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2022-11-24 17:42邓小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邓小艳

(广州南方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中心,广东 广州 510970)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1]。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受众面广、课时多、周期长等特点,是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大学英语课程有其特殊性,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其思想、价值观和文化观念,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思辨地审视英语教材中的思想文化内涵[2],因此,培养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形成协同效应。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教师要提升政治思想素养和政治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要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这样方能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目标。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承担起育才育德、精神引领和价值塑造的责任,要积极探索如何使自己具备相关知识储备,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将思政内容自然而然地、巧妙地渗透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监测和评价教学效果。显而易见,课程思政赋予了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和补充课程思政相关的知识储备、教学理念,持续探索和创新融入思政目标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更新并完善包含课程思政内容和目标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三个维度:课程思政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第一,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主要是具备深刻的课程思政意识、厚植思想政治素养和底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将课程思政元素与教材内容巧妙融合的能力;第二,教学能力是指大学英语教师要具备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立足课程思政环境,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构建课程思政语境和环境,使大学英语课程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3]的能力;第三,科研能力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论、融入思政目标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监测与评价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最终实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能力。而课程思政能力应与教学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和科研能力同向而行,并成为勾连这几个能力向度的核心[4]。也就是说,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与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应该一起发展,并且课程思政能力可以连接起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且它们能相互促进和提升。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虽然课程思政建设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内涵,但是课程思政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笔者认为,当前很多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还存在着认识和实践上的问题。

(一)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认识不够

外语类课程通过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客观比较,在某种程度上更能让学生产生和建立文化自信,对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更鲜活、更深入的理解[5]。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作用不可或缺。落实“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并探索研究如何将课程思政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大学英语教师对于课程的育人本质认识不足[6]。一些大学英语教师虽然知道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但是因为自身缺少对课程思政的理论认识,或者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亦或是缺乏文化自信,导致他们并不能深刻认识到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人文基础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不把思政目标呈现到教学目标中。比如,一些老师的授课内容涉及到其他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价值观等诸多内容时,他们不能引导学生将其与中国的相关优秀制度、文化、价值等进行比较探究,他们认为这是大学英语课程,只需要向学生介绍教材文本呈现的英语知识即可,殊不知恰当的客观比较分析,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文化自信,让广大高校大学生成为拥护文化自信的中坚力量[7]。

(二)挖掘教材思政元素能力不足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任何教材的话语和语篇都隐含着思政的内容,都具有价值观和思政的成分[8],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能动性,主动挖掘和拓展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内容和思政元素。部分教师因为自身课程思政理论和知识储备不足,不能敏锐捕捉现有教材中隐性思政元素,不能发现教材凸显的价值观和态度或缺失的声音和视角[9]。因此,他们认为教材的有些单元不能拓展思政点或者觉得教材中能利用的思政内容有限,他们不能借助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来多角度地揭示教材的文本、图片中所蕴含的人类普世价值观。这些现象都反映出部分教师挖掘教材思政元素能力不足。

(三)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生硬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10]。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主动探索,精心构思、巧妙设计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尽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走进诸多高校的课堂,不少教师因为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缺乏正确科学地理解,认为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一些思政点,就达到了思政效果,于是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的主题内容僵硬地添加到某个教学环节中,不能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他们把思政教育弄成“盖浇饭”,人为地、生硬地强加在外语教学内容上[5](P48)。这些做法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性和灵活度,为了思政而思政,把思政内容牵强突兀地穿插在教学中,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四)课程思政教学与科研分离

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知识联系不够紧密。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生存危机;另一方面,教学负担重、论文难发表、科研动机欠缺,科研意识薄弱,科研储备不足等因素导致大学英语教师的课题研究经验相当欠缺,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如人意[11]。笔者所在学校,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都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投入了一定时间和精力到线上线下培训,参加部门、学校和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主动查阅、浏览、学习期刊文献等,他们积极摸索课程思政教学,但是因为教学负担重、缺少跨学科理论知识、科研意识薄弱等原因,鲜有教师将课程思政教学与科研联系,很难实现以教促研、教研相长。

(五)顶层设计和统筹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着单打独斗的现象,教师仅从个人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来挖掘教材思政元素、补充相关素材,缺少院系自上而下的有关课程思政实施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就思政理念而言,一些大学英语课程的教材缺乏时代性和系统性,不少教材达不到学期和学年的每个单元之间思政内容设计的连贯性的要求;就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而言,一门课程不可能完成课程思政的所有目标[12],需要各门课程的协调与合作。从课程思政的提出到现在,时间不长,这些问题还需要逐步完善,也都亟须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探究

由于大学英语教师个人对课程思政的理论认识不足、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融入教学的实践经验有限、科研意识和能力不强,院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与统筹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上述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笔者尝试从教师个人到院系和学校层面来探究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促进大学英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和主力军,大学英语教师自主学习对其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身肩塑造灵魂、塑造人的时代重任,认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要厚植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和观念自觉,意识到自己言传身教中向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言说方式等都具有育人作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使自己成为有能力在实践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教师。那么,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如何自主提升专业发展能力呢?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课程思政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

