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主奴思想的超越*

2022-11-24 10:45王钿源李楠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黑格尔奴隶异化

王钿源,李楠明

(黑龙江大学 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800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第三手稿对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理论做出了超越,从而重新建立了劳动概念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批判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中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对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主奴关系的论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与探讨马克思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超越及深层次的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学说的内在穿透性。

一、主奴关系的形成与推演

在《精神现象学》中,意识为了发掘自身的真理性,从而转向了自我意识。以自我意识为逻辑起点,黑格尔推演了由个体意识构型的主奴关系思想。马克思把握住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的缺陷,指出了黑格尔只是用自我意识代替了人,从而做出了最为本质的概括。因此,分析黑格尔主奴关系的形成并进行推演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从欲望出发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必须以这种统一为本质,这就是说自我意识就是欲望一般。”[1]132自我意识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现象与真理的桥梁。自我意识从欲望出发,从而获得自身的确定性和真理性并在最终达到欲望、生命和类在逻辑层次上的同一。也就是说,自我意识作为主体,在欲望的促使下把具有独立性的对象统摄在自身中,在对象回到自我意识自身后,自我意识才能赋予对象生命。黑格尔所指出的自我意识不是孤立、自我地运动,而是要扬弃自身的个体性到生命之流中从而获得类的普遍性。因此,自我意识和对象在普遍且持存的同一中,虽然看起来仍然是自在的、原初的、单个的自我意识,但是此时自我意识已经意识到自身处在“类意识”中、并跳脱在类意识之外能够意识到的类意识了。个体的自我意识从欲望的起点出发,经过否定对象后获得自身的普遍性的同一。一方面,作为个体的自我意识不仅是自否定的,对象同样也是自否定的,只有双方都在自否定的形态下才能达到同一;另一方面,返回到作为类的自我意识已经意识到身处于类中。因此,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自身同类的单一物发生联系,也就由不平等且相互承认的自我意识转向到了主奴关系。

(二)由承认走向主奴关系

“自我意识是自在自为的,这由于、并且也就因为它是为另一个自在自为的自我意识而存在的;这就是说,它所以存在只是由于被对方承认。”[1]139也就是说,自我意识处于恶的无限性中,其所面对的另一个由欲望组成的自我意识时,同样要扬弃另外一个自我意识。一方面,自我意识要经过生死斗争即经验的过程扬弃作为对象的另一个自我意识,从而达到自身的确定性以及真理性;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了他者,自我意识与他者在相互运动中建立起来联系从而有了互相承认的双重含义。“其一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另一为依赖的意识,它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前者是主人,后者是奴隶。”[1]144在经历了生死斗争后的两个自我意识,由于一方对于死亡的绝对恐惧,从而变成了另一方的奴隶。不难看出,作为同一体中两个自我意识,一方面是自为存在,另一方面失去自为存在而成为依赖性存在。在这抽象同一体中,两个自我意识以不平等地位建立起了联系。一方面,在这抽象地精神劳动过程中,双方地位是固定的,无法转换;另一方面,在现实的经验过程中,主奴关系是辩证的,可以推演的,能够从不平等的承认转向平等的承认。

(三)主奴关系的推演

虽然在抽象概念上主人和奴隶的地位无法转换,但是在经验过程中,主人和奴隶又能通过抽象的劳动概念交换地位。一方面,从主人的视角出发,主人只有通过奴隶的劳动才能间接地贯穿自我意识在自身中,换句话说,主人将自为意识让渡给了奴隶,使得奴隶通过劳动与物发生关系,这样一来主人只能依靠奴隶的劳动贯穿自己的自我意识而存在。另一方面,从奴隶的视角出发:“劳动是被限制和被压抑的欲望,亦即延迟了的满足的消逝……这正是因为对象对于劳动者来说是有独立性的。”[1]145正因为奴隶的服务并不是为自身,而是“为意识”的服务,即服务主人从而对物进行改造。在服务过程中,奴隶才反思到了自身的自为存在,从而和主人的地位发生了转换。因此,主人作为自在的自我意识控制着奴隶,而奴隶又在对主人的恐惧中进行劳动从而发现了属于奴隶本身的自为存在。这样一来,通过否定之否定的三阶段使得主奴关系推演到了极致。主人和奴隶都在对方中实现了自己的本质,主人依靠奴隶实现自身的确定性,而奴隶又依靠主人实现自身的真实独立性。

