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其昌,许王旭宇(同济大学 设计创意学院)
随着我国迈向中国智造2035,设计产业的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是目前由于我国的设计理念大多紧跟西方设计理论体系,缺少适应本土文化的工匠精神,因此普遍存在着“设计理念不严谨”“设计思想不统一”“设计制度不合理”的现状,由此导致了我国设计同质化现象普遍,缺少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如何为我国设计产业赋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进国际竞争力已成为设计产业转型中的重要课题。2016年,李克强总理于《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崇尚精益求精,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1]。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2]。工匠精神这一核心概念的提出为改善中国设计制造的现状提供了有益启示。《考工记》是我国先秦工匠设计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中华考工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对《考工记》的工匠设计思想的剖析与研究,为弘扬当代工匠精神与建构当代工匠文化体系提供有益启示。
《考工记》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学界一般认为,此书由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编撰于战国初期[4]。“考工”二字,即考核工匠之意。究其本源,《考工记》一书是指导与管理先秦时期齐国手工业生产的官书,从国家管理者层面建构了一套成体系的工匠考核与管理制度,是后世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的关键性文本或理论模式[3]。《考工记》虽属《周礼》,但两者原分属不同的典籍。《周礼》原名《周官》,据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全书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共6篇。传至汉代时,《周礼》已轶失《冬官·司空》篇。由于《考工记》与《冬官·司空》的成书时间相近,且两者均是记载同一时期的百工建构之事,因此河间献王刘德整理《周官》时,广采博取,把《考工记》编入《周官》,以补《冬官》篇之缺,此后刘向、刘歆编校此书,改《周官》为《周礼》,自此,《考工记》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与其他五篇合称《周礼》而传诸于世[5]。
纵观全书,《考工记》通篇以7 000余字记述了百工之事与百工之法。此书原包含木工、金工、皮革、染色、玉器、陶瓷这6大类共计30个工种,后6个工种已失传,又增补一个工种,现存25个工种[6]。《考工记》一书保留了先秦时百工的生产技术与工匠的管理制度,是先秦工匠文化的典范,为弘扬当代工匠精神提供了理论范式。
《考工记》的工匠设计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长足影响,当代学者对此亦多有研究。通过梳理当代对于《考工记》的理论研究现状,可知其研究主要聚合于整体文献整理、先秦礼学思想、工匠设计思想这几个维度。
1.2.1 《考工记》的整体文献整理 比如,张道一整理了《考工记》的篇章顺序,用现代白话文完整注释了《考工记》一书[7]。又如,闻人军自现代科学角度提出了《考工记》的研究路径与方法[8]。再如,邹其昌以《周礼正义》本为基础,校勘了《考工记》的当代版本[9]。对于《考工记》的整体文献整理工作可以视作《考工记》理论研究的准备阶段,其理顺了《考工记》的研究逻辑,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 《考工记》的先秦礼学思想研究 《考工记》成书于尊礼思想盛行的先秦,其所记载的工匠职务与工艺类别体现了先秦礼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礼学的鲜活摹本。比如,徐龙国以《考工记》为例,论述了仪礼思想在周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0]。又如,焦泽阳认为,《考工记》匠人营国篇展现了先秦“礼制”中的理想化城市模式[11]。对于《考工记》的先秦礼学思想的研究应当视作文化层面的研究,对于文化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3 《考工记》的工匠设计思想研究 随着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考工记》已成为当代工匠精神建构的范式之一。比如,邹其昌提出,当代工匠文化体系是以工匠精神为信仰,《考工记》是当代工匠文化体系理论建构的关键理论模式[3]。又如,潘天波认为,《考工记》开创了当代考工学知识生产的方法论范式,建构了当代考工学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与理论体系[12]。再如,李砚祖认为,《考工记》为研究先秦时的设计思想与设计准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5]。对于《考工记》的工匠设计思想的研究更多聚合于此书的设计思想及当代价值维度,起到了承接工匠设计体系研究的作用。
