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2022-11-24 17:42:45耿红卫高朝冉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选题

耿红卫,高朝冉

(1.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2.杭州市育才大城北学校,浙江 杭州 310000)

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为社会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研究生导师的责任。《通知》强调:“导师是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要把培养人放到第一位,既要做学术训导人,指导和激发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1]科研创新能力的根本要素是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并能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智力特征和综合素质的多层次培养。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研究院(所)对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呈现一种弱化趋势,教育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更是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与教育硕士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保障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高校相关部门在关注到学生的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2],从创立教育硕士课程论文创新的认定制度,实施教育硕士课题的规范化管理,完善教育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实质性努力,以提高教育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素养。

一、创立教育硕士课程论文创新认定制度

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具有职业指向性、培养模式具有“产学研”协作性、培养过程具有工程实践性以及培养内容具有专业领域性[3]。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学位硕士可以脱离科研素养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栖身于高等教育,这便决定了它的学术性底色,以及理论关涉性与理论归属性。但目前很多高校教育硕士的考核多以试卷的形式出现,表现为客观题和简答题,这样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于研究生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扭转此局面,培养单位可基于课程论文选题指南、论文写作创新要求以及发表后的奖励机制等方面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

1.明确方向,制定课程论文选题指南制度

课程教学以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有利于研究生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有效提升课程论文创新度,保证课程论文质量,培养单位可依据课程性质,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等制定论文选题指南。选题作为论文写作的起始环节,对于后续的论文写作具有启动作用、标识作用、导航作用[4]。基于此,培养单位应成立专业学位论文指导工作小组,形成以培养单位负责人、指导教师、一线名师、教育硕士代表共同参与小组,进行选题指南创新制度的制定。首先,基于文件指导层面,培养单位可参照教育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勾勒出本单位专业学位教学课程论文选题指南的指导性文件。其次,专业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性质对选题指南进行选题原则、选题方法、选题方向等具体部分的规定补充。接着,参照美国学者博耶的学术生态观——发现、整合、应用、教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应包含实践因素的应用学术轨迹[5]。这便需要一线名师发挥作用,参与到选题指南的制定过程中。一线名师结合实际的教学状况与捕捉到的一线教学问题,为选题指南的制定提供思考的路径。最后,为使选题指南制度发挥最大程度有效性,在制定时需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各教育硕士可以小组为单位,每生根据自我兴趣、未来发展重点等探讨选题方向;小组代表将学生的想法汇总到学科负责人处,学科负责人作为专业硕士代表直接参与选题指南制度编写的过程。以上流程环环相扣,由此制定出既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又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选题制度,培养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敏感度。学生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进行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研究,有助于从中获得自信与动力,不断提升自我学术素养。

2.着眼过程,制定课程论文写作规范制度

立足当前知识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国家对专业学位硕士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不仅注重专门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原创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培养[6]。基于此,将课程论文写作纳入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是有效提升学生科研素养的重要举措,是将教育教学理论转化成教学应用实践行之有效的探索。结合专业硕士论文指导要求,一般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其中敏锐捕捉研究问题固然重要,但如何通过深入分析使之得到有效解决同样举足轻重。为有效提升课程论文写作的有效性,着力促进教育硕士的专业化发展,培养单位需着眼当前课程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学生论文写作态度不端正、论文研究用语缺乏严谨性、研究方法有偏颇等,制定适合本单位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论文写作规范制度。

立足思想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端正写作态度,规范写作动机。写作动机是激励或抑制学生进行论文写作的心理因素,写作动机的强弱将直接影响课程论文写作训练的有效性。培养单位需展开调研,关注本单位学生的写作态度与动机,而教师须以日常课堂教学为基本立足点,结合课堂教学实例讲解写作规范细则,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正确的写作动机。同时,培养单位应注重在学生日常学习中加强诚信教育,重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学术规范[7]。除此之外,组织学术规范讲座、论文写作指导课、导师交流指导会、优秀课程论文展示活动等加强学术规范宣传教育,并将宣传活动要求制度化与规范化,持续推动写作规范思想建设,使学生发自内心地重视课程论文写作,杜绝东拼西凑、抄袭应付等现象。

立足行动层面,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学术活动细则。相对于毕业学位论文,课程论文的研究范围有一定的外在限制,其主要指学生在对某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或学习结束后,专门探讨研究与本课程相关的具有一定学术理论或应用研究价值的问题。但着眼撰写研究的过程,学术论文与课程论文都需规范研究综述和学术语言,采取恰当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其中,课程论文写作过程的规范、指导与练习,为学位论文的规范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此,培养单位可根据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课程安排等,制定详细的常规论文写作规范行动细则。譬如:课程论文写作格式模板与注意事项;教师研究行为规范示例指导制度等。具体而言,教师以课堂基本教学活动为平台,示范搜集文献资料的途径和方法,之后阐述研究思路内部逻辑的关联,行文用语的规范等,引导学生科学地搜集整理,综合分析问题,寻找自我写作研究创新突破口。

