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丽莉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所谓的PPP模式,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英文缩写。具体是指在公共服务类基础设施或者准公共服务类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社会资本联结在一起开展项目建设的融资模式,但是由于PPP模式中将社会资本引入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从而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在项目管理、项目建设等方面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因此也有研究认为,从广义视角来看,PPP项目不仅是一种融资模式,也是一种综合管理模式。我国自2014年起大力提倡PPP模式,为了配合PPP模式的健康发展,我国财政部在2014年5月成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专门负责PPP模式的政策研究、政策引导、信息统计等职能。同时,随着PPP模式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规范PPP模式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了《基础设施和共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为建立项目管理长效机制,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四川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库管理办法》的通知,川财金〔2017〕43号,切实保护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的合法权益。
与传统的投融资模式相比,PPP模式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第一,具有良好的风险分配功能。因为PPP模式的框架内在地要求兼顾政府部门的职责履行以及社会资本的项目收益,从而使得PPP模式实现了政府与社会资本的风险共担,有利于合理分配风险;第二,对于社会资本有着公平的机会。PPP模式的开展要求政府通过公开流程选择社会资本方,从而为社会资本增值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机会;第三,项目具有较高的建设效率。由于PPP模式合理吸收了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发挥社会资本在项目管理方面的效率优势,从而推动项目建设的高效率推进。
基于PPP模式的诸多优势,其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参与市场经营具有效率高、市场导向性强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企业也具备相对雄厚的资本实力,因此企业是参与PPP项目的重要社会资本方。虽然企业通过PPP模式增强了盈利能力,发挥了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的优势,但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企业参与PPP项目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比如企业主要依赖PPP项目的预期收益作为担保实现融资,如果PPP项目的实际收益不足,则会对企业现金流造成较大的压力,甚至诱发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本文的核心思想在于阐述企业在PPP模式下面临的潜在财务风险,同时结合我国企业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为推动企业更加有效地参与PPP投资项目提供参考。
基于上述研究思路,笔者将在本文其他部分阐述以下内容:第一,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动机分析;第二,企业参与PPP项目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第三,针对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分析。
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动PPP模式发展的同时,企业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参与积极性,那么,企业参与PPP项目的主要动机何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仅有利于为进一步研究企业在PPP模式下的财务风险提供基础,而且有利于深化本文的研究主题。
PPP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投融资模式,有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使得PPP项目的推进具备有效的保障,同时基于财政支付能力的保障,企业在PPP模式下及时获取相关收益也存在较强的保障性,这些优势使得企业具有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具体而言,一方面,PPP模式拓展了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环境下,投资机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参与PPP项目则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因为在PPP模式推出之前,市场化的社会资本很难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建设之中,PPP模式则为企业提供了合理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PPP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源周转率,进而提升企业盈利能力。PPP模式下,政府部门可以为企业获取相关资源以推进项目建设进展而提供一定的支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原有的相关资源也可以得以利用而摆脱冗余资源的状态,因为项目建设需要投入多样化的大量资源,以此可以带动企业的冗余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政企关系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社会资本,因为PPP模式是将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纳入统一的平台中进行合作投融资的机制,在这一机制下,有利于为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提供有效的空间、有效的平台,进而有利于深化政企关系,有利于企业在长期发展中获取政策性资源的支持,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PPP模式在选择社会资本时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会选择有实力、声誉好的资本合作方参与其中,以保证PPP项目的顺利开展。因此,企业能够参与PPP项目,可以向外部传递出企业自身具有较强实力的有利信号,从而有利于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企业能够参与PPP项目,也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企业得到政府支持的有效信号,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资源,也有利于塑造企业的社会形象。
由于PPP模式存在诸多优势,加之我国政府的大力提倡,我国企业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相对较高。但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在参与PPP项目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外部政策环境、行业环境等方面的变化,特别是在转型阶段,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较大,由此容易引发企业在参与PPP项目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本部分内容将对企业在PPP项目中面临的财务风险类型及原因进行分析。
