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佳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早期传播史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其中,包括了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研究。本文将从近代四川的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时间、主体、方式和内容、特点及影响等角度来总结相关的学术成果。
目前学界对四川早期的社会状况做了详细的梳理。傅林祥[1]等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四川行政区划,认为民国时期四川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四川省(除攀枝花市金沙江以南地区)、重庆市全境,西藏自治区的江达、贡觉、江卡一线以东,青海黄河以南的久治、达日等县区域。有学者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传播的三种基础,一是群众基础,四川军阀割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四川人民参与了保路运动、四川自治运动、教育经费独立活动等,这些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提供了群众基础。二是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等运动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三是人才基础,清末新政实施的新式教育,培养了一批进步的学生,这些学生无论是留在四川,还是出国留学,都更容易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有留学返川、省外来川、本土培养三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者。
目前,学界有三种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时间的看法。首先,19世纪末20世纪初说。吴艳东[2]、刘晶芳[3]等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但是周棉[4]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最早是1898年或1899年传播的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开始的标志是留日学生在日本创办杂志并翻译日本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论著。其次,五四前后说。林霞[5]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正式传播应该是在 1917 年十月革命之后,而张静如[6]和张琳[7]认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播。田子渝[8]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开始传播(形成初潮) 则是在五四运动前后, 准确地说是在1919 年春到 1922 年。最后,分阶段考察说。田子渝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分为三个阶段:先进知识分子自发、自觉的阶段(1917年—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有组织传播阶段(1920年9月—1922年6月),有选择的传播列宁主义阶段(1922年7月—1927年7月)。[9]杨中科认为,第一阶段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第二阶段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10]综上,本文将“早期”界定为十月革命前后至 1927 年大革命失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体分为个人和群体。但就目前而言,学界仍以个体研究为主。有学者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进行概念界定;从阶级和身份的角度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进行分类;一些学者对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的代表性人物进行研究,例如王右木和杨闇公。
1.关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的概念界定
卢国琪认为它的内涵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一批初步接受了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体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恽代英、邓中夏、杨贤江等为主要代表人物。[11]孙珊认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乃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新生代的主体力量,由具有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所构成。”[12]同时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对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群体下定义。按照阶级属性或者职业,大概有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群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群体、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读者群体、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留学生群体等。不同学者分别对这些群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群体的历史演变以及主要特点。
2.对早期马克思主义群体的划分
目前,对早期马克思主义群体的研究主要是以阶级属性和身份为角度,划分群体。首先,以阶级属性为角度开展的群体研究。李军林以早期传播者的身份为划分标准,分析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人物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13]王刚总结了中国早期知识精英选择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情况,深化了对以孙中山、戴季陶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研究。[14]孙建华论证了陈独秀等早期共产党人认同并接受唯物史观的过程。[15]其次,以身份为角度,分为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研究和对留日学生群体的研究。一方面,李玉敏分析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阐明其传播目的及其局限。[16]程勤华以接受群体为角度,分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在底层民众、学术界知识分子、少数社会精英分子三个群体中的传播情况。[17]另一方面,张纯[18]和杨鹏[19]认为留日知识分子群体通过创办报刊、撰写文章、讲演、组织各类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这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的整体叙事,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传播的主体,又有新的研究成果。
学界为纪念王右木、吴玉章、杨闇公等人的贡献,为他们撰写了人物传记,另外还有本人以及同辈人物写作的回忆录,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以及为党和人民做出的杰出贡献。有学者具体到某一人物对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传播的贡献,其中主要是对王右木和杨闇公进行研究。
1.对王右木的研究
付春认为王右木在四川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有五方面的贡献,即建立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创办《人声》报、组建“成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立中国共产党“成都独立小组”、开展群众工作和工人运动。[20]刘宗灵等认为王右木是四川地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团组织的创建的灵魂人物,带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传播和革命事业的发展。[21]另外,杨慧[22]认为当代高校基层在进行党建时,要学习王右木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羊绍武[23]分析了王右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即从课堂传播、社团传播、刊物传播到革命活动传播的演进,体现了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从认知逻辑到实践逻辑的转化。