3.鼓励创作,制定论文发表奖励机制

专业学位硕士相较于学术型硕士,课程学习进度安排较紧凑,社会实践期较长,而理论研究薄弱。基于此现状,不少教育硕士在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畏难情绪,论文创作动机不强,文献资料查阅较少,问题思考深度不够,大部分存在应付心理。培养单位应重视诸如此类消极懈怠的写作心理,基于制度层面进行鼓励,帮助教育硕士树立研究自信,不断尝试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提升自我科研素养。首先,制定学校考核奖励机制。学校邀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对各学院课程论文进行质量评选,面对高质量的优秀课程论文,学校就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进行优厚嘉奖,以此带动学术论文规范创作。其次,制定学院考核奖励机制。学院可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论文投稿,对于优秀论文进行有助于学生综合测评加分的证书奖励,并在此基础上,邀请有关教师深入指导,帮助学生尝试高水平论文的创作和发表,不断提升学生论文写作自信。最后,制定课堂考核奖励机制。在日常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可利用本节课所学理论作指导,引导学生基于此进行碎片化问题研究微写作,每位学生轮流进行课堂展示,教师、学生展开多元化评价,与写作者进行及时的交流与反馈,表现情况采用课堂累计加分机制计入学生课程考核成绩。

二、实施教育硕士课题规范化管理

组织教育硕士全程参与课题研究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育硕士在进行课题项目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须以所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着眼相关专业领域实践性问题,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进行课题的申报、撰写、解题等。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学生学术规范养成,夯实学术基础的重要途径。但如何以课题为导向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需要培养单位立足学生发展角度,通过多方举措规范研究生课题管理。

1.校院联手,拓宽课题创作路径

随着近几年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教育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而言,专业硕士研究生数量较多,现有科研资源更为紧缺。以H高校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为例,H高校是省属师范院校,是该省师范教育的示范者和领先者,近几年语文学科教育全日制硕士人数保持在65人左右,人数规模的扩大使得研究生的课堂学习呈现“本科化”趋向,教师在课堂上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较为困难。同时,因指导教师并非完全从事语文教育研究方向,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机会较少。基于此,校院应立足现状,联手拓宽专业课题研究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锻炼机会。

立足学生培养计划层面,学校学院可根据学生的修学年限等重新规划培养方案,将课题训练纳入学生专业化成长培养计划,颁布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题申报、撰写、结项等文件,开设有关课题写作规范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学习课题流程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申报课题意识,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尝试进行有价值的课题参与。同时,学校联合学院建立各学院专业硕士课题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审查学生课题质量,对于优秀课题,校院联合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补贴,鼓励学生立足研究领域深度挖掘,争取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等较高资质的课题申报。

立足课题研究活动层面,学校学院应重视良好学术氛围对于教育硕士课题开展的重要影响,应通过定期开展课题宣传讲座、优秀课题经验交流会、课题竞赛等科研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以练带学,以赛促学的培养氛围,引导学生明晰课题研究过程[8]。同时,学校可以对外开展跨校课题专项活动,学院可以联手校内外其他学术组织开展课题申报项目,通过多种途径横向扩大课题参与面,及时向学生传递校内外有关课题申报的通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双导师合作,课题对接毕业论文

专业学位硕士兼具理论性与实践应用性为一体。根据其培养方案,一般采用双导师制。第一学年学生集中于学习学业理论课程,应积极主动地与校内导师沟通和交流,校内导师以自身建构的教学科研知识体系为基础,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学科教学发展前沿动态,点拨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生确定课题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尝试学业初期的论文写作。第二学年全日制教育硕士进入实习阶段,为提升研学的有效度,校内外导师需切实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实践”[9]。即学生进入教育实践基地跟随具有教学成就资质的一线校外导师实习,走进课堂深入教学,不单纯为了积累教学实践经验,而需依据前期所确定的感兴趣且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方向,捕捉一线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时和校内外导师双向沟通,结合有关理论不断反思实践,确定毕业论文研究核心,实现课题与毕业论文的有效对接,促进实践研究的深度发展。

3.梯度计分,规范课题学分奖励管理

为激励学生踊跃参与课题,强化学生科学研究动机,培养单位大多采用学分制奖励。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学分计入的公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单位需细化课题学分奖励制度,采取梯度计分模式,使学分奖励与学生课题参与度、质量效果成正相关联,营造公平浓郁的学术氛围。学校或学院可商议制作课题项目各环节参与量化表,贯穿课题申报、研究实施、结项的整个流程,以此作为学生课题参与活跃度及质量考核梯度计分的重要依据。首先,着眼于学生参与的导师课题项目或自行组织的课题研究项目申报环节,课题负责人须根据课题项目的复杂深入程度,参与者个人的科研能力素养进行恰当分工,由此形成条理清晰明确的分工表,同科研申报材料一起上交学院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报备。其次,在课题实施研究的具体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实时监督成员的参与、分工内容的完成进度,记录填写课题成员研究过程参与度量化表。最后在课题的结项环节,课题负责人根据项目研究实施成效、相关评委专家组点评再次填写课题成员研究质量量化表。培养单位综合三个量表,依据多劳多得、优质多得的原则,形成层层递进的计分模式——根据课题各部分完成质量对课题差额计分;根据课题参与度对成员差额计分。