《考工记》蕴含的工匠设计思想有助于中国当代工匠精神的建构[13]。通过剖析阐释《考工记》工匠设计思想,为弘扬当代工匠精神、建构当代工匠文化体系提供有益启示。
《考工记》开篇便阐释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的工匠理念,其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9]。所谓“天时”,指的是因季节、时令的不同,自然世界的时气富有变化,“地气”指的是不同地域的地气、湿度、温度有所不同,与之相对应的自然气候亦不尽相同;“材美”指的是得益于天时与地气,不同的地区产出精美而各具优良性能的材料;“工巧”指的是具备精湛技艺的工匠。前两者指的是客观世界的条件因素,后两者指的是造物主体的主观因素。造物主体与客观世界相统一,令造物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呈现出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考工记》多次例举了这一理念的具体应用。比如,在提到弓箭的制作过程时,其曰:“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9]。“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典体,冰析爵”[9]。即弓箭的制作共分为3年,工匠在第1年的冬季制作弓的主干,在第2年的春季配置弓的配件,于夏季设计弓弦,在秋季涂装弓箭,于冬季校调弓箭整体,在第3年的春季配装弓弦。工匠利用在时令转换中汲取天时与地气的优势,以此制作出品质精良的弓箭。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工匠们已经认识到自然规律对于造物元素及造物活动的重要性,且已将其付之于实践。“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4个造物要素相对独立而互有关联,工匠以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统辖4个造物要素,令其构建起造物的复杂系统,实现人与环境的正向互动。在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工匠在合适的时间、恰当的空间开展设计实践,取用精美的材料,辅之以灵巧的工艺,创造出功能合理且富有美学功能的人工物。
制器尚象的思想缘起于《周易》,指的是观天地万物之象。杨先艺认为,《考工记》中人造物的造型与装饰皆是源于自然万物之象[14]。李砚祖指出,循天时、守地气、尊重自然的设计观念,孕育了对自然的模仿与再现意识[5]。凌正慧指出,工匠对于物象的理解是以文化为主要功能的人造物的起源[15]。制器尚象的设计思想源自于工匠对于自然事物的充分观察,是天人合一的工匠理念的更为具象的表现方式。工匠把对于事物的理解赋予人造物外形,令人造物既具有优良的功能,又展现自然事物的意象,产生愉悦的文化体验,在设计对象的设计形态上实现功能与文化的平衡,从而构成了观想、取象、赋象、制器这4个主要造物步骤。
《考工记》多次阐明了“制器尚象”的设计思想的理论来源与应用方式。比如,在论述车的制作方式时,其曰:“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9]。对此予以剖析可知,第一,车厢与车盖的外形源自于工匠对于先秦时期的阴阳学说的理解,方形的车厢与圆形的车盖,分别象征大地与上天;第二,车幅的数量源自于工匠对自然世界的时间维度的理解,车轮中有30个车幅部件,符合日月在一个月中的交替次数;第三,车盖的弓的数量源自于工匠对宇宙现象的观察,车盖的弓有28个,与宇宙中28星宿的分布相一致。因此,工匠在对自然界充分观察与认识的基础之上,取自然界万物的意象,为车的外在设计形态赋予了内在哲学含义。又如,在论述玉制礼器的规格时,其以礼器象征阶级,区分贵族地位;再如,在论述“五色”的配制方式时,用“五色”象征方位,充分阐释了“制器尚象”的概念在设计中的应用。此时,人造物的外形与配色具备了严谨的文化功能,具有了更高层级的文化意义,成为了礼制的体现。
综上所述,“制器尚象”的工匠思想不是单纯的对于自然外在意象的还原或摹写,而是源自于工匠对于自然世界的理解与崇尚,是工匠对于万物所呈现的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与抽象提取,展现了中华优秀的造物文脉。“制器尚象”既是从制器的功能角度考量人工物的实用功能,又是从尚象的文化维度思辨人工物的精神旨趣。人赋予设计物以精神内涵,物给予人以文化体验,两者形成了正向循环。“制器尚象”的工匠思想具有文化属性,体现于工匠造物活动的整个过程,是设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当前设计中的不足提供了启示。
虽然相较于当代设计产业而言,先秦时的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但其已经具备了一套相对严谨的工匠生产制度,不同类别的工匠之间互相合作,已能够完成复杂人造物的设计制作。《考工记》详细区分了百工的工种,比如,其把“攻木之工”分为“轮人”“梓人”“匠人”“车人”等7类职务,分别担任制作建筑、弓箭、制轮、农具等工作[9];又如,其把“攻金之工”分为“筑氏”“治氏”等6类职务,担任制作刀剑、农具、量器等工作[9]。再如,其把“攻皮之工”分为“函人”等5类职务,担任制作皮甲等工作[9]。因此,《考工记》对于工匠职务与工艺类别的记载完备有序,建构了严谨合理的工匠合作制度与工匠考核标准。
