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中的叙事框架转型:基于建设性新闻理论

2022-11-24 17:42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框架语境

孙 斌

(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一、叙事框架源起

框架理论起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最早在1957年由美国学者明斯基提出。明斯基认为框架可以将现存的内容和已知的对象进行归纳与排列,按照一定的方式对内容对象进行组织,并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判[1]。框架为传播提供了可参照的依据,传播者根据框架所想表达的议题对信息进行挑选和传播,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对重要信息和议题进行加强和突出,从而影响信息接收者对于信息的认识与解码,使信息接收者的行为方式与框架预期的方向大致相同。总的来说,框架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突出,利用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影响信息接收者对于信息的判断,这也是框架理论的核心与运行模式。

叙事框架是框架理论中的一部分,与框架理论相似的是,叙事同样可以通过对信息的表达影响信息接收者的行为,但是因为信息过于庞杂,信息接收者对于叙事所要传递的效果接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于是,在叙事学的领域中,媒体根据叙事的特点与要求,在新闻事件报道的过程中组建了对应的叙事框架。媒体利用叙事框架将庞乱和复杂难懂的事件进行加工,使其变得通俗易懂更易为受众所接受。

但是与框架理论不同的是,叙事框架也有着其自身的理论特点。叙事框架将现实复杂的认知环境进行简单化处理,以信息或者事件发生的整体链条过程为贯穿整体的基础,对于发生的各个事件用受众可接受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使其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叙事框架中可以包含多个不同的事件和信息,并且将这些不同的事件进行结合。使它们成为一个可传递的有机整体。在传递的过程中,叙事框架以其独特的视角传递价值与倾向更好的帮助受众对于事件和信息进行理解和价值判断。总而言之,在叙事框架中,展示了传播者想要表达出来的含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信息接收者的理解与行为方式。

二、我国国际传播中的叙事框架

我国国际传播中的叙事框架是指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我国进行叙事话语表达所运用的策略与方法,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的国际传播中的叙事框架方式也正面临着机遇与问题。

1.机遇:国际传播效果逐渐上升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叙事国际话语权。新媒体形态的迅速发展,也为国际社会进行国际传播拓充了传播路径,创新了叙事话语结构,为我国国际传播中的叙事框架表达提供了相应机遇。

为了抓住国际传播范围中的机遇,我国紧跟新兴媒体的发展步伐,加大对国际传播内容的重视与投入,在国际社会中与发达国家媒体的差距显著缩小,打造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传播媒体途径。在传播过程中,内容紧随国际发展,报道范围扩大,及时进行交流与传播,增强国际传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叙事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出发点,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为之后进行的国际叙事奠定了核心遵循与思想法则。注重海外用户对于文化传递与交流的需求,运用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语言与风格的选择,打破之前“宣传”为主的传播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的叙事方式与海外受众进行互动交流,国际传播的效果呈现上升趋势。

2.问题:话语叙事传播受限制

但是我国的国际传播叙事框架同样存在着问题。从国际形式来看,虽然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与影响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差异,在国际舆论中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仍处于强势地位。我国的叙事话语声音的传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随着国际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发展与应用,新媒体平台成为了表达叙事话语的主要场所,国际传播中呈现出智能化、多元化与叙事议题化的新趋势,我国在进行国际传播的叙事时遭遇到多重方面的压力与隔阂,这就需要我国的媒体及时进行解决,有效地将我国的叙事话语传递出去,打造属于我们媒体自己的传播优势,提升国际叙事话语权。

从我国国际传播自身的表达方式来看,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表达内容趋于同质化,对于相同的国际议题缺乏多角度的叙事表达,叙事模式与内容单一,不利于国际传播中叙事框架的建构。同时,在进行叙事表达时忽视叙事语境,未能深层次呈现我国国家形象的深刻内涵,这就要求我国在进行国际传播叙事框架的表达时,作出相应的转型与改变。

总而言之,虽然我国在进行框架叙事表达时即面临机遇又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但是在国际传播的叙事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传播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在国际社会上与别国进行平等对话的叙事动力,在动力的基础上,运用新兴媒体融合将叙事情节与叙事时空相连接,强化国际传播内容中的叙事细节,突出叙事主体,形成完整的国际传播叙事框架,向国际社会呈现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

三、国际传播中叙事框架转型方向——基于建设性新闻理论

国际传播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我国的叙事框架不断进行发展与转型。建设性新闻是一种新兴的新闻报道方式,其内涵是以解决问题为最终导向,旨在为公民提供准确与富有吸引力的新闻报道,从而使公民在报道中获得实用价值[2]。目前学界中学者认为在建设性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应不再局限于将报道重点聚集在事件的矛盾和冲突中,而是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新闻报道中,呈现出新的有独特价值的新闻报道视角,并在新闻报道中加入了民主的理念,更加侧重对于新闻功能的应用。建设性新闻的出现,使报道者在对具体事件的处理上激发了公众的对话与参与,有效解决事件中出现的多重问题,推动媒体重新进行传播时的社会定位。