主奴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主人和奴隶之间的生死斗争发展到两者之间不平等的承认,再通过奴隶对死亡的绝对恐惧发展到奴隶在劳动中获得自为意识。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以思辨方式所概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马克思才从主奴关系切入,从抽象思辨地主奴关系转向为现实具体的“主奴关系”。

二、从抽象走向具体的主奴关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退回到了《精神现象学》对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和全部哲学进行了清算,并在清算的过程中形成了属于马克思独有的劳动概念。由此产生了如下问题,第一,为什么马克思要绕过对劳动概念论述极为具体的《法哲学原理》而选择回到了《精神现象学》?第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为什么没有集中论述批判主奴关系?

(一)马克思批判主奴关系的起点

学界认为,1843年是马克思从社会退回到书斋进行理论研究的转折点,也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重要时期。《法哲学原理》一书中黑格尔以“需要”为起点对精神劳动进行了极为具体论述,所以研究对象回到《精神现象学》,对黑格尔此时的思想体系中的“主观精神”进行批判很难理解。笔者以为,马克思之所以放弃了《法哲学原理》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遇到了在国民经济学视阈下无法推进的难题,所以马克思要在本体论批判的角度建立起属于马克思本人的方法论。“黑格尔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2]201也就是说,这种对历史运动的描述仅仅是抽象的,并没有涉及到现实的人的历史。但是这也表明了马克思正是通过黑格尔对历史表达的方法论进行了继承。由此,马克思是站在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范围内进行超越的。黑格尔的整部《现象学》所阐述的主题即,作为主体的实体要外化自身,再从外在的自身中回到主体。精神的劳动并不仅仅局限在主奴关系中,而是在逻辑层次上由意识开始直到以绝对知识作为落脚点。由是如此,马克思正是在本体论的基础之上,由抽象的“自我意识”转向了“现实的人”。

(二)马克思对主奴关系的转向

通常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以“颠倒”作为切入点,但是,在马克思批判黑格尔主奴关系上,笔者以为应称之为“转向”。“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发生的历史。”[2]201黑格尔把历史的运动归纳为自我意识运动的历史,同时把人也归结为抽象的人。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根本性的转向在于马克思把抽象的人变成了人的现实生产活动,从而把自我意识运动的历史看作知识关于人附属的历史,思维的历史。“掌握了自己本质的人,仅仅是掌握了对象性本质的自我意识。”[2]207也就是说,黑格尔在国民经济学的理论背景中,认为主人和奴隶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个体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主人和奴隶的地位可以通过劳动转化,而在马克思看来,主奴关系应该是在社会中的两个阶级——资本家和工人进行理解,只有工人扬弃了异化劳动下才能实现。资本家和工人看起来是平等的互相承认关系,但是生产资料还在资本家手中牢牢地把握着。因此,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工人及产品以异化的方式被占有,只有在扬弃了异化劳动后才能发现自身的自为存在。因此,马克思对于黑格尔主奴关系的转向是从逻辑起点的自我意识—人的现实生产活动作为切入点,同时,马克思所分析的主奴关系由抽象的、显性的走向了具体的、社会的“主奴关系”。