2.3.1《考工记》建构了合理的工匠合作制度 为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工匠这一集体衍出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工匠各有专精。一件大型人造物的制作需要多类工艺互相配合,工匠之间需要互相合作,以便完成大型设计工程。先秦时期,车的制造与生产是重要的工匠实践活动,《考工记》以车的制作过程为例,提出了构建工匠合作制度的必要性。其在总叙中曰:“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故一器而工聚者焉,车为多”[9]。车是设计概念上的整体,可拆分为部分,各部分交由不同工种的工匠分工,再把部分组合为整体,完成车的设计。由此可见,工匠间的互相合作是完成庞大工程的必要前提。互相合作的生产方式,展现了严谨的设计逻辑,具有设计时序上的合理性。其不但便于国家管理机构对工匠的造物活动予以整体管理,而且能够提升工艺品的生产质量,增进工匠的生产效率,为建构庞大工程提供制度保障。
2.3.2 《考工记》建构了严谨的工匠考核标准 从国家制度层面建构了一套相对严谨的工匠考核体系,详细地考核工匠的造物活动与成果。比如,饮酒器的制作过程便有一套规范的考核标准。《考工记》曰:“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则一豆矣;食一豆肉,饮一豆酒,中人之食也。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9]。梓人是制作饮酒器的工匠,制作的饮酒器具备统一的生产标准,勺的容量规定为一升,爵的容量规范为一升,觚的容量制定为三升。梓师是工匠的领导者,具备考核职能。其检验梓人制作的饮酒器,如果达不到“酒器前后平衡时,杯中的酒全部饮尽”的考核标准,便会惩罚制作饮酒器的工匠。又如,《考工记》提到了“察车之道”,从部件比例、整体构架、功能实现方面提出了严谨的考核标准,可以视作我国古代的制作设计准则。1980年秦始皇陵出土的两乘铜车马是《考工记》所记载工匠设计思想的集大成者,验证了《考工记》所述设计思想的真实性。
由此可知, 《考工记》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产品标准,规范了工匠的设计活动,提出了严谨合理的工匠设计与考核制度。为批量化生产提供了范式,为实现设计提供了制度保障。
《考工记》中天人合一的工匠理念、制器尚象的工匠思想、严谨合理的工匠制度这3个维度可映射为人与环境的圆融统一、人与物的语义共通、人与人的有序合作这3个当代设计维度,为弘扬当代工匠文化、构建当代工匠文化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随着绿色发展概念正式写入《十三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已日益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曾繁仁认为,生态智慧是生态观与美学观一致性的体现,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16]。《考工记》中天人合一的工匠理念可映射为“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从整体生态的角度调控设计过程与设计效果,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传统美学的理想美学状态。“和谐共生”这一理念已广泛应用于各设计领域,在中西方各国亦展开了具体应用与实践。比如,胡志明市的胡志明住宅通过巧妙构思,让建筑成为当地自然环境的共同组成部分,环境亦成为建筑的有效延伸。又如,流水别墅通过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保证用户在建筑中既能静坐在沙发上聆听小溪的潺潺水声,又能步行于走廊中感受自然日光的朦胧美感。自然与人悠然共存,整个建筑充满了盎然的生机。
由此可知,第一,“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的表层含义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状态。在设计中充分关注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四个设计要素,设计师崇尚自然,自然反哺设计造物,缔造出精美的设计对象;第二,“和谐共生”设计理念的内在含义是用生态智慧解决设计中的现有问题,打破人造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对立状态,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圆融统一的设计生态循环。以《考工记》的设计理念为指导,“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应当体现于当代设计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提升设计品质,降低设计成本,营造自然通畅、舒适愉快的使用体验。
杨先艺等人指出,“制器尚象”指人造物的造型与装饰源于世界万物之象,既包含了简单模仿,又包含了符号意义[14]。《考工记》中“制器尚象”的设计思想可映射为“意形相符”的设计思想,这一思想遵循“保证功能层级的使用体验、赋予美学层级的审美体验、展现精神层面的文化体验”的构建方式,可分为把意象赋予形态、把形态上升为意象这两个维度。