1.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构建课程思政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主要是具备深刻的课程思政意识、厚植思想政治素养和底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将课程思政元素与教材内容巧妙融合的能力。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天然的育人属性,不同的教学单元和主题会涉及中外价值观、政治制度、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内容,大学英语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基于中国文化立场和主流价值观念对外国语言文化及相关知识进行认知、批评、判断与吸收[12](P64)。大学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合作创新精神、理性批判思维等,前提是教师本身具备上述素质和品格,厚植思想政治素养、提高中国文化传统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首先,广大一线大学英语教师要学习领会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和要领,深刻认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和要求,坚持教育者先受教,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执行者,有责任意识和行动意向,用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语篇中的显性和隐性的思政元素,再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浏览网页和微信公众号等途径获取课程思政素材,与此同时提升政治底蕴。比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卷一、二、三(中文版和英文版),China Daily, CGTN,BBC纪录片《中国春节》《中国故事》等,这些都提供了大量的可取素材。教师们从这些语料中,精心筛选整合出符合学生英语水平、与教学单元或文章主题相关、兼具育才和育德双重属性的素材。政治底蕴是习得的,而非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所以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将党和国家对教师和课程的政治要求和规范进行内化[13]。这些能为教师主体自觉提供持久的政治品格和精神气质。另外,大学英语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教师作为道德品行的共同塑造者,其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思想价值引领的作用。只有教师自身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方能亲身施教,从言说方式、举手投足中以共情的方式引导学生由知识、情感、意志、信仰到行为的转化[14]。

2.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提升教学能力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是指大学英语教师要立足课程思政环境,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构建课程思政语境和环境,使大学英语课程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创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第一,课前,教师可以组建学习共同体,设置任务清单,比如课前查阅、浏览网页,观看视频和讨论等任务;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学单元语篇中的价值导向、情感品格等育人元素,选择恰当的、贴合教学语篇的输入材料,然后精心设计教案,将课程思政目标巧妙融入教学设计。第二,课中,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多样价值观等为视角来探讨思辨话题,同时构建新评价体系,显性化评价过程中的思政元素[5](P49),可以采用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再结合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评估教学效果;第三,课后,自主增强反思能力,反思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反思教学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是否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及时总结和解决问题[15]。

3.大学英语教师自主增强科研能力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是指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知识、融入思政目标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监测与评价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最终实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能力。在科研要求日益提高的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要自主制定多元化发展目标,增强科研能力,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是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1](P102)。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有一定的危机意识,改变现有观念,认识到教学与科研密切相关,科研的提升能改进教学效果。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少大学英语教师通过阅读文献,学习有关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路径。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的教学研究过程。

其次,主动学习学科理论知识和跨学科理论知识。大学英语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都需要了解外语教育学、二语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同时,还要学习个案研究、调查法和统计学相关知识,这些能帮助教师搜集数据、整理分类和分析数据。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一部分来源于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通过分析数据统计结果,一方面,教师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能将教学实践过程和结果产出为教学研究论文。

最后,充分认识和利用学术研究优势。大学英语教师身处教学一线,容易收集第一手原始数据,比如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对象的心理、学习效果以及教学中的问题等。教师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反思、总结、归纳再上升为理性认识,逐步实现将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相融合,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教师教研相长。

(二)构建大学英语教师探究共同体

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推进学科内部、跨学科及跨学院的教师共同体建设,是最为有效的方式,是教育共同体机制创新,即在融合机制上深度优化[4](P65)。

1.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学院、系部或中心内部的大学英语教师的不同教学团队构建共同体,以大学英语课程团队为中心,确定团队带头人和各组员角色、明确共同体建设和学习的目标,开展学习探究和教研合作[16]。院系内部的大学英语教师共同体建设路径参考如下:教师结合个人兴趣专长、职业目标、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组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确定团队核心与组员角色,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师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案、考试形式、评价体系的研究,增强教研团队的融合力度,形成共同体的强大内在动力,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共同体开展不同活动具体的形式可以包括:课程小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会与讲座、资源分享介绍会等。

2.跨学科、跨学院的教师共同体建设,可以更有效地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而行,比如大学英语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对互助、协同参与,充分发挥双方学科优势,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4](P65)。在民主平等、自愿合作、共享共建的基础上,两个学院教师在差异性和互补性中对两个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这将是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有益探索,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联动,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优化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监测与评价体系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构建新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监测体系,包括对课程思政目标、内容、方法、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监测[17]。笔者认为新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监测指标内涵如下:大学英语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思政目标是否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特点,课程思政内容是否体现隐性教育特征,教学方法是否灵活且具有启发性,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学习效果是否提升。

同时,优化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需要遵循多元评价主体、动态和协商的评价标准[18],修订同行专家听课评价指标体系,改进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多元评价主体是指同行(专家、督导 )、学生和教师,同行评教、学生评教和教师自评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师通过他评和自评了解自己“做的怎样”,以及反思“如何改善”。同行本身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从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改进等为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动态的评价。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教师精神面貌等都有直接真切的体会。教师可以根据想要了解的反馈信息设置问卷,在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设置问卷调查来评定学生品格修养和心理发展起始水平,对结果进行对比,比如可以设置一些主观问题:这门课程对你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你在文化自信方面有何感悟?还可以鼓励学生记录学习日志,让学生总结和反思学生从语言和思想两个方面的收获。教师自评包含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学习反馈、教学反思等,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激励自身前行的重要动力,是自我诊断和成长,也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要遵循一个规律:思政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9],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健全顶层设计和统筹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纵横交错,既一体又多元的辩证统一过程[18](P73),需要多层面的共同努力。本文上述内容尝试论证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和大学英语教师探究共同体建设,在此继续论证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健全顶层设计和统筹机制,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主要领导应该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统筹协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和谐发展,构建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加强渗透课程思政内容的教材建设,推进搭建院系内部、跨院系和跨学校的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共同体,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协同参与,优化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鼓励课程思政教学教改研究,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展示和比赛活动等,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人员保障、技术保障和经费保障等。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赋予了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新内涵,在某种程度上,课程思政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同时也注入了新活力。培养和建设一支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都出众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对于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十分重要。同时,课程思政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漫漫求索这个动态的、持续的发展过程中的一环,希望通过教师自身、学院、学校和社会等层面的联动与合力,能够共同促进大学英语教师全面的、科学的、长足的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