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霞(江苏:丹阳市界牌中心幼儿园)
随着雨季的到来,一场场接连而来的雨水冲洗着地面,孩子们在来幼儿园的路上、幼儿园的场地上发现了很多蚯蚓,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随后在区域游戏中,好好小朋友在读写区找到了绘本《蚯蚓的日记》,进行翻阅,接着佑佑、佳佳、星星进入读写区和好好一起翻阅绘本并对蚯蚓展开讨论。游戏结束后,四名幼儿分享了自己在读写区阅读的《蚯蚓的日记》,并提出了许多疑问:蚯蚓都吃什么?是报纸吗?蚯蚓有什么本领?蚯蚓为什么没有手和脚?蚯蚓有眼睛吗?蚯蚓是怎么跳舞的?蚯蚓的脸为什么和屁股长得一样?
1.基于绘本
绘本《蚯蚓的日记》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图画书,它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讲述了小蚯蚓对自己、家庭、朋友、地球和对自己、未来的点点滴滴的观察和看法,特别能吸引幼儿的关注、得到幼儿的共鸣。《蚯蚓的日记》情节幽默、人物造型可爱滑稽,一些搞怪逗笑的细节令人拍案叫绝。不仅能帮助幼儿培养乐观向上的态度、多元思考的习惯,还传递了不同生物和地球的相关知识。通过绘本的阅读,幼儿被书中蚯蚓俏皮的形象、本真的个性、执着的勇气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绘本的价值点体现在很多方面,有学习、礼仪、健康、运动等,但这本绘本最珍贵的一点在于它的科普性,是对幼儿进行自然科学常识普及的很好材料。
2.基于科学经验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中班幼儿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幼儿在阅读绘本《蚯蚓的日记》的基础上,获得了一些关于蚯蚓的认识,同时也提出了很多与蚯蚓有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幼儿动手动脑主动进行探索。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的课程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3.基于生活教育
陶行知说过:“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生活化的课程有利于幼儿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我们应当善于发现幼儿在生活中的兴趣点,多与幼儿沟通交流,让他们在生活教育中成长。
蚯蚓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动物,雨季的来临让蚯蚓主动出现在幼儿眼前。教师以“生活教育”为指导,基于幼儿当下对蚯蚓的兴趣,从绘本《蚯蚓的日记》出发,结合“可发现的价值点”,预设思维导图,从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蚯蚓的作用和特殊本领四方面创设机会、提供材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开展科学探索的生成活动,在儿童发起的科学探索活动中,主动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科学做好幼小衔接。
地点:幼儿园小菜地
幼儿:星星、佳佳、好好、佑佑、康康
白描:从早上来园就一直下雨,当雨稍稍停住后,幼儿想着终于可以出去找寻蚯蚓了。星星从自然角找到了小铁锹等挖土工具,装在透明盒子里,他们一起来到小菜地。星星说:“我们分开找蚯蚓吧,我和康康在这块菜地。”佑佑说:“好的,那我去旁边那块,佳佳,你和我一起吧?”好好说:“我来拿筐,你们谁挖到了蚯蚓,就喊我。”没一会儿,佑佑高声喊起来:“快来看,我找到蚯蚓啦!”好好跑过去:“我来了,在哪里,挖上来,放在我这里。”佑佑:“看!在这里,卷起来了,在泥土里,看不太清楚。”于是,佑佑用小铲子把蚯蚓放到了筐里,紧接着星星激动地站起来:“快来,我也挖到了,快看,我挖了这么深的,蚯蚓都藏起来了吗?”康康凑过来:“哇,真的是蚯蚓,看,它在动。”佳佳:“我们要在不同的地方挖,才能挖到。”于是和康康两人重新找地方,他们挖到了很多蚯蚓,带回了教室。
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蕴含在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产生效果。《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让孩子们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幼儿来到小菜地实地寻找蚯蚓,在实践中观察蚯蚓的样子、蚯蚓生活的环境,体验如何寻找到蚯蚓。实践的教育是集生活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方式,遵从了幼儿的天性、年龄特点,体现了自由、自主、愉悦的游戏化精神,幼儿在最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新经验的主动建构。
1.基于环境材料
在雨停之后,幼儿终于可以外出寻找蚯蚓,并且主动从自然角寻找到挖蚯蚓的工具和方便观察的透明收纳盒。在追随幼儿兴趣后的活动,有助于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使用工具等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基于幼儿行为
幼儿从已有经验出发,知道下雨天是找寻蚯蚓的绝佳机会,趁雨停了去小菜地找寻蚯蚓,《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6 岁幼儿在与同伴相处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或者建议。”在来到小菜地开始找蚯蚓时,幼儿有了很好的分工,负责挖蚯蚓和拿盒子装蚯蚓的任务有条不紊、相互协调,遇到困难没有放弃,一起克服。
3.基于幼小衔接
入学准备贯穿于幼儿园的三年之中,只有真正落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切实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开展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多样化且有个性化的活动,才能落实好为入小学做准备的任务。因此,班本化蚯蚓探秘的活动与上述要求十分契合。本次以“蚯蚓”为主题的活动在儿童兴趣推动下,提供幼儿需要的环境和材料的支持,活动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探究品质,为进入小学奠定了学习品质和深度学习的基础。
