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启高(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乌江镇中心小学 331699)
如今,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语文教育作为多学科发展的重要支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现代教育格局迎来极大改观。但语文写作教学领域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尤其是面临着诸多的条件限制,使语文习作教学始终举步维艰。从学生的角度看,大部分小学生所受到的文化熏陶极为有限,普遍表现为眼界局限、基础薄弱、思维保守,在教育变革中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性,导致学生写作能力培养难见实效。从小学语文教师角度看,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将更加艰巨,更需要充分探索科学有效的培养方式,竭力创新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的路径。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看,当前学生正处于“谈文色变”的阶段,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写作的正确认识,在面对习作要求时身心疲惫、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畏惧心理,语文习作教学也陷入“越学越难”的恶性循环。为此,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时应当把握重点,以创新的纬度进行教学引导。其中,课外阅读便是一种开阔视野的有效方式,能够突破单纯依赖教材的束缚,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学习到更多的优秀作品,给予小学生以独特的启发。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上进,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那么,学生“情绪高涨”的出发点无疑是要培养兴趣,帮助学生从大量的意外阅读中萌生求知欲,直接推动语文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创造。例如,在阅读《滥竽充数》的典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南郭先生逃走后又将面临什么境遇呢?”利用这种故事“留白”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以此增强习作教学的新颖性,逐步滋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要强化阅读质量。课外阅读并不是简单的照猫画虎,而是要真正形成自己的路径,如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可以是经典名著、神话故事或者历史典故等,真正让学生能够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做到下笔如有神,那么必须经历漫长的积累和消化,改变对语文写作“无师自通”的错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观察者,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上学回家的路上,都应当学会观察生活的点滴变化,通过写作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从生活环境中提炼和积累素材,把平淡的生活描绘得不拘一格,真正做到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教师要赋予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深入观察自己的生活,并且要用写作来还原生活,把田园风光、民风特色等用最真诚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出来,让自己成为平凡生活的“代言人”。
根据语文写作教学的内涵来看,写作习惯与写作方法属于有机整体,既通过良好的习惯展现方法的优势,又利用方法的掌握深化习惯的养成。由此,在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培养中,习惯与方法均需要成为引导的关键。
笔者认为,要写好作文必须经历“想、说、写、读、改”这几个步骤,应以此为前提实现方法的掌握和习惯的养成。具体而言,“想”即在写作之前要理顺思路,解决“主题要求是什么”和“到底要写什么”的问题。在指导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开记忆,选取印象最深刻、感受最强烈的部分,再紧扣主题进行表达和延伸,使语文写作言之有物、笔下有情。“说”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可以把所思、所想、所感大胆地说出来,利用语言的表达发现不当之处,或者阐述不具体、不清楚的地方,再重新进行思路的整理,实现说与写的协调培养。“写”就是通过笔尖来表达情感,贯穿之前的“想”与“说”,以最直接的方式进行呈现,完成作品的初步创作。“读”是作文写作的延伸,同时也是自我评价和反思的前提,通过读一读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如错字、病句和结构问题等,使写作作品获得完善。“改”则是积累和提升的关键一步,通过反复的修改可以增加印象,也能够对内容进行填充和完善,掌握最佳的写作方法并呈现出完整的作品,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完成习惯与方法之间的全面整合。
教学评价是语文写作教学的关键和重点,依赖于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找准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同时,教学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成果转化过程,教师在评价中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定位,了解自身写作中的亮点和不足,再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弥补,力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根据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来看,可以从两个纬度进行优化。
一方面,放手让学生自己修改。叶圣陶行生曾说过:“‘改’与‘作’的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本人。”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论紧密契合,即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实现思维和能力的综合培养。那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应同样如此。教师要将修改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其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深意,培养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事实上,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将一辈子受用不尽。
另一方面,教师评语激发恰到好处。教师需要扮演好这个特殊的角色,在评价上不急于用“尺标”来衡量作文好坏,而是要不吝啬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每个学生即使存在个体差异,但也会有其闪光点,教师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给予精准、客观的评价。避免在评阅时利用“阅”“重写”等评语草草了事,而是要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尽量用商量或鼓励的口吻,如通过“语言流畅!”“充满童真童趣!”“你应该怎样写……试试看!”等用语,为学生传递出一种亲切、肯定的情感,为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打造“快速通道”。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任重道远,这是现阶段语文所面临的关键考验。语文教师应当正视特点和差异,力求在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上寻求突破,立足现有教学资源大力创新实践,利用各类教育契机为学生创造条件。当然,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属于漫长的过程,但可以坚信的是只要竭尽全力,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在生活中做到乐学善思,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水到渠成,最终构建起“教”与“学”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