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德
(甘肃省酒泉第八中学,甘肃 酒泉)
如今是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已得到广泛普及,延伸到各行各业中。无论是教育领域,还是工业领域,抑或者是农业领域,信息技术的身影无处不在,具有多种功能优势的信息技术带给人类诸多益处。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动手操作,从中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学生投入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以及应用中,调动自我主体性,积极动手参与实践操作,加快与信息社会的接轨。不过,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个性化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动手操作,从而促进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当前新的教育环境下,社会各界更关注初中生的综合性素养。为了培养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日常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为出发点,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掌握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时,遇到问题需要及时请教教师,而教师也需要拥有更多的耐心,细心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讲解,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基础知识。当然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并不只是负责问题解答,而要通过有效启发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自身的错误以及探究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错误。由此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自主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当前,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当前的信息化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作用没有受到重视。首先,从教师方面进行分析,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并未纳入考试范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材中知识内容的讲解,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粗略。其次,学校所运用的信息化教学设施比较陈旧,虽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每人一台机器,但很多时候一些机器比较老旧,存在故障。受到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学校并未充分关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有关设施设备等资金投入方面还较为欠缺,信息技术教学设施无法及时更新和补足。而信息技术课程因为得到的关注度不够,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很多时候其他课程会占用信息技术课程时间,学生无法获取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从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来分析,教学方法缺乏多元化。许多教师依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对教材当中的知识内容进行灌输,未能全面地了解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征,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后续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以主角身份讲解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听取和记录,在实际操作环节学生无从下手。也有许多教师会事先给学生讲解一些信息技术操作技巧,给学生进行演示,演示完成之后让学生自由操作,这种教学方式也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所需。再加上教师并没有充分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许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并不重要。但在当前的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在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
新课改深入实施下,教师应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参与者,其个人学习状态、学习自主性都会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由于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定的个性差异,发展水平有所不同,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型教学模式,如分层教学模式,能满足具有差异性的每名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体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的差异性,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无论在任何阶段,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需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这也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与优化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认知能力、学习基础等方面出发,整合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结合现阶段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融入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育方式,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体验性特点。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动手动脑,思考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学生能真正将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内容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以此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可以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往的授课教师只是强调各种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创新意识无法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时刻了解教学发展的新方向,让信息技术教学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当每个初中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时,就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融入课堂,逐渐形成自主思考的意识。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排斥心理,教师应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一定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驱力。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相关知识时,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文字资料,之后对这些文本字体大小、颜色进行编辑,并且插入一些图片,将文字与图片有效结合,图文并茂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在产生浓厚的参与意识之后,学生会积极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当然有一些学生在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操作知识,可以自主地完成一些文本的编辑。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良好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如果学生学习能力一般,在课堂中表现并不突出,教师不应责备。通过采取趣味性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认识到信息技术与生活和学习的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认真努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标。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良好学习环境氛围。教师要合理地进行教学导入,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思维能力。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兴趣、爱好等,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在组织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如制作幻灯片,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精彩片段记录下来,用幻灯片的方式播放出来,并配以优美的乐曲,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身处这样的学习环境当中,能调动自身的情感因素,获得良好体验。
当前的课程改革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作用。教师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敢于提出各种疑问。也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运用自己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各种难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设置合适的教学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性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并积累丰富的知识,如此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在当前的教育氛围下,教师需要积极优化教学设计,当然也需要了解信息技术所拥有的复杂性和繁杂性特征。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除了在课堂中设计合适的教学问题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多种方式的引导,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当前的教育改革更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重成绩轻素养”的做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制定与之对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心,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进行幻灯片制作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拥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而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教师需要观察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表现,当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才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尊重所有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从而营造积极向上、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围绕问题交流探讨。教师发挥引导性作用,通过分层式教学方式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地融入小组当中参与活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要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教师不仅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需要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相结合,设计更为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