3.2.1 把意象赋予形态 设计产品既具有功能价值,又具备美学属性,两者共同建构了产品的文化价值。在保证设计对象所需功能的基础上,以设计师的主观精神为引领,把文化意象与自然物象赋予设计对象,让人造物本身展现出精神气韵与文化内涵,达到功能、美学与文化相统一的目的。
3.2.2 把形态上升为意象 其以合适的设计形态展现文化意象,物象是首要目的,形态成为了展现物象、传播文化的表现方式。其是赋予优秀文化以承载形态,是“意形相符”的设计思维的符号化体现。设计师是当代造物活动的主体,在设计过程中,既要保证设计对象具有优良长久的产品功能,又要赋予其愉快悦目的外在美学。功能与美学起到了给予用户的文化体验的作用。“意形相符的设计思想”能够赋予设计以传统文化内涵,提升设计的核心竞争力,展现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考工记》中严谨合理的工匠制度可以映射为规范合理的设计制度。这一设计制度构建了合理的合作模式,提供规范的管理模式,把控设计的完整步骤,追求精益求精的设计品质。
3.3.1 “规范合理”的设计制度提供了合理的合作模式 第一,其有利于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优势,给予设计师充分的灵感空间,发挥设计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各领域设计师的社会地位,引导设计师在所擅长领域追求卓越;第二,其有利于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优良态势;第三,其有利于整合团队资源,建构出合理的秩序感,组建稳定协调的设计团队,降低团队内部的竞争成本,增进团队的国际竞争力。
3.3.2 “规范合理的设计制度”提供了规范的管理模式 第一,其为当代设计提供了设计管理模式维度的遵循,有助于建构规范的考核标准,量化设计目标,明确设计各阶段的目标与考核标准;第二,其有助于管理整体设计过程,把控设计各阶段的设计效果,在设计的各个阶段引入审核模式;第三,其有助于对产品的整体质量予以管理,提高设计专业度,设立品质可靠的设计品牌。
综上所述,规范合理的设计制度是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得以转化为设计对象的制度保证,起到了设计管理的作用,有利于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赋予设计品牌国际竞争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中国制造2025”迈向“中国智造2035”的关键时期,正亟需以传统工匠典籍的工匠设计思想为理论范式,建构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弘扬当代工匠精神,指导中国本土的设计实践。《考工记》作为我国传统工匠设计思想的精粹,从国家管理者层面建构了一套成体系的工匠考核与管理制度,聚合了设计理念、设计思想与设计制度这3个方面的工匠设计思想,为当代工匠文化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理论范式。
我国古代手工业者在生产与设计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自洽而严谨的手工业生产制度,由于《考工记》的工匠设计思想源自于实践,因此其本身便具有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的价值属性,这与我国的当代文化内涵高度具有一致。第一,这有利于建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提升设计的内在品质;第二,这有利于建立功能与美学相统一的设计思想、赋予设计活动以更高层级的文化体验;第三,这有利于建立规范与合理互补的设计制度,增进中国当代设计的国际竞争力。
由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内涵,因此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在工程设计、数字设计等各个设计领域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从人与环境的圆融统一、人与物的语义共通、人与人的有序合作这3个层次出发,能够有效地提升设计的内在品质,赋予设计以更高层级的文化体验,增进设计的国际竞争力,为弘扬工匠精神、建构当代工匠文化体系提供有益启示。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所做也”[9]。《考工记》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工匠设计思想文脉,为构建我国自主的设计话语体系、为当代设计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本研究从“天人合一的工匠理念”“制器尚象的工匠思想”“严谨合理的工匠制度”这3个维度入手,探究分析了《考工记》的先秦工匠设计思想。以上3个维度分别对应为人与环境的圆融统一、人与物的语义共通、人与人的有序合作这3个理论要素,为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设计产业国际竞争力、建构当代工匠文化体系提供了思想启示,有助于实现以设计驱动社会发展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