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丽,杨菲雪,李大伟,陈智宇,宋红伟
(《洛阳市博物馆资源转化问题研究》课题组,河南 洛阳 471023)
当前,文博资源转化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以资源转化为主要内涵的博物馆,在未来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0 年3 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洛阳以开放为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华夏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 洛阳拥有丰厚的文博资源,极具资源转化优势。 各类博物馆点缀河洛之间,服务功能日臻完善,文博活动丰富多彩,文创产品开发开始起步,“文化”活起来正在推动洛阳城市“活”起来。 为了解掌握洛阳市博物馆资源转化的基本情况,课题组对洛阳市34 家博物馆以及成都、重庆部分博物馆进行了调研,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博物馆资源转化问题。
“博物馆” (Museum) 一词源起于希腊语“Mouseion”,意即“供奉缪司(Muse 是掌管学问与艺术等的九位女神)及从事研究的处所”[1]。 17世纪,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真正出现。 18 世纪,英国王室建立了第一座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 20 世纪80年代以后,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新的变化。博物馆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物保护、收藏和展览的机构,而更多地向文明传承、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和公共服务组织转变。 在传统意义的博物馆向现代意义的博物馆转变过程中,多维度、多形式、多形态的博物馆资源转化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博物馆资源转化是指博物馆利用自身各类资源进行创造性劳动,以获得更多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产品的总和,包括原创展览、教育研究服务产品、文化衍生品、文化知识产权(博物馆IP)等。 考察当今国内外博物馆及资源转化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 从国外看,欧美博物馆发展最为成熟,英国、法国、美国分别拥有博物馆 2 500 多家、3 000 多家、35 000 多家。 2018 年,埃及大博物馆、卡塔尔国家博物馆等一大批博物馆建成开放。 从国内看,成都、重庆、西安等一批城市已经把建设博物馆之都、发展博物馆经济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纷纷出台支持政策。 “十三五”期间,我国博物馆备案数量由4 692 家增长至5 535 家,增长率17.9%;免费开放博物馆由4 013家增长至4 929 家,增长率22.8%;非国有博物馆数量由1 090 家增长至1 710 家,增长率 56.9%[2],是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二是理念持续更新,功能日益完善。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在从以藏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转变,参与式博物馆正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博物馆更加注重观众的多样化需求和体验度、舒适度,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观众与博物馆的互动日趋多样化,观众数量规模不断上升。博物馆的功能不断完善,已经从单一的收藏展示向社会教育机构、文化会展、旅游目的地、城市文化客厅、文化交流使者等多角色转变。 2019 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2.87 万个、教育活动33.46 万场,接待观众12.27 亿人次[3]。 博物馆已成为最大的校外教育体系。
三是注重资源转化,文创势头强劲。 博物馆更加注重本身文化资源的转化,转化方式、渠道日趋多元,特别是文创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 大英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年营收高达两亿美元。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年的艺术衍生品销售金额高达4至5 亿美元,占其全部收入的80%。 2017 年故宫文创产品收入达15 亿元,超过1 500 家A 股上市公司的收入[4]。 2018 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设计开发“国博衍艺”文创产品90 余款、授权产品70 余款[5]。 2013 年,文创产品使台北故宫博物院获得了高达8 亿多元新台币的收益[6]。
四是重视集群发展,带动效应明显。 博物馆更加注重集聚发展,博物馆群落、集聚区不断涌现。现代博物馆集群化、产业化发展趋势,对城市的文化带动和产业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美国史密森学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体系和研究机构综合体,拥有19 家博物馆和美术馆,藏品数量达1.4 亿件[7],成为华盛顿最宽敞、最漂亮、最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客厅”。 法国尼斯市博物馆群落共有8 家世界知名博物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它成为法国第二大旅游城市。 位于四川成都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占地500 亩,馆藏文物1 000余万件[8],为中国最大的民办博物馆聚落。2018 年,该博物馆群年运营收入达1 亿元。
五是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跨界融合已成主流。 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思维、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同时也驱动着博物馆不断创新变革。 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竞相发展、相得益彰。 VR、AR、沉浸式展览等最新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使博物馆“智慧化”特征日益明显,业态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六是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形势逼人。 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认识到博物馆的巨大潜力和作用,纷纷把建设博物馆之都、博物馆之城、发展博物馆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竞相争文化、抢资源,展开了新一轮的博物馆竞赛。