1. 解决特定问题,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

建设性新闻要求新闻报道不仅能够将具体问题呈现出来,同时也需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制定相应的报道框架。在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因为各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重视“民族与国家”的统一,因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流于表面,不利于接下来的传播与交流。这就需要在国际传播中解决特定问题并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精神内涵与整体风貌。

为解决此类问题,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的报道中,在涉及民族与国家的议题时,可将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事件与中国故事重点突出,呈现出中国在处理此类事件中的实际效果,传递出卓有成效的中国方案。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传播叙事中,可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与统一性,以及包容多元差异的开放性,多方面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

2. 叙事切入角度多元化,体现公民赋权

建设性新闻提出,新闻对于事件的报道需要与公众进行对话,并将公众的意见呈现在具体的报道中,充分体现民情民意,这也就是建设性新闻所提到的公民赋权。在国际传播的叙事过程中,要将中国各个民族,各个民众不同的声音整合起来进行传播。这就需要报道者转变之前传统的纯事件报道思维,与公众一起进行国际传播中的叙事,将公众力量与公众话语有机融合在叙事中[3]。

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应坚持多元包容的叙事视角,其中叙事切入角度多元化正是将公众声音纳入叙事中的有力途径。叙事视角从单一走向多元,正是呈现我国叙事议题的有力方式,在目前的国际传播中,多使用整体视角传播的方法,这种传播方法虽然有利于对于整体国家形象的描绘,但对于民众的参与以及多方面的刻画有所缺失。在进行叙事框架的整合时,实现多元包容的叙事视角,从多角度出发,注重民众的声音与国际民间话语的表达,是当前国际传播中的叙事框架转型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3.综合提供叙事语境,传递积极正面情绪

建设性新闻要求在报道中要提供具体的语境,也就是说新闻报道中不仅要有具体的事件描述,还需要深层次的挖掘事件背后存在的原因,对事件所具备的具体语境要有把握与思考。在国际传播的叙事框架中,语境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传播者要注重对中国形象这一传播主体的呈现,对中国形象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呈现。将中国独特的大国形象的历史语境融入到国际叙事框架中,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形象的魅力。

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叙事框架中应重点呈现中国形象背后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思想内涵,其中所包含的叙事语境有利于将中国形象与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印象相融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语境再现,提升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中的关注与形象感召力。

4.协同创新理念,传播面向未来

建设性新闻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报道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创新理念,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所强调的关注当下,将关注的焦点更多地表现在了对于未来的可能性上。具体体现为在报道中呈现有关事件的解决策略以及后续关注,以吸引受众对于事件未来的关注。

建设性新闻关注未来的理念与国际传播中的叙事框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进行国际传播不仅是为了传递我国的优秀文化和塑造我国的大国形象,还需要呈现我国的未来发展趋势,将焦点聚集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叙事中放眼未来,更好地进行国际传播。例如在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叙事传播时,除了将焦点聚集于国家现实之外,还应该纵向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联系,对两者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充分传播。

四、国际传播中叙事框架转型策略

在当前的国际传播形势中,我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传播中的国际叙事话语权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我国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差异,叙事话语声音的传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叙事框架需及时进行转型。接下来将结合具体事例,为国际传播中的叙事框架转型提出实践策略,更好地展示我国的国家形象。

1.叙事模式专业,强化传播内容

叙事框架作为框架理论中的一部分,具有其专业的叙事路径和叙事方式,在进行转型发展时,首先要制定一系列专业的叙事方式,在制定完善的叙事模式中进行传播有利于将传播的话语进行体系化的表达。在专业的叙事模式中,进行叙事内容的深耕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内容为王的传播态势之下,进行国际传播还须对传播内容进行强化。在推动内容深化改革中,首先要打破常规传播模式思维,运行新兴媒体进行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将文字、图片与视频的传播方式相结合,打破因为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壁垒;其次要明确目标受众,根据受众的文化特点打造易于接受的传播内容;最后传播内容可以不拘泥于本国文化传播,也可以结合国际社会中的优质内容,实现叙事过程中的优质传播[4]。

在全媒体背景之下,我国主流对外宣传媒体打破传统报道形式,利用新兴社交媒体,开通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积极形成全方位的国际传播矩阵。在十九大召开期间,我国主流媒体开通Facebook海外社交账号,运用报道文字、现场图片、视频与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优质传播内容,向海外用户展示我国开放发展的国家形象。

2. 把握文化差异,实行分众传播

国际传播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跨文化传播,也就是进行文化或者信息的跨文化传递以及国际信息系统的跨文化运行。具有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在差异性的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其传递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社会的接收情况。这就要求在进行叙事框架的转型时,要考虑到存在的文化差异,把握各国受众的可接受能力以及兴趣关注点,有效展开国际社会中的分众传播。

