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的演进、特征及价值

2022-11-24 16:01贾晨
关键词:现代化文明特色

贾晨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在唯物史观的视野里,“文明”指阶级社会产生后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中改造自然与社会所呈现出的具有特定民族特色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具体社会生活状态。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可见,马克思在阐明文明构成要素时更强调物质生产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作用。 在他的理论视阈中,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是一个由奴隶制文明向封建制文明,再到资本主义文明,最后达到社会主义文明的渐进发展过程。长久时间内,由于资本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文明展现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一面,从而登上人类文明的高峰,在西方社会被奉为全人类唯一正确的共同价值理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出不穷的经济危机、社会冲突、生态灾难等无不宣告所谓“普世文明”的破产。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正茁壮发展,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守正,又是立足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所创造的崭新社会文明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赶西方,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理论武器与实践结晶,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包含着历代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基本形成

20 世纪70 年代末,面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总结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面对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的基本国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思考,指出贫穷落后与发展太慢都不是社会主义,从而果断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来抓,强调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与此同时,邓小平也深刻认识到,发展生产力,不仅要有科学文化的智力支撑,还要有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促进。 由此,他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的理论。 他讲道:“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在邓小平看来,“两个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两手都要抓并且都要硬,否则,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导致思想道德领域出现混乱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就不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两个文明”不仅是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赓续传承,更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呼应,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稳致远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丰富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深入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严峻考验,在继承“两个文明”建设思想的基础上,从政治建设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治文明的思想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探索,创造性地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内容上扩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内涵,也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3]强调要通过积极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制度化与规范化方面的发展,以此来不断增强党和国家引领社会发展的活力,以达到保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序进行的目的。 “两个文明”向“三个文明”的转变是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矛盾以及在实践中解决矛盾的必然结果。 这是因为,正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所强调的制度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的好与坏,也就是说,制度是否文明直接影响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实践中出现的物质文明建设“一手硬”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手软”,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早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就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在总结自身实践经验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新任务所作出的新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增添的新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21 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现实发展问题,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与怎样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性的探讨,明确提出要在巩固夯实现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长期以来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资源利用率较低,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我国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不仅严重困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更是制约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进程。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要求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智慧结晶,是对西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的反思结果,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发展的逻辑必然。 然而,对于尚处在现代化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也全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成熟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四个文明”建设同时,结合中国共产党“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外延,提出到21 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4]28。 “五个文明”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回答。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深圳特区建立40 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再次强调协同推进“五个文明”建设,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物质文明建设是根基,政治文明建设是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是灵魂,社会文明建设是目的,“五个文明”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独立,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理论内涵,也在拓展了其实践外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突出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既是一个在实践中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具体地历史地展开的过程。 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再到“四个文明”直至“五个文明”的系统展开,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与怎样建设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在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的系统回答,从而在整体形态上呈现出全面性、实践性及人民性的特征。

(一)理论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全面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理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现实条件,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智慧结晶。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社会主义之前的文明由于其阶级属性的制约,文明内容的构成要素是不全面的,功能上是相互排斥和制约的。 当前,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商品是支配一切的终极力量。 马克思曾引用西斯蒙第的话深刻指出:“我反对的不是机器,不是发明,不是文明,而是现代社会组织。 这个社会组织夺走了劳动者双臂以外的一切财产。”[4]247在这里,人的发展呈现出机械性和单一性,文明的发展呈现出片面化和畸形化。 这在深刻指出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问题的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指明方向。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谋求人的发展为核心,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明构成要素的全面科学认识。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带领人民群众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提出“两手抓”的思想,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的科学理念相继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统筹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五大文明”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既有各自领域的独立规律,又有全面整体的相互联系。 首先,以良好的生态文明为前提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创造和享受其他文明成果。 其次,坚实的物质文明为深厚根基,积极的精神文明为价值指引,清朗的政治文明为制度保障。 最后,社会文明作为贯穿其他文明的红线,最终指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文明”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从根本上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明的整体超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二)现实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实践性

