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承非
(定西市渭源县路园学区,甘肃 定西)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对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了有效规定,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指挥与组织作用,促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综合化发展,以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要求。此背景下,信息技术为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创新突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文章基于新课标的背景下,针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的必要性与作用展开阐述,并结合实际教学提出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相关措施,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新课标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要以学生的能力素质为中心。新形势下,信息技术为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数学教学实践过程,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
第一,从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而言,借助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知识以动态化、多样化的形式呈现,便于将数学教学中的疑点、难点进行视觉化、显性化教学,更加适应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借助信息化技术,能够使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以具体化、形象化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对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帮助。
第二,基于信息化技术,能够打造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使初中学生在相应的场景下开展数学学习,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开展数学学习的探索性活动,这对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基于信息技术,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尤其对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正处于学生数学基础奠基的重要阶段,将相关的公式、图形等众多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呈现,能够节约上课书写的时间,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使初中学生教学质量得到最大化提升。
新课标背景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信息技术是辅助数学教师开展教学、优化学生学习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法宝。当前,信息技术被有效融入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第一,信息技术进入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从硬件设施的不断优化,到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信息技术以先进的辅助教学优势,有效激活了数学教学的课堂,使传统课堂打破沉闷、枯燥等固有印象,逐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乐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并且真正喜欢上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等多样化的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较大的便捷性。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能有效挖掘初中数学相关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重塑,并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实际学习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弥补传统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不足,使数学知识呈现更多的可能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出信息技术显著的辅助功能。对于信息技术而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是图片、声音、文字、动图等,能够创设立体化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视听体验,并且搭配相应的投影技术、动画技术,使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立体,有效代替了传统数学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等教具,不仅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增强了数学教学的震撼感,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过程产生较深的印象,增强探索参与度,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尤其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知识中的抽象化概念,信息技术能够使其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容特点和数学符号,逐步建立起数学思维,特别是在几何例题等相关教学内容中效果显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空间的想象力,使数学知识由静态单维度的图像化呈现,逐渐转变为动态化、立体化的内容,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具有较大的辅助功能。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主要强调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授以及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论证能力等多种数学能力的有效培育,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仅仅立足于教学过程的组织,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弱化了对学生情感、内心和交流等活动的设计。同时,初中数学教师普遍对数学教学的结果应用过分重视,常忽视了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关注,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设计。因此,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以培养初中生多样化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主,优化数学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相关的理论,并且能够自主展开探索,做到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将“学数学”有效转化为“做数学”,从而实现数学教学层次的优化与提升。
以初中数学人教版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过程为例,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开创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等信息化辅助教学设备和相关的信息技术软件,使初中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解决,通过做数学实验、综合猜测、论证等多项活动,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完成数学基础内容的有效推导和验证,增强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设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等问题,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三维立体画板等多样化的教学工具自主展开探索,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设计两条直线的不同位置,对其进行观察分析,猜想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类型以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极端案例,使学生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进行观察和猜想,并明确相交线、平行线的判定条件,在学生进行性质推导和猜测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按组进行分享,组与组之间可以结合实际分享内容适时地提出质疑,分享组需要根据其他组学生提出的质疑内容进行解答。在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质疑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做好观察和记录,并维持好交流秩序,在学生分享结束后适当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展示课前预备好的容易产生视觉错误的图片,引导学生利用刚才探索出来的结论,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再次进行判定,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判定条件的盲区,并对其进行不断的优化,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展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数学想象的思维,有效识别平面图形的错觉,真正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判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一定的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的几何认知,为之后的几何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合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可视化技术优势,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以动态化的形式进行有效展示,便于有效化解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使学生产生更为直观的印象。因此,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动态化的图像技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符号、图形等基础概念,便于更好地发展数学化思维,优化数学效果,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以初中数学人教版中“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过程为例,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动态化的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利用直角在平面图像中建立合理的坐标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世界地图,并且选择一个特定点,由学生思考如何向其他学生准确说出标记点所在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体验,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对特定的地理位置进行说明,并且逐一进行方法分享。教师结合学生所设想出的多种方法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建立对坐标系的基础认知,使学生明确“在平面图形上建立相应的直角坐标系是表达特定位置标记的有效方法”,在学生建立基础认知之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由学生开展探索,教师可以给出若干个位置点,由学生尝试建立相应的坐标系,并完成特定点的位置标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并掌握坐标系的设计方法,尝试利用直角坐标系解决相应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在学生开展方法标注等实践探索之后,可以利用地球仪等教学辅助用具,在地球仪上标明特定的点,由学生再次标注地理位置。在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和探索之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立体化、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地球仪模型,并且在三维空间中建立相应的坐标位置,标明经度、纬度等,从而使初中生有效拓展数学知识,获得思维的有效提升,将直角坐标系等平面知识进行有效延伸,更好地理解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对特定位置进行有效的标记,真正实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会、弄懂、活用,实现数学知识、思维和能力的同步发展与提升。
初中数学教学重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辅助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深入地建立知识和运用之间的连接,学会将生活中的情境以数学的方式进行建模,并运用数学相关知识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迁移。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以初中数学人教版中“图形的平移”教学过程为例,数学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要反复画不同的图形,从而完成数学知识的有效讲解,在作图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机械且重复性的动作,不仅烦琐,教学效率还大大降低。在信息技术下,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以矢量形式对图形等进行有效平移,设置相应的动画,从而动态化呈现平移的方向与距离,便于学生进行观察、理解,能够更加形象、直观地传授图形平移等基础知识,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基于信息技术实现数学知识的动态化应用,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观察动态的画面中掌握图形平移的特点。
又如,以初中数学人教版教学中“勾股定理”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可以不直接向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的内容,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数学情境,通过“固定房间里最多能放多长的竹竿”等实际问题,引导学员进行思考,并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相应的生活空间,采用立体化的形式呈现房屋的结构和已知条件,结合学生的探索过程,教师可以采用动态化的图形方式,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下搭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完成计算与求解,从而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产生基础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数方格等,基于直角三角形等对其三个边进行有效标注,并采用动态化的方式进行演示。教师采用割补法,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并尝试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定理,鼓励学生积极发散思维,通过观察割补过程中方格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掌握勾股定理的本质内涵。另外,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通过对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演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直角边和三角形的斜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使学生结合动手操作,利用纸、剪刀等动手剪拼,实现对勾股定理的深刻理解,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实现数学学习素养的有效提升。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以教材教学为主,所采用的教材例题较为呆板,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新课标背景下,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拓展数学知识,实现对数学资源的高效利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以初中数学人教版中“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教学过程为例,由于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呈现,跳出课本之外,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有趣的数学知识,如“小蚂蚁沿着纸盒的某一点到达,另一点需要走多远的距离”等,用多媒体呈现立体化的纸盒,并告知学生已知的数学条件,由学生积极探索求解的方法,教师结合学生的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给出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做辅助线等多种方法测量距离。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解题方法进行有效整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将纸盒展开并将其置于同一平面上,从而对两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或测量。教师通过动态化的演示,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形象、直观的认知,并总结做题的技巧和规律,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学会求解长方体表面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基于新课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为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动力。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路径与方法,尽可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数学教学向生动化、趣味化方向发展,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