(三)马克思对主奴关系的“消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并没有直接提到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而是针对异化劳动提出以劳动产品作为中心的“资本家—主人”的统治关系。也就是说,马克思对主奴关系转向后,站在了工人的角度上提出了主奴关系。“异化既表现为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占有物……则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2]233一方面,在时代背景下,工人阶级和资本阶级都被劳动产品统治,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一切精神方面都被忽视了,工人在资本家面前只变成了物的存在。另一方面,马克思站在了社会领域从而把抽象的主奴关系还原为了人的历史和人的生存的关系,即人的异化关系。质言之,马克思并未真正地抛开主奴关系,而是把主奴关系通过人的异化生存形态消融在了商品拜物教的社会形态中。工人作为“奴隶”与资本家长期处于对立中,工人无时无刻想要消灭此种对立,从而达到“对人的本质的重新占有。”

三、马克思对主奴关系的超越

(一)劳动概念的转向

虽然黑格尔在现实层面上指出奴隶服务主人的过程是现实性的劳动,但是这种服务仍然从意识出发。马克思把握住此种精神劳动的预设,即,作为精神的劳动还没有把自我意识当作人,从而马克思实现了劳动概念的转向,从绝对精神转向了具有社会关系的人。同时,马克思在延续否定性劳动原则上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黑格尔在论述精神劳动时,很明显是从主体意识出发,并没有考虑到奴隶。因此,劳动在此是积极主动地,并没有显露出消极一面。而马克思站在了弱势一方——从奴隶(工人阶级)角度论述劳动概念。所以劳动在抽象意义上是积极地,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转向成为了异化劳动,从而是消极地。由此看出,马克思虽然站在奴隶角度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但是却省略了自我意识返回到自身的恐惧环节。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似乎将恐惧的环节消融在异化劳动的理论中了。

(二)对恐惧环节的清算

马克思对主奴关系实现的超越,并不只是要批判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和全部哲学,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论述自己的劳动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最终目标从而对劳动和异化劳动进行分析。反观黑格尔针对于奴隶的恐惧意识,是从意识层次和现实层次两方面进行论述的:一方面,恐惧是奴隶独有的,但是这种恐惧不是因为主人的权威,而是奴隶怕失去生命;另一方面,恐惧是促使奴隶为主人服务的转折点,只有恐惧才能让奴隶将主人的自为存在让渡到自身。不难看出,黑格尔提出的恐惧并没有本质上的存在,仅仅是奴隶的意识。前文已经提到,马克思是要在本体论转向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劳动概念,所以针对于主奴关系中的恐惧环节,似乎是被“遗弃”了。马克思在构造新世界的过程中,对于缺失自在存在以及历史存在的恐惧环节的忽略是必然的。也就是说,马克思在分析批判异化劳动时,要比分析批判恐惧环节更有价值。

(三)劳动辩证法对人的反思

作为否定辩证法,在主奴关系中使得奴隶在恐惧意识下实行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马克思在充分继承否定原则后,对人进行了反思。一方面,异化劳动是对人的否定,正是这种否定性的发展逻辑才能使得历史发展;另一方面,扬弃异化劳动,使人变为现实的、真正的人作为肯定性的发展逻辑才能扬弃异化。由此,在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中才能对人做出最为本质的规定以达到对人本身的反思,最终才能达到马克思所论述的共产主义。由此可见,一方面,马克思对人的反思,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颠倒成为了现实的人,自我意识的经验过程变成了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另一方面,马克思把黑格尔的对象化过程颠倒为劳动的本质,从而对自己的劳动概念进行了构造。

概言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是从存在论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进行了转向,由具有抽象意义的自我意识转向了现实的人的活动,以对人的反思作为过程,最终才能通向共产主义的美好图景。在批判黑格尔的主奴关系思想上合理地实现方法论的变革,重新确认了劳动概念,赋予了劳动以及现实的人更加深刻的理论和内涵。从而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基础,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贡献了积极的指导理论。

猜你喜欢
黑格尔奴隶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从黑格尔的《怀疑论》文章看怀疑论与辩证法的关系
论黑格尔对辩证法理论规范的创立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蚂蚁奴隶的反抗
My First Sea Journey
手机奴隶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