2.对杨闇公的研究
邓寿明按照时间顺序,将杨闇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概括为:成立YC团、推动四川的首次国共合作、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等[24]。邢家强[25]研究了杨闇公社会主义观孕育、形成、完善的过程以及特点。简奕[26]则从管党治团的角度来研究杨闇公做出的贡献以及对当代党团工作的启示,即如何与团中央特派员萧楚女沟通;以身作则,树立纪律和规矩,训练团员在思想上形成一致。冯兵和田向勇[27]认为杨闇公传播马克思主义通过四种依托媒介,即通过创办报纸杂志、组建社会团体、建立劳动补习所、依托学校来传播马克思主义。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分别对萧楚女、陈愚生、恽代英、童庸生等人进行了研究,这部分人物研究可以为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虽然,关于四川地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但是刘宗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刘宗灵重点分析了四川地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组织结构和群体特征,认为四川地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聚合与革命组织雏形的创建、拓展,均呈现出多渠道多线索并行发展的特点,并最终百川归海、汇于一途,相继融入中国共产党的全国组织结构网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大潮。20世纪 20 年代初四川地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聚合脉络,大致可区分为以王右木为中心的成都聚合群体、以恽代英为中心的川南组织网络,以杨闇公、吴玉章等为核心的中国YC 团( 中国青年共产党) 群体,以童庸生、杨闇公、廖划平等为中心的渝、内等地青年革命团体。[28]另外,伍扬[29]提出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同时扮演了理论传播者和干部队伍构成的双重角色。聂蒲生[30]、邹祥勇[31]和崔发展[32]认为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是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主要有创立报刊与创建组织两种方式。第一,马克思主义通过报刊传播。陈世松[33]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发行《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主要书刊传播。二是通过本省出版的报刊传播。赵乐[34]分析了《广益丛报》《人声》报、重庆《新蜀报》在四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徐源松[35]提出成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华阳书报流通处引进传播、本地刊物积极传播、“五四”后加快传播。聂蒲生[30]、邹祥勇[31]认为可以通过创办报刊杂志来传播马克思主义,魏晓亮[36]从新闻出版、大众传媒的角度梳理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媒介。第二,对四川早期党团组织的研究。目前学界对中共四川地方组织的建立过程的研究主要体现为:早期党团组织的建立和中共重庆地委的建立。一方面是早期党团组织的建立过程,目前,学界出版了一些专著[37]来研究中国共产党、青年团等在川的组织机构演变、活动状况等。另一方面是重庆地委的建立,周勇[38]对1919年—1927年间马克思主义在重庆的传播、发展及重庆团、党组织进行了研究。章玉钧[39]通过专著讲述中共四川早期省级党组织六任书记为革命不畏牺牲的壮烈事迹。另外,左小强研究了[40]重庆团组织成立后的实践活动。
赵乐[34]认为四川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主要是采用具体、生动、通俗的形式介绍马克思传记、生平、作品,还介绍阶级斗争的学说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理念,剩余价值理论等。成都马克思读书会要求会员学习中译本《共产党宣言》以及恽代英翻译的《阶级斗争》等。崔发展[32]分析了四川在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分析了成都、川南、川东北、重庆等不同地区的早期传播情况,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传播具有传播范围以成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以团组织为基础建立党组织、传播内容从盲目逐渐到科学三个特点。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影响:即培养了革命骨干群体,促进四川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四川革命的发展。
综而述之,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研究基本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在整个中国早期传播情况的研究分析,另一部分是针对某一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情况研究。这些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传播提供了极大的启示。国内学界虽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整体性研究较多,但对西南重要省份四川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研究较少。关于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的文章主要是围绕代表人物、时间、条件、主体、方式作了简要论述,而无系统地整体性考察。因此我们可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传播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在传播主体研究方面。一方面,目前学界仍热衷于研究上层人物,包括知识分子、上层精英和领袖类人物的研究,对于中下层人士,工人和农民等人物的研究比较少,因此可以进一步研究中下层人士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贡献。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五四运动之后迅速传播,是因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所以学界今后要继续深化民众群体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作用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领袖人物身上,主要对王右木、杨闇公等进行了研究。关于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群体的研究还存在薄弱之处。但是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加强对早期四川马克思主义者群体的研究,分析其贡献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因此,我们可以以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为角度展开研究,加强对早期四川马克思主义者群体的研究,研究核心人物与群体之间的联系,研究不同群体之间的异同以及整个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对四川以及全国的影响。
第二,在传播方式研究方面。学界目前根据史料,对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传播方式的研究比较相似。因此,首先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不同传播方式进行比较,对不同传播方式出现的背景以及产生的作用进行研究。其次还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方式与全国其他地方的传播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异同点。最后可以分析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的经验与教训,运用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来。
第三,在传播过程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学界主要注重静态研究,忽视动态研究。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问题时主要将特定的人物或者刊物作为研究的重点,但很少选择某一地点某一时期的人物、刊物及相关思想变化等展开动态研究。因此,我们知道关于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的总体情况梳理的比较少,对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传播过程的变化进行研究的比较少,可以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早期传播过程进行宏观的、动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