈岛风俗与历史,将传统节日民俗风情类、曲艺歌舞类、剪纸绘画类等重点岛上特色资源做成“真人图书馆”,他们所使用的方言、所生活的环境能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真实性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使大陈岛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逐渐向多类型、多载体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如徐家骏、钱国丹两位老师走遍全国、历时三年编纂出版的《峥嵘岁月稠——大陈岛垦荒精神口述史》一书,客观真实地讲述了大陈岛垦荒历史全貌。这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保护行动,为今后更多学者研究垦荒历史、创作垦荒类型文艺作品,提供了详细确切的资料与素材[7]。
2020年5月,大陈岛首家“椒江图书馆·海岛红色书吧”在“伴山居”精品民宿内正式挂牌成立。书吧创新服务模式,将图书资源与茶座、咖啡吧、住宿区域相结合,成为台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文化惠民工程之一,获得2020年台州市椒江区委宣传部“优秀社科普及项目”荣誉称号。图书馆与书吧合作选送的作品《从峥嵘岁月中走来——我的大陈岛》获得2020年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线上读书月“诗画浙江——行走阅读”短视频大赛一等奖。近年来,大陈岛上新建红色书吧11家,各部门联合在4·23世界读书日、全民读书月、国际档案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国家重大节庆日期间举办各类公益性质的阅读推广、文化沙龙、知识讲座、文献展览等活动,为海岛居民和来岛游客提供交流思想、结交同道、展示自我、弘扬传统的公益文化平台。
红色书吧的建立为LAM公共文化设施共用整合夯实了基础。如2021年7月,大陈岛启动“百年百景·先锋领跑”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公共图书馆携手各单位在党群服务中心红色书吧内设置地方文献展示专区,展示大陈岛垦荒时期的史料文献、学术成果、照片资料、音视频资料和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等;搭建大陈岛垦荒主题互动体验区,通过扫码看书(听书)、VR实景展示等,将新兴科技与地方文献相融合,为现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感官体验服务[8]。2021年6月9日,浙江省档案馆举办主题为“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档案里的初心故事”的红色档案故事演出,演出运用多种形式展现了大陈岛垦荒群体的精神风貌,重塑地方文献所呈现的历史人物故事,为传统地方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情境演绎舞台,加深了社会公众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认识。
大数据、5G通讯、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及数字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全覆盖,为LAM馆际协作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大陈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因以平铺式叙事方式保存,资源整合与信息价值揭示存在不足,难以展现地域空间跨时空演变过程。LAM计划使用可视化工具、CIDOC-CRM本体概念模型[9]等实现对数字馆藏信息资源的知识化描述,通过网络IP地图的编制传递地理空间数据,全方位展现大陈岛特定历史时期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概貌[10];或者参照ISO10160/10161馆际互借标准、SAML安全信息交换标准等技术规范[11],搭建数字馆藏信息资源体系。工作完成之后,将整理完善的大陈岛地方文献数字资源上传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公共文化云、全国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网站、LAM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彰显数字人文空间互通共享的魅力。
LAM在大陈岛红色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收藏范围内,选取著名的如《永恒的丰碑——大陈岛垦荒精神读本》《大陈岛垦荒精神论文集》《大陈岛垦荒精神报道集》《大陈岛垦荒精神》《少年梦 垦荒志》《拓荒者之路——大陈教育的记忆》等文献资源;以及获评“全国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项目”和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的台州乱弹大型现代剧目《我的大陈岛》、中国首部垦荒纪实电影《大陈岛誓言》、大型诗话剧《海岛上的丰碑》[12]、优秀垦荒歌曲《珊瑚颂》《垦荒队员之歌》等影视资源。以兼容文本检索形式和大量图像、影音资源载体的移动视觉搜索为主体,在现场参观过程中通过下载智能终端App扫描实物图片,后台系统会将其与馆藏信息资源库中的关联内容进行匹配,迅速反馈至用户智能终端显示,全方位揭示LAM馆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强大背景和文化内涵[13]。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思路。新型智库的建立以数字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多媒体、数据库等为主,相关检索工具、RSS订阅等为辅,收集各类信息资源来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知识服务需求;同步打造符合信息资源服务需求的决策咨询平台,将学术智慧置于大数据环境中,指引各界政策研究导向[14]。LAM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能推进我国政府在新型智库方面的多元建设,承担深入研究、咨询、服务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决策等职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针对如何将大陈岛建设成为国内第一红色旅游海岛的计划,可为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实施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背景资料和参考依据,形成相关的创新研究知识成果;针对文旅部门面临的难题可作前瞻预测和应对方案[15],为全域旅游规划的制定、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以及景点宣传推广提供可靠的文献信息佐证服务。