三、完善教育硕士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科研创新能力评价”重在鉴定学业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拓展性学习能力和独立探究能力,并非单纯以学习成绩论定。立足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科研培养方案,大多采用层层递进的培养模式,表现为引导学生以所学的课程为基础,选择个人感兴趣的方向尝试课题科研训练,深入教学一线就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深入实践调研并形成报告,在“学做研”之中深入挖掘实施路径,对接凸显“问题创新性解决”的专业学位毕业论文。基于此,培养单位应建立层层递进的科研评价体系,制定一套“科研训练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开题答辩、科研训练、实习鉴定以及学分认定考核制度”[10],通过评价侧重点不同的科研训练,最终指向学生学术科研素养的综合评定。

1.课程命题型论文训练,评价反馈科研行为规范

课程命题型论文训练对于初出茅庐的教育硕士非常必要。相对于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而言,课程论文研究范围有一定的限制。教师课堂理论的深入讲解,有助于学生课程论文理论的评析,能够使其有效避免选题的空洞性与研究意义的淡漠性。如在行文研究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借助课堂平台随时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于发散思维中逐渐培养和完善自我科研意识。课程论文的写作效果体现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应用程度。对于论文的命名,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效果适时指点,与学生交流商榷。如此举措一方面保证课程论文研究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兼顾学生实际情况保证课程论文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对于课程命题型论文的评价标准,教师可依据学校学院对于期刊论文或学科方向优秀期刊论文的评价标准,协同班级学生一同定制课程论文评价标准,包括所选参考文献的质量、论文基本用语的规范、论文格式的规范等,使得学生在标准初定探讨阶段明晰一篇优秀的科研论文的基本点与规范,为其具体研究过程指明前进方向。在课程的期中或期末考核环节,教师可根据课程安排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布置课程论文,通过评阅论文指出学生研究误区及不规范之处,于细节处促进学生基本科研行为规范的养成。

2.课题研究型科研训练,评价反馈科研能力状况

课题研究是培养发展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相对于前期的课程论文研究,课题研究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自主性和更严谨的研究行为规范。具体而言,该环节的科研训练,需要学生基于前期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学术前沿动态的学习等定位自我研究方向,克服科研中畏难情绪,主动积极进行课题探究与申报。而对于专业硕士课题评定,培养单位需组织学科教学、教育学领域相关学者,一线教学名师等构成课题评审小组,及时开展评价反馈活动。首先,每位评审专家立足学生课题选题的研究价值、研究的具体设计与实施、研究成果等方面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进行详细评定,最终评审意见与分数汇总到学院处,统一对课题进行反馈。其次,各课题组基于前期评审专家意见展开修改,并就所研究核心问题汇报展示,培养单位组织安排第二次面对面评定交流机会,由评审组对学生课题改进情况、核心问题研究成效等再次评审打分,评定结果最终汇总至学院处。两轮层级性和梯度性评分中的有效评价最终记入档案,以激励学生开展科研的热情,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提升其进入职业和社会的竞争力。

3.教学实践型科研参与,评价反馈研学有效程度

教育硕士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教育理论功底,更需要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经过前期的课程理论学习与课题研究,学生已具备科学理论研究的自主能力。但结合学科性质,为提升研究的价值与有效性,学生须基于科学的调查方法深入教学一线捕捉与实践相关问题,立足问题进行追根溯源探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为保证教育硕士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性与创新性,提升实习报告的实践价值,培养单位从师资层面安排校内外两位导师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帮扶和指导,采用远程视频等形式定期开展双导师、学生之间多向的交流会议,动态反馈学生的研究成长发展并进行档案记录。同时,制定双导师相关评价记录表动态记录学生研究及实践的表现情况,以便保证研学一体的信度和效度。

4.学位论文型科研参与,评价反馈学术素养水平

学位论文是考查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水准的一种学术考核方式,也是对学生学术素养考察的重要依据。对于学生学位论文的评价考核,培养单位需基于国家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对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审查、答辩以及复审制度。从选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数据分析、研究方法、资料运用等方面制定毕业论文的评审标准,尽可能量化到三级指标,使其更具操作性。同时,在学生应具备较高科研创新能力这一前提下,制定专业学位硕士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标准,贯穿于三年六学期的教学与科研训练培养过程中,并通过最终的学位论文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方式检核,以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推动教育硕士学术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选题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谈诗词的选题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2:06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22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职业技术(2015年8期)2016-01-05 12:16:44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