幼儿顺利地将蚯蚓带回了教室,接下来对蚯蚓的探索活动需要教师给予环境、材料、师幼互动等方面的支持。提供可供蚯蚓爬行且方便观察的盒子,让幼儿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颜色、环、头尾、眼睛、纹路等),观察蚯蚓的爬行特征等,提供方便幼儿记录的纸、绘画的工具,幼儿获得新经验和新疑问的时候可以随时记录下来;提供蚯蚓的结构图、生活习性的图片,供幼儿翻阅,获得间接科学经验,助推幼儿接下来的探究活动。
地点:教室
幼儿:好好、佑佑、佳佳、星星
白描:四名幼儿从美工区的百宝箱里找出了喜糖盒子的盖子,把从菜地里挖来的蚯蚓用竹签子挑出来放在盖子上进行观察。佳佳:“看,我的蚯蚓一条大的,一条这么小,小的在跳舞。”好好:“我的蚯蚓都不动,太懒了。”于是用竹签拨一拨它,佑佑直接用两根竹签把蚯蚓挑出来,近距离观察:“这条小的蚯蚓是黑色的,但是这条长得有点透明。”星星:“我的是大的,很大,看,不是太黑。蚯蚓动了,我的蚯蚓留下了痕迹呢。”幼儿都围过来看,果然有一条湿漉漉的痕迹,星星:“蚯蚓身上黏黏的、湿湿的。”好好:“今天下雨了,泥土里也是湿的,蚯蚓也是湿的。”好好:“蚯蚓一头粗,一头细,哪个是头,哪个是尾巴?”星星笑着说:“书上说它的脸和屁股长得一样的,哈哈哈。”佑佑说:“蚯蚓没有脚,也没有眼睛呢。”佳佳:“书上说蚯蚓喜欢吃报纸呢,你们说它吃吗?”“不知道,我们找点吃的喂给它吧。”幼儿想用食物喂蚯蚓。
幼儿找来梨子、饼干、树叶、苹果、香蕉、面包,枣子,把蚯蚓放在透明的打包盒里,放上不同的食物,观察蚯蚓吃什么。幼儿一直探头盯着蚯蚓看,教师:“你们猜猜看,蚯蚓会吃哪些食物?可以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看看和你猜的一不一样?”幼儿进行猜测。
经过这几次的观察探索,幼儿还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通过观看蚯蚓的科普视频了解到:雨水填满了土壤的空隙,蚯蚓不能呼吸了,雨天才会钻出地面呼吸;蚯蚓的再生功能;蚯蚓的结构;蚯蚓用皮肤呼吸等。
1.基于幼小衔接
“教学做合一”,在探秘蚯蚓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特殊性时,幼儿在实际操作体验中主动建构对蚯蚓的新经验。幼儿园阶段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及上学意愿等方面的培养,坚持儿童本位的理念。幼儿在探秘蚯蚓的活动中进行了很多表征。通过分析,发现幼儿已经自我习得了很多蚯蚓的新秘密:蚯蚓有一个环;爬行时有黏液;蚯蚓没有脚,身体一节一节的;蚯蚓一头粗一头细;爬行时会变成不同的样子等。幼儿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探索学习方法,这些都是珍贵的学习品质,对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2.基于幼儿的行为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在探秘蚯蚓活动中,兴趣一直很高,观察蚯蚓也十分仔细,并且能提出疑问,能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大胆在小组内进行分享,他们的语言沟通和表征能力得到了发展。
3.基于教师支持
教师支持幼儿预测能力的发展,鼓励幼儿反思过往经验和当下经验的相似之处,鼓励幼儿说出他们认为将会发生什么并且验证猜测。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给予了适当的支持,支持幼儿探索蚯蚓喜欢吃什么、怎么观察等,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和记录。
教师要支持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提供使用多种感官的环境,为幼儿运用全部感官进行观察营造安全的氛围;班级科探区可以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同时教师要支持幼儿得出结论的能力,鼓励幼儿反思观察过程和结果,支持幼儿实验能力的发展,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回答“假如……将会怎样”“为什么”“怎么样”等。
幼小衔接工作不是知识的传输。在幼儿教育阶段,我们要坚持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学习兴趣,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因此,要实实在在地把科学的教育观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全过程和儿童的各类活动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课程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服务于幼儿的成长。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幼儿的身边,从幼儿提出的问题中生成,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教师要不断给予幼儿环境、材料等方面的支持,幼儿会在这样的课程中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终身受益。
正如本文所述的活动,幼儿由天气和绘本《蚯蚓的日记》引发对蚯蚓的探秘,在对蚯蚓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对蚯蚓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特殊本领和作用有了深刻的了解,对蚯蚓也有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在活动尾声,幼儿自发地制作了蚯蚓的宣传画:蚯蚓为菜地松土;蚯蚓排出的粪便滋养了植物;各种可爱的蚯蚓的生活故事。这正是活动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