文明是由诸多要素所构成的整体,从其本质来看就是社会实践在社会各构成领域中积淀而成的进步成果。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深深根植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这一进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就是要通过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 从“两个文明”的建立到“五个文明”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始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共同统一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在指导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凸显生机活力,在中国发展的现实境遇中彰显价值意蕴,集中表现在党和国家制定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中。 比如,从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看,建党百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5]。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向第二个百年奋进,强调分两个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第一个阶段2035 年要基本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和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的国家,是以平等和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国家,是文明程度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国家,是城乡区域发展均等化和社会公平正义凸显化的国家;是生态环境好转和美丽中国切实推进的国家。 清晰指明中国的现代化是“五个文明”全面协同推进的现代化。 综上可知,无论是小康社会的实现还是“两步走”的现代化建设部署,均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作出规定和要求,这是对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中各要素的整体性战略架构,全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实践指导意义。

(三)价值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人民性

关注人的发展,聚焦人本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最核心继承,也是与资本主义文明的最本质区别。 人民群众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核心要素和价值旨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性一方面在其终极价值目标上体现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其现实实践活动中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始终坚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指引,不断丰富文明内涵。 当前“五个文明”的协调推进不仅包含着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精神需求、公平正义等多种因素,更是处理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矛盾的根本良方。 此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应仅是一种终极发展状态的目标,更应体现在具体的现实实践活动中。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历程是不断倾听民意、满足民愿的过程。 邓小平认为必须把生产力的发展同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结合起来,并系统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奠定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中的主体地位。 江泽民在坚持人民主体的基础上,强调“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经济、政治、文化利益”[6]。 进入21 世纪以来,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指明处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耦合点在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要切实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五位一体”为有力抓手,全面覆盖涉及人民利益的各方细节。 在经济方面强调通过深化改革,切实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政治方面通过制度法制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益;在文化方面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社会方面通过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生态方面通过创造美好生产生活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综上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内蕴着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鲜明体现着以人民群众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文明价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7]这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内涵的深刻总结,更是全面彰显了其时代价值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我们不能否认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作用,但同样不可否认其对人类文明带来的三重挑战。 一是现代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大肆破坏和掠夺,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下,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甚嚣尘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化呈现出扩大化和固定化的趋势,这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三是在物主宰一切的社会中,人沉浸于对“物”的虚假追求,其精神文化的价值取向日益扭曲,这与真正自由的、全面的人的状态渐行渐远,人自身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文明”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超越,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根本上破解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之间的矛盾,开创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整体建构始终围绕人这一主题展开,其最终目的和根本价值旨归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人自身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 其次,从其文明要素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证每位民众平等地行使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以坚持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夯实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物质基础。 在其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中,培育崇德向善思想文化观念的同时,对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社会行为文明作出规定和要求,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奠定思想前提和制度保障,促进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 最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强调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全领域,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创造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

改革开放40 余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尚未改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现代化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而,从当前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基本国情出发,我国必须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这条道路遵循“整体性文明”的逻辑主线。 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从本质上来看是以物质文明为核心的单一型文明形态,集中表现为在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下,各文明要素之间的不匹配、不协调。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是以人为核心价值归旨的现代化。 在当前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要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要入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更满意的收入、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美的环境等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建设的期待,这些期盼和需要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各个方面。 因而,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协同全面推进物质富足,民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美好,以达到中国式的整体现代化。 这不仅彻底打破了西方文明话语体系下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单一模式,而且还为那些既希望迈入现代化又渴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方案,拓宽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推动实现全人类的现代化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新方案

在不断超越野蛮的状态中发展起来的文明,包含着人类奋斗的汗水与智慧。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价值在于全面论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总体上应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规律,且由于世界各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理应呈现出多样化的文明发展态势,进而得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兼具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论。 长久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及在西方强势的话语体系下,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最终形态被归结为资本主义文明,一切向资本主义文明看齐,一切文明的发展都应以资本主义文明的标准为标准。 但近些年来面对新兴市场和国家的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肆鼓吹“文明冲突论”,企图以文明冲突为借口开展强国之间的非正常竞争甚至局部冲突,以此来应对新兴市场的挑战,这折射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固守的“霸权对抗”的思维模式,体现了当前全球的治理赤字。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 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挑战。”[8]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推进全球治理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它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它强调坚定不移维护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它主张世界各国不论大小强弱,平等合作共同应对人类发展难题,以处理解决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大矛盾,进而推动实现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文明”正是在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正确处理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矛盾,并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鲜明旗帜,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的美好进步提供的全新方案和选择。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文明特色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文明歌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