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芙蓉
(太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中的群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会在网络空间中展开话语权的争夺,马克思主义积极争夺话语权对于维护其意识形态地位十分必要,能够夯实各族人民的思想基础。从目前来看,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策略建构这一问题是学者们非常关注的研究重点,但对其生成机理的研究还有所不足。对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生成机理展开深入探讨能够为其现实路径的探讨提供科学依据,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问题。为此,本文重点从必要性、可能性、过程性和策略性等方面,对于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展开深入分析,力求能够进一步厘清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生成逻辑,把握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消解网络空间中现存的治理秩序不健全、话语失序、价值体系紊乱等现实问题,捍卫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构建风朗气清的网络空间,从而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在分析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生成机理之前,首先需要对其生成必要性进行探究,也就是对“为什么生成”问题的回答。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就是对利益的追求,人们奋斗活动的开展大多数都是为了达成某一目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社会环境的发展不同步,利益的分配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当出现利益冲突时往往需要通过话语的方式进行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各利益集团的话语表达权利就变得十分重要[1]。意识形态话语权能够帮助统治阶级巩固自身的地位,因此统治阶级为了获得立身利益往往会对其成员进行严格的教化训练,启发内部成员形成正确的利益观,规避内部成员对利益的盲目追逐,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意识形态的话语赋予了统治阶级追逐利益的抓手,使其能够深入人心,从而帮助统治阶级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话语是广大无产阶级人民利益的代表,为了维护好全体人民的利益就需要积极地与其它意识形态进行话语斗争,加大力度弘扬批判精神,旗帜鲜明地同其他社会思潮进行话语斗争,帮助网民清晰地认识到其他社会思潮歪曲的一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
现实社会的利益分化使得网民产生了利益表达的冲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民言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网络技术没有普及发展的传统媒体时代,报刊、电视、广播把握着主要的话语权,个人权益的话语表达只能局限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网络平台实现了网民之间的自由交流对话,各类话语反馈自由地集聚,为话语传播主体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公开的网络环境为赋予了个体以自由表达的权利,使得网络话语权能够分配到网络中的每一个网民身上。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暂时摆脱了现实社会关系的羁绊和限制,摆脱了现实社会中话语权威的限制,利用网络环境中的虚拟身份实现了话语表达的平等。互联网打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阻隔,使得多元利益的争夺公开地展现在公众面前。网络空间中喧哗的利益之争使网络传播改变了话语权利的分布格局,原本在现实社会中占据传播优势的马克思主义也遭遇了网络空间所带来的“去中心化”挑战[3]。但根据目前的传播状况来看,公开自由的网络环境对马克思主义带来的影响并非只是负面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代表着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这也包括广大网民的利益。网络空间中话语权的重新分配使每一个网民都能够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相对公平的网络渠道和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民主化的发展。但由于网民认知的局限性以及不同个体利益的多元化,网络话语表达中的利益追逐往往会展现出盲目性的特点,缺乏利益规划的理性自觉,进而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疏离。网络空间中不同个体间的话语冲突往往表现为网民个体以个人利益聚集在一起捆绑话语权而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进行“话语审判”。网络空间开放自由的环境有利于多元意识形态话语的广泛传播,同时也极容易影响到网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塑造。网民思想的动摇极容易对我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威胁。因此,牢牢把握住网络空间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网络环境的自由公开特点给予了网民更多的话语权,但同时也导致了网络社会鱼龙混杂的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把握带来了一定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话语主体只能采取措施来应对网络技术对话语权利的再分配,并从众多网民个体的话语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现实操作中,马克思主义并不能武断地采取物理措施阻隔网络技术对话语权的重新分配,更不能直接压制网民的话语表达权利。这种手段极容易干涉到网民的言论自由权利,虽然能够维持一段时间内容和谐统一,但却会使民众的不满情绪的堆积,导致网络空间不能在维持社会稳定,产生更加严重的信任危机,破坏掉网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认同,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造成更大的威胁。因此,马克思主义话语主体就需要直面网络技术带来的话语权分配变革,以更加平等的形象参与到网络环境的话语权竞争当中去,用说服引导的方式赢得公民的信任。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使公民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单一线性的政府手段变得越来越不适用,在这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中只有通过平等的对话和说服才能获得话语权。