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斌
(甘肃省武山县洛门初级中学,甘肃 武山)
近几年,教育行业变化越来越大,针对课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讨论越来越多,但是传统语文课程中仍旧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被尊重。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当下仍有一大部分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学生在该种学习环境下学到的知识相对较为死板,同时也较难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知识。
我们要明白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学习以及发展的主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积极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才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解决传统语文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之后,就可以根据之前学过的内容,科学地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看待一些问题的时候,才可以根据正确的思路全方位地考虑,发表自己的看法。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例如,通过学习《活板》,学生可以了解到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从课外内容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构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创新学生的学习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快乐,享受到语文的乐趣,进一步体会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什么,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为此,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就要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因为只有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他们在上课的时候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让自己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作为教师来讲,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优化课程内容,防止学生为了完成课程任务而去学习。比如,在讲到朱自清的《春》时,当说起“春”这个字眼的时候,学生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每个人所想象出来的“春”都是不一样的,为此,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呈现出春天的画面,通过直观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欣赏图片以及观看视频的方式加深他们的印象,让他们带着好奇、新鲜的体验进入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教学设计与课文知识充分结合起来,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也起到了帮助作用。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创设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说出自己心中的春天,从不同的视角进入主题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老师要给学生安排一些学习任务。如可以让学生以“春”为切入点,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通过课程的探究环节、课后的写作来提升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在班级里开展作文评比,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找出自己作文中的优缺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1.课前做好预习
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需要做好预习工作。预习与否也对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预习需要学生自主完成,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所有的知识点都要学生自主分析。当学生在预习新知识时,需要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有选择性地进行预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及时标注出来,在正式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不懂的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也可以提前查找相关资料,与课程内容相联系,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中心思想。例如,比较常见的语文阅读考查题目———孔子的《论语》,学生在预习中,就可以从作者写这个文章的背景出发,这样才可以不断提高自身对文章的探索兴趣。再根据课文中的预习要点,从故事情景角度出发,这样才可以正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观念,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2.举办课前演说活动
在上课之前,语文教师可以利用5~10分钟的时间准备一场课前演说活动,通过演说活动让老师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并且演说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也会为了更有质量地完成这个演说活动,去收集相关的演说资料和知识点。学生整理这些演说资料的过程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也加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克服了他们的胆怯心理,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3.精心设计好语文课堂导语
好的课堂导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地进入课程学习中。为此,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在设计课堂导语的时候,老师可以从比较热门的话题入手,这些话正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就不会显得枯燥乏味、让学生听不懂。同时,老师可以把语文的知识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文章印象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课堂导语的形式也是非常多样化的,可以采用与学生交谈式的,可以采用提问式的,不同的方式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4.精心设计好相关的课堂提问
在语文课程中,多样有趣的课堂提问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好的课堂提问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随时脱口而出,而是老师反复思考、精心设计好的。对于语文老师而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准备好问题,在什么时间提问也需要做好设计,为此,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中的问题。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问题需要大胆一些、开放一些,并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选择能够启发学生灵感的问题,让学生采用创新化的思维回答老师的问题。如在讲到《济南的冬天》时,这一篇文章的难点就是老舍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围绕这一写作特点来精心设计。还有一点,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可以脱离课文的主题,要以重点、难点为前提,从主要到次要,不可以设计一些难以理解、比较刁钻古怪的问题来为难学生,这种方式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反感,提不起学习兴趣。
学习要讲究技巧,同样的自学也需要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才行,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自学的时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外,也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有效的自学方法,在传授自学方法时,一定要围绕核心的教学内容来展开,当老师与学生讲授行之有效的自学方法时,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化特征有针对性地展开引导,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并且可以充分发挥出来,让班级内形成良好的自学氛围,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如在讲到《木兰诗》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一遍,将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先标注出来,然后查找相关资料以及字典等理解其中的具体含义。当把这一篇课文反复读熟了之后,就可以依据自己所理解的含义,大概地总结一下整篇文章的意思,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则要做好标记。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帮助他们进入更深的思考中,有效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以及总结思考能力。针对学生所标记出来的那些不懂的知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帮助学生清楚地知识自己的疑点在哪里,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老师在讲解文章的时候,也可以针对相关问题让学生展开课文赏析,在讲完这一篇文章之后,也要让学生再次阅读,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花木兰的勇敢、孝顺以及爱国之情。
综上所述,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是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形成的学习习惯,语文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学生已不再局限于生字拼音的学习,而是需要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让自己能够综合全面发展。教师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这就为当代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革新提出了一定的考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可以让学生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取得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