博物馆因城市发展而兴,城市因博物馆而名。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特色的集中展示,凝聚着城市文化的精髓。 加快博物馆资源转化有利于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打造地区名片,可以极大提升博物馆和城市的知名度、影响力。 同时也可以吸引与文化资源开发相关的资源要素向城市积聚。 不仅可以为博物馆自身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而且有助于拉动城市交通、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带来综合社会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2012 年全国博物馆观众总数还只有5.6 亿人次,而到2017 年,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参观人数已经超过9 亿人次。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博物馆均闭馆。 抗疫期间,全国博物馆系统推出了2 000多个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 亿人次[9],观众数量增长速度惊人。 观众的背后则是大量的人流、物流和相关业态的支撑、带动。
洛阳当前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02 家,涵盖综合类、遗址类、专题类、非遗技艺类等多种类别,形成了主体多元、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展示体系,数量和规模在全省领先;成功举办“世界古都论坛”和专家座谈会,文物外展和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发布“东方博物馆之都”旅游精品线路和博物馆研学路线,旅游宣传不断扩大。博物馆文化惠民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同时,与成都、西安等先进城市相比,洛阳还有不小差距。
近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了一批高规格、高质量的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数量(纪念馆)达到102 家,约占全省四分之一,居领先地位,且多个展览陈列在全省乃至全国优秀陈列评比中屡获殊荣。 但与成都、西安等城市相比,洛阳在博物馆总量上还有不小差距。 洛阳市文化资源丰厚,但河洛文化系列如洛出书处、仓颉造字台等,都城文化系列如汉魏故城、太学等,名人系列如杜甫、白居易等都没有专题博物馆。 其他专题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也还比较少。
洛阳的102 家博物馆中既有综合性博物馆,又有专题类博物馆,涵盖了墓葬碑碣、石刻壁画、金石文字、三彩陶瓷等多个方面,河洛文化、都城文化、牡丹文化、民俗文化等洛阳文化元素均有体现,如洛阳博物馆收藏了从史前时代始各个时期的珍贵文物,洛阳动漫博物馆收藏了52 个国家的动漫邮票和动漫文献,等等。 但总体来看,仍存在布局分散、质量不一的问题。 一是藏品数量少且增长慢。调研的34 家博物馆中,绝大多数藏品数量基本无大的增长。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 34 家博物馆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只有7家。 三是展陈面积小。 大多数博物馆馆舍面积小于1 000平方米,拓展功能严重缺失。 四是参观人数少。 近三年博物馆接待游客总量虽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占比不到洛阳年旅游人数的十分之一。 究其原因,洛阳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虽多,但大多自发形成,缺乏统一规划,且场馆狭小、位置偏远、分布零散,难以发挥集聚效应。 此外,还存在管理不规范、专业人才匮乏、运营困难等诸多问题。
近年来,在洛阳市委、市政府指导和引导下,一些博物馆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注重挖掘藏品的文化内涵,在文创产品开发和博物馆多种经营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如“洛阳礼物”系列文创已经有1 000 余款产品设计,300 款打样及百十款量产产品[10]。 洛阳牡丹瓷博物馆开发的牡丹瓷国礼系列等成为国家领导人对外交往的主打礼品。 洛阳博物馆成立了三产文化中心。 洛阳铲博物馆围绕洛阳铲开发的系列礼品供不应求。 洛阳围棋博物馆、洛阳匾额博物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等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也各具特色。 但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资源转化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满足于传统的展陈方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媒体不够数字化程度较低,游客的体验性和参与性不强。 二是文化产品开发研究有待加强,多数博物馆缺少研发团队和市场化运作的文创产品机构,全市文创产品开发企业也相对较少。 三是人力资源支撑不足,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等国有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洛八办纪念馆编制只有10 人。 多数民办博物馆学术研究、创意设计、管理运营、市场营销等人才奇缺。 四是转化渠道单一,收益来源多为门票收入。
调研的34 家博物馆都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国有博物馆资金大部分靠政府财政拨款,而各级财政对国有博物馆投入仅满足于日常的人员工资、基本的维护运营等,对资源转化、文创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投入均不足。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等这些大馆的日常经费不足的问题也都比较突出,民办博物馆就更加捉襟见肘、经营困难。 洛阳市虽于2013年8 月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明确对民办博物馆进行多方面的扶持,但与支撑博物馆发展所需资金仍然相距甚远。
目前,洛阳博物馆等开通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无线WIFI 及二维码,公众与博物馆的互动变得快捷及时。 其中一些博物馆也借官方微博、网站宣传介绍馆内特色和有关活动,但是与其他城市相比,洛阳各博物馆与新技术、新媒体的融合仍显不足,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及虚拟博物馆的建设仍显滞后。 如敦煌石窟博物馆牵头打造的虚拟博物馆《数字敦煌》、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系列文化创意节目《上新了故宫》,开创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宣传推介营销新模式,“吸粉”和“圈粉”效应非常显著,洛阳的博物馆也应在这方面奋起直追。
分析发现,目前洛阳市博物馆资源转化规模不大、速度不快、质量不好的背后,是博物馆建设中仍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视野不够开阔。 对国内外博物馆建设的成功实践了解不够,对博物馆经济理论、未来发展趋势、特点等研究不够。 二是思想不够解放。 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认为博物馆就是事业单位,不应该搞多种经营,不能拿国家的藏品来开发。 三是理念比较落后。 博物馆经营主体的市场意识、开放意识、资源转化意识和多业态融合发展意识不强。