因此,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主体也要充分关注网民的利益诉求,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协调整合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价值赢得网民的信心,用民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获得网络空间话语权。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更加便利的传播环境,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生成提供了目标指向性。在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减少意识形态深入人心过程中的各种阻碍性因素,避免因技术手段产生的传播鸿沟。因此,深入分析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生成的可能性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生成逻辑,从而更加清晰地构建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生成机理。话语权是话语和权利的相互构建,在权利的支撑下,话语的地位才能够得以确立,没有权利的介入,话语权也很难形成。正是由于国家的支持和保障,代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才能够顺利地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认可的行为规范[4]。话语的传播需要受到权利的制约和控制,其生成和传播过程中的各项结构要素都需要受到权利的筛选、组织和分配。话语主体需要遵循权利规则才能够被话语对象接受和认可,话语主体的社会地位和自身实力也是权利资本的一种象征,会直接影响到话语传播的效果。这也能够说明虽然当下的网络环境中每一个网民都有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但真正的话语权却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权利会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话语对象和内容,只有于权利实现相关的对象和内容才会出现在话语传播的视野当中。从另一方面来讲,话语的传播也能够重新生成权利。话语传播的过程就是权利实施的过程,话语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对权利起到维护和巩固作用。传统社会中的权利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现代社会的权利则需要温和的话语来赢得人心,否则就会引起公众的抵抗。将话语渗透进社会日常生活中,能够帮助权利更好地被受众接受,同时也使权利的边界得到拓展。
话语和权利是同时构建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生成除了要保持自身的科学合理性之外还需要注重话语传播的效果。传播媒介作为沟通话语和权利的桥梁,其话语表达效果直接影响着话语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权利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传统媒介时代话语传播的平台和样态容易受到技术发展的局限,话语传播者与话语接受者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时空鸿沟,话语内容与受到传播载体的限制无法引起话语接受者的兴趣。话语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损耗造成了理解偏差,传播方式也缩小了权利的影响范围。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则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为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和载体[5]。由于网络传播载体具有无界性和即时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就能够借助网络媒介渗透到网络环境中的每一个节点,从而影响到更多的潜在受众,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范围得到拓展。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使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的样态得以丰富,抽象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一种更加亲和的形象展现在受众面前,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话语与权力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网络媒介使话语深入人心的作用更加显著,对权利意志的实现起到了更好的推动作用,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掌握提供了可能性。
深入分析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生成必要性之后,对其生成过程的探析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网络空间内,意识形态话语不再以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进行信息交互,而是体现出很强的平等性。网络空间信息具有平等、海量的特征,网络受众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而这便基于网络技术生成了新型的对话逻辑。在传统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信息获取的不平等性导致接受者的不同意见难以得到反馈。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流动格局发生改变,网民能够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网民之间的自由交流对话,各类话语反馈自由地集聚,为话语传播主体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网络技术的更新迭代使信息的传递逐步演变为了关系的发展,网民在网络环境中传递信息的过程也是社交互动的过程。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民的信息交流方式和逻辑思维方式发生了大大改变,在新型对话逻辑的指引下,网民逐渐养成反权威的行为习惯。总而言之,网络技术的对话哲学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自由平等的对话观念成为网络环境中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关键。