虽然在PPP项目中,政府部门为了配合项目的推进,会提供一定的财政资金作为资金支持,同时也会为企业进行融资提供一定程度的政策性支持,但企业主要是通过融资活动为PPP项目的开展提供现金流保障,而融资策略不当就容易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具体而言,PPP模式通常涉及的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具有建设周期较长、收益周期较长、前期投入成本较高等方面的特征,基于这些基本特征,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应当以长期性融资渠道作为企业融资结构的主要方面。具体而言,如果企业以较多的短期融资资源支持建设周期较长的投资项目,则容易使企业陷入短期的还本付息压力之中,而此时投资项目产生的收益相对有限,容易使企业的现金流承受较大压力,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引发财务风险。
企业在实际的PPP项目融资过程中,很容易因融资策略不当或融资能力不足产生上述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企业在参与PPP项目之前,可能存在着对相关风险、建设周期、建设难度等方面估计不足的问题,导致企业对于融资策略的安排不当,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融资结构的安排不合理,导致企业的还本付息压力与项目的盈利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等方面的匹配程度出现脱节,最终使企业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对于融资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融资结构可能符合PPP项目的周期,但由于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企业对融资资源的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对融资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问题使得既定的融资规模难以满足PPP项目的需要,从而容易导致财务风险。
从本质上来说,PPP模式属于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合作下的模式,这是PPP模式区别于一般的市场化投融资行为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在PPP模式下,政府的财政支付是保证项目收益的直接因素。但在某些情况下,政府财政支付的变化也会成为企业参与PPP项目财务风险的诱发因素。“按效付费”是PPP模式的内在要求,获取相应的绩效是企业获取政府财政支付的必要条件,但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前期对政府预期的建设质量了解不清,导致项目未达到政府部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管理不足的问题,导致项目未满足政府部门的要求,这些问题会导致企业的前期投资可能难以及时收回,从而对企业现金流产生压力,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
除了企业的潜在问题之外,政府部门支付能力的变化也是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一方面,新版《预算法》的实施进一步收缩了政府部门运用财政预算资金的空间,一旦PPP项目超过了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上限,会导致政府部门难以及时支付相关资金,从而可能导致企业面临财务风险。另一方面,PPP项目的建设周期通常较长,在项目建设中,政府的财政收入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某些年度可能面临着财政收入相对较少的情况,这也会约束政府财政的支付能力,进而增加企业陷入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针对企业参与PPP项目可能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本部分内容试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为企业合理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服务于项目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也有利于为企业更有效地参与PPP模式提供借鉴。
通过分析,可以认识到融资策略不当是导致企业在PPP模式下面临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克服上述风险因素,笔者认为企业的一个重要应对策略就是优化融资策略,并对此提出如下具体化建议:第一,做好融资筹划的前期准备工作。这要求企业管理层或者治理层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充分了解PPP项目的建设周期、建设要求等重点方面,从而为企业合理制定融资策略提供有效的参考。第二,围绕PPP项目的特征开展融资活动。企业管理层应当紧紧围绕PPP项目的特点实现融资结构的合理布局,具体而言,PPP项目通常具有建设周期长的特征,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应选择长期性融资渠道作为项目融资结构的主体,比如长期银行贷款,尽可能规避过多地利用短期导向性较强的融资来源作为项目的资金支撑,同时考虑到商业信用利息难以在税前抵扣,企业也应当尽可能规避运用商业信用。第三,企业应当注重运用多元化融资渠道实现融资结构的优化。银行信贷虽然是主流融资渠道,但对于企业财务风险而言,银行信贷的刚性还本付息压力很容易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因此,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借助股权融资、发行可转债等途径作为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有利于规避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通过分析,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政府对于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效益的认可度,以及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针对这两方面的潜在问题,笔者试图提出以下有效的应对策略:第一,企业应当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分阶段的积极沟通,以充分了解政府相关部门对于PPP建设项目的相关要求,以更好地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围绕政府相关要求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消除因绩效不足而导致的政府支出不及时所造成的财务风险。在与政府部门积极沟通的同时,了解并关注政府财政收入的变化情况,提前做好相关应对预案,比如提前做好现金流资源的额外储备等,以有效应对政府部门财政收入的波动情况。第二,企业应当积极了解我国政府财政支出方面的政策变化,这有利于围绕新的政策做好相应的调整工作,以规避因政府政策的变化而产生的支付问题,缓解由此造成的财务风险。综合上述分析,企业通过与政府的积极沟通,可以充分了解政府部门对PPP项目的具体要求,同时了解到相关财政支付政策的变化,从而提前做好相应应对方案,降低财务风险。
围绕PPP模式下企业在投资项目中面临的潜在财务风险,本文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重点关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三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就企业参与PPP模式的动机而言,其次,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最后,增进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具体到财务风险,笔者分析了融资不当引发的财务风险、政府财政支付引发的财务风险。同时,针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诱因,笔者归纳出如下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一是企业应当制定合理的融资策略,优化融资结构;二是企业应当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了解政府部门的项目要求,同时了解相关政策的变动。相比于既有研究,本文基于企业参与PPP模式的动机为逻辑起点进行分析,拓展了研究视角,而且构建了更加合理的研究框架,同时针对财务风险的主要方面及对策进行了说明,深化了研究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