在国际社会中,存在着高语境和低语境的传递。在高语境文化中,大部分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物质语境来进行,信息传递依靠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具体情境,接收者对于环境中的提示较为敏锐。在低语境文化中,交流的双方更加直接的使用语言来进行交流,交流环境中所呈现的提示内容较少。我国作为高语境文化国家,需把握信息交流国家的语境文化特点,根据国际社会文化差异制定相应的叙事框架内容,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接收人群的分众传播,增强国际传播的精准性。

李子柒的视频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利用高低语境之间的共通之处进行传播的典型例子。李子柒通过把传统文化和田园生活拍成视频上传至网络,引发海内外网友的关注与热议。其视频题材包含人类共通的价值理念,并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节气时令、传统佳节、特色风俗确定选题,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烹饪过程和工艺制作过程,在外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李子柒的视频主要通过非语言符号以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用具体的符号形式来表达共通的传播意义,打破不同国家地域之间的交流隔阂,使海外网友在观看视频时能够体会到符号所隐藏代表的含义,从而把握文化差异实现跨文化传播。

除此之外,还要尊重不同的国家文化与习俗,利用跨文化传播中高低语境的转换,传递出让国际社会易于接受的文化与信息。并将我国传递的信息与文化与不同的国际社会中的当地文化所契合,呈现出我国进行国际传播时的包容,打破存在的国际传播阻碍,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3.坚持主流舆论,利用“第三人叙事”

目前多媒体传播形态使国际传播拥有了多种传播途径,媒体在各个传播途径中要始终坚持主流舆论阵地,使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主流媒体在进行主流舆论信息传递时,应时刻坚守自己的责任感,在国际社会中展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主流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时要把握主流舆论的方向,及时进行引导与引领,将中国形象与中国的大国精神呈现出来,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的国家形象。主流媒体在进行主流舆论引导时要注意内容题材的选择,选取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传播与交流,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传播作用,保证我国可以在国际传播中与别国进行平等交流与对话。

国际传播中,传播内容是重中之重,要进行内容深耕,在信息和文化的传播中体现我国的大国精神和文化内涵。这其中可以借助“第三人叙事”来展示不一样的传播内容。“第三人叙事”是指从国际声音这个第三人的角度对我国的信息和文化进行讲述,借助国际第三者视角深入对中国文化和精神进行解读,更具说服力与客观性。

《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我国对外传播交流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传播中始终肩负自己的职责,坚持主流舆论导向,在国际社会中传递中国声音。在对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行报道时,《人民日报》(海外版)选取中华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呈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刊登了《华尔街邮报》对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评价,利用第三人叙事呈现进口博览会的价值,使报道更具说服力。

4.利用媒体平台,拓展传播渠道

在目前的国际传播中,媒体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要进行叙事框架的转型,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当前全球媒体平台布局中以西方的国际传播机构为主,为打破传播壁垒,要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完善我国媒体传播平台的全球化布局,加快建设全球范围内的融媒体平台,完善国际传播的基础设施。同时要做好综合立体传播模式,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形态,将综合传播作为主要传播路径,加强传播过程中的内容深耕,使媒体传播的内容以及形式符合国际社会中不同地区接收者的需求与兴趣,形成强大的综合传播网络,在叙事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同时要发挥新兴媒体进行国际传播时的优势,在国际社会中实现创建与合作并存的媒体态势,促进我国的国际传播。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中,国际传播的叙事渠道呈现多元立体的发展趋势,推动国际传播中的叙事框架转型需进行媒体深度融合,扩充传播渠道,推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流与融合,实现互补推进,创新发展。在扩充渠道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传统媒体的主流舆论阵地,也要发挥新兴媒体灵活快捷的传播优势,将两者进行有机联动,善于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融合技术,建立完善的合作与融合机制,进一步拓充与丰富国际传播渠道,共同实现叙事框架的转型发展。

例如中国国际电视台在移动客户端中呈现了新闻、互动、直播、短视频等多元平台,实现了传播渠道立体化的融合趋势[5]。同时,中国国际电视台还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运营自己的官方账号,联合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与自身平台矩阵,用合作与创建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丰富的中国形象。

五、结语

在国际传播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叙事框架转型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在对外传播的态势中,叙事框架担负着展示我国形象与推进议题形成的重任,向国际社会呈现出中国精神与文化是新时代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国际传播取得了显著的作用,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叙事框架有其自身的发展要求与议题设置模式,要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从我国的文化特点和时代方位入手,将叙事框架与我国传播的战略要求相结合,积极探寻叙事框架转型发展的方向,展示我国优秀的国家形象,有效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框架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有限维Hilbert空间中一类框架与紧框架的构造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北宋运河时代语境下汴水的新书写
框架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