2018年6月,台州市政府与台州学院合作在校内成立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新型智库)。与此同时,大陈岛垦荒精神理论研讨会在政府的牵头下每年定期举办,会议立足发掘和提炼独具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力争成为以红色文化研究与社科普及为主的平台。LAM与台州学院精诚合作,积极参与大陈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信息检索、资源传递、馆际互借、数据联机等方面的建设,创建了涵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等机构的大陈岛新型智库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将智库研究范式转型升级,为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视野的拓展提供新契机。
LAM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调研,发现大陈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职责权限不清、协调组织机制匮乏、收集渠道不完整、工作条例和执行标准欠缺等问题。如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内存有大量的大陈岛垦荒时期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但其不隶属于LAM管辖范围,无法组织协调纳入统一管理。首先,从宏观层面上建立以国家为主导,由文旅部、国家档案局、国家文物局组成的协调管理机构,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条例来组织和领导,明确三馆职责范围,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其次,从微观层面上以三馆中优势方为主导力量,通过组建突显强项的战略联盟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来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16]。再次,地方政府应联合LAM共同制定既符合国家规范又突显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工作条例和执行标准,除划定每年重点收藏范围以外,特别注意灰色地方文献和网络地方文献的收藏,汇总后在整序中形成统一的分类表,在书目数据库里执行统一标准,在规章制度上确保规范统一、有序操作。
大陈岛地方文献的收集不同于普通文献的收集,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当地政府需加大重视力度,保障入藏经费的合理比例,适当引进专项补贴、以奖代补、社会基金等方式实现资金的持续有效供给。首先,建立地方呈缴本制度,针对需要重点征集或有特定目标的地方文献,通过全媒体加以宣传推广,让单位、企业、团体和个人等自愿呈缴文献,对呈缴者和违规者分别制定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条文[17]。在采集珍贵地方文献时,邀请专家带队进行审核与指导,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其中[18]。如2017年3月,“大陈岛垦荒记忆史料影像展”暨捐赠移交仪式在台州市档案馆举行,展出各类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共计3000多件,涉及老照片、旧影像和垦荒队员名单等珍贵孤品。其次,将数字化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纳入呈缴本制度,可效仿丹麦、法国、芬兰、新西兰等国授予LAM主动采集收割许可权[19]。再次,LAM应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和实施地方文献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增加成果验收分值,通过全国性评估定级工作,促成地方文献资料呈缴制度的完善[20]。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具有地域特色元素的文创产品,能提升全域旅游竞争力和促进地方经济二次腾飞。LAM在文创产品领域鲜少涉及,也没有邀请社会力量共同研发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更显薄弱。如在2021年3月全国人大浙江代表团全体会议的会场上,台州市椒江区大陈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翁丽芬带着垦荒青年志愿者文创产品“阿垦”闪亮登场[21],此举为大陈岛开启文创产品研发奠定了基础。LAM可联合“阿垦工作室”、各高等院校设计团队等社会力量,汲取大陈岛地方文献精髓中的文化元素,创造更多“阿垦”的兄弟姐妹,如文房四宝、书签、笔筒、扇子、雨伞、台历等贴合现实生活的文创产品。还可在大陈岛红色书吧内设置文创产品销售专区,为民宿增加经营性收入,拓宽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思路。
知识产权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今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也急需从上至下形成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四梯次的地方文献著作权保护体系,通过政府采购等行为有效推动学术成果的出版传播。按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制订出台《地方文献整理成果著作权保护与利用指南》等纲领性文件,尤其对于尚未公开发表和暂时无法确认版权所有者的地方文献,通过建立共享许可协议、引入版权补偿金等方法,在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之间掌控好平衡度,找准《著作权法》规定的“法定许可”和《版权法》赋予的“合理使用”两者间的互通点,有法可依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22]。LAM工作人员还要始终秉承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以赢利为目的,合理规避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纠纷。
LAM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只有多角度、科学合理地对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才能在满足地域文化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中体现社会价值与使命担当。浙江台州大陈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在LAM的协作共建下,选取若干典型模式进行实例研究,针对实地考察中出现的问题阐述规划建议,让地方文献为新时代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培育、新型智库建设的促进、海岛发展战略的实施、地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发挥信息资源保障作用,促进大陈岛文化和旅游产业经济的互动协调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