意识形态话语权最终还是需要依靠说服来实现,依靠强制手段是无法获得的。与其它实践活动不同,意识形态话语传播面对的是富有思想的话语对象,而不是可以绝对支配的主体角色。在传统的人类实践过程中,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往往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将信息接受者看作单纯的权利实现对象,进而形成被动的传播关系。传受双方表现出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话语传播过程也逐渐蜕变为一种变相的灌输和压服过程,此时工具理性往往会导致传播主体忽略掉接受者的客体性,从而影响最终的传播效果。而在网络空间中,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对话逻辑已经生成,此时话语传播双方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关系。因此,话语传播主体应当退回到权利合法边界以内,促进传授双方的平等对话沟通,传统的“传播主体——接受客体”的关系不复存在,构建了“传播主体—网络—接受主体”这一新型的话语关系。双向沟通且平等自由的对话关系是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生成的关键,话语接受主体要以平等的身份和态度与网民对话,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价值去感染信息接受者,并引导受众积极发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心得。这样的双向互动过程种,马克思主义根据受众的及时反馈完善提升自身的话语体系,并更进一步地促进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生成[6]。
在网络空间中,“传播主体—网络—接受主体”新型话语关系形成的本质是,对话双方在交流过程中达成共识与理解,而这必须以二者相同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根植于最广泛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生成过程离不开对个体利益、整体利益的权衡。一方面,网民个体和群体的利益焦虑成为网络空间中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以其较大的包容性,为个体民意释放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实现了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权衡;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实现了对国家整体利益的密切关照,其将这种长远利益转化为与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并以对话协商的方式,寻找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最佳平衡点。可以说,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生成本质是基于网民利益诉求的对话理解的达成。
网络空间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多种意识形态话语活跃在其中,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其他意识形态话语的干扰,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采取措施排除其他意识形态的干扰,维护并巩固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话语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并把握网络空间中话语权的生成机理需要建立在网民普遍认可的优势地位基础上。网络空间中不仅存在马克思主义话语,同时还存在代表其他利益的意识形态话语,正是这些不同意识形态的话语冲突才产生了对话语优先权的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并不是绝对的,网络环境话语场中的话语权力总会呈现出由高地位向低地位流动的形式,这是话语权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利具有动态性变化的特征,某一话语形态掌握话语权并不是长期固定的,暂时占据话语权优势并不代表永远占据优势,在某一场域中掌握话语权也并不意味着在所有领域中都拥有话语权,在某一群体中拥有话语权也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群体中都拥有话语权。正是因为话语场域中不同的意识形态都会为了占据话语权而相互博弈,所以才需要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更新、创造在网络空间中的领导权。
批判异质意识形态话语意味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无产阶级利益的维护,这是一种理性的考量。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生成是对资本主义以及其他唯心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过程,是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的过程。当前网络空间中的思潮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种话语形式都在积极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理论主张,同时也在与马克思主义进行话语权的争夺。网络空间中纷繁复杂的思想极容易扭曲网民的价值观念,甚至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构。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加大力度弘扬批判精神,旗帜鲜明地同其他社会思潮进行话语斗争,坚持理论和实践批判的有机统一,既要认真剖析其他社会思潮的利益诉求,又要明确地揭示其背后隐含的狭隘立场,帮助网民清晰地认识到其他社会思潮歪曲、虚假的一面,尽可能削弱其消极影响。同时也要正视多样化社会思潮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积极借鉴各种社会思潮中的正向因素,并反思自身话语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在与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博弈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马克思主义自觉主动地与其它意识形态进行话语交锋有利于捍卫自身的网络话语权,同时也能够增进网民的认同,提升自身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地位。马克思主义对网络错误思想的防范和抵制是赢得话语权的必要方式,也是打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斗争的重要策略。
网络空间话语传播具有独特性,其依托于新媒体技术、数字化手段等新兴网络元素实现了传统话语的全新表达。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应不断创新,从而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实效。首先,实现“故事化”的理论宣传。选择贴近生活实践的真实案例,以讲故事的方式阐释理论,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典型案例,精心打磨,使之成为备受网络群体关注的“正向之音”;以群众视角切入,以小见大,将宏大抽象的理论话题转化成亲切可感、声情并茂的具体内容,让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植人民心中。其次,注重“具象化”的话语表述。积极推进网络话语的可视化表述,借助于互联网进行各类网络信息的梳理、汇总和加工,最终提取优质内容,将主流意识借助于直观鲜明的动态内容呈现出来,这些富有可视化特点的视频音频,无疑能够带给受众深刻印象。最后,打通“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社交平台的话语优势,将优质内容借助于智能终端实现跨时空传播,借助于人际圈产生辐射效应,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阵地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