一是政策扶持不到位。 洛阳市虽然出台了《关于建设博物馆之都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支持文件,但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二是现行管理体制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捆得太死、绑得太紧,国有博物馆“有思路、没出路,有想法、没办法”。 三是内部激励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国有博物馆人员绩效工资管理相对严格,缺乏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激励机制。 四是资源条块分割严重。 全市文物文化资源分属宗教、旅游、园林等不同单位,资源难以共享,市场主体、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不够。五是没有打通资源转化的关键环节。 博物馆不能创办文创产品公司,馆藏文化资源开发不能委托授权,博物馆单位领导不能在公司兼职,财政对博物馆的经费预算中没有文创产品开发经费等都成为制约因素。
北京九州一方文化创意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城市文化创意指数研究课题首席专家王齐国指出:“历史名城≠文化创意城市≠文创产业发达城市”[11]。 一方面洛阳文创产业水平低、总量小,文创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在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中占比不足1/4,另一方面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带动,对文化骨干企业培育不够,尚未形成像曲江集团、横店集团那样具有较强影响力带动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小”“散”“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据洛阳市统计局抽样调查统计,2017 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 918元,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人均支出1 941元,占比仅11.5%[12]。 同时洛阳文化产品在全国文化消费市场的占比低。 因此,不仅本地文化消费水平低,起不到支撑作用,而且外地消费拉动作用不够,旅游综合效益不高。 博物馆与文化、旅游、第三产业的融合度不够,起不到互补作用。
加快博物馆资源转化的基本思路是:按照“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的思路,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一首要任务、资源集聚这一重中之重、资源转化这一关键路径、政策激励这一根本措施,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搞活国有、激活民营,提升能力、集聚要素,努力把博物馆打造成为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形成洛阳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洛阳的博物馆资源转化,关键在人,根子在解放思想。 与外地最大的差距在于思想观念抱残守缺,不敢创新,最大的制约在于发展理念落后。 要开阔视野,增强紧迫感。 北京、西安、成都等城市已经率先起步,我们需要紧盯先进,对标对表找差距,借鉴经验出思路。 要更新观念,大胆创新,走出思想误区,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开放意识、资源转化意识和运营意识。 要善于研究,善于谋划,加强资源转化利用,把国家政策、外地经验与洛阳实际结合起来,出思路、出政策,推动博物馆经济跨越式发展。
把做大总量作为“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的重中之重,具体是“六个围绕,六个一批”。 一是围绕十三朝古都独有的文物资源,谋划一批国字号的综合性博物馆。 二是围绕河洛文化资源、牡丹文化资源、历史名人资源等,谋划一批特色突出的专题博物馆。 如河出图处博物馆、洛出书处和仓颉造字博物馆、杜甫等名人系列博物馆等。 三是围绕洛阳的工业、科技、教育资源,依托央属、省属企业、高校,规划建设一批航空航天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 四是围绕洛阳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县域博物馆,努力实现博物馆的全覆盖。 五是围绕现有的民办博物馆,规划建设一批以博物馆为主题的城市文化客厅、城市博物馆历史街区或博物馆小镇。 六是围绕博物馆与新技术、新媒体的融合,谋划一批网上博物馆、虚拟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色、魅力无限的文化地标和名片,特色和魅力便源于这个城市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洛阳丰富的河洛文化、都城文化、牡丹文化、红色文化、墓葬文化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化为博物馆资源,如洛八办纪念馆的红色文化、夏都二里头博物馆的都城文化和河洛文化等。 但在地域特色上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尤其是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等具有唯一性、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应有更多国字号的专题性博物馆来展现和强化。 要做好文化遗存梳理、文物资源“活化”等基础性工作,借助博物馆平台的传播力和转化力把洛阳丰富的文化资源塑造成鲜明的文化符号,擦亮城市名片。
针对洛阳市博物馆资源转化中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通过引进、培育、引导等,多渠道发展文创开发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推动聚集发展;围绕关键环节,通过“借人”“借智”“借力”“借势”“借钱”等方式集聚转化要素,解决好人才、产品、市场、营销、资金等问题,打通转化环节;推动博物馆跨界融合发展,具体包括文创融合、文旅融合、文教融合、文商融合、文艺融合、文化与新技术新媒体融合等拓宽转化渠道;举办学术研讨会、考古成果发布会、文化旅游高峰论坛等会议论坛,以展带会、以会促游,拉长转化链条,使文化资源在延伸中不断增值。
首先,搞好顶层设计。 结合第五期城市总体规划和洛阳“十四五”规划,抓紧启动“东方博物馆之都”专题建设规划,规划建设若干个博物馆文化园区或城市博物馆综合体,成立博物馆联盟,建立博物馆研究会,举办文创产品博览会等,加强与其他博物馆协会的沟通交流和合作。 同时,做好运营整体设计,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博物馆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其次,出台扶持政策。 深化文博领域对外开放,完善招商引资政策,聚焦资源转化、文创产品开发、管理体制、内部绩效改革等,尽快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最后,加大资金投入。 建议洛阳市财政每年从市产业发展基金中划出一块,专门用于支持“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特别是博物馆资源转化和文创产业。 同时,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多渠道进入博物馆经济领域。 五是搞好协调服务。 为博物馆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