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入幼小衔接探思

2022-11-24 09:51王丽群福建福州市台江实验幼儿园
小学科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幼小教学活动习惯

◇王丽群(福建:福州市台江实验幼儿园)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技迅猛发展之下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合理应用,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许多便利。幼儿园教师也应当基于对幼儿综合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结合信息技术丰富工作内容与形式,为幼儿的一日活动建构增添色彩,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促进幼小衔接工作高质量开展。

一、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原则

幼小衔接是连接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幼儿园幼儿来说,小学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与幼儿园有着明显差异,幼小衔接工作质量如果受到影响,会导致幼儿无法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对其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产生不利因素。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促进幼儿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养成。

首先,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大班幼儿当前阶段的实际情况与学习能力,让幼小衔接工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展开。相较于小班幼儿,大班幼儿在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养成方面都已有了较快成长,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创设也需在了解幼儿当前阶段身心发展状态和各项能力、习惯养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展开。比如,教师要想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其主动性,就可以首先从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方面入手,结合幼儿对不同事物的兴趣,吸引其逐渐养成主动观察与探究的意识。同时,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质疑和想法,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和原则,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

其次,要遵循鼓励性原则。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表扬,而激励性原则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心理需求。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与家长往往都会不自觉地采取打压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这会使他们出现自卑、叛逆的情况,还会养成讨好型人格,不利于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而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鼓励性原则,以激励为驱动力,可让幼儿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感受到喜悦和满足,增强自信心,为其接下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第三,实践性原则也是幼小衔接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对于幼儿来说,学习能力与各项习惯的养成是在成长和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产生的,无法一蹴而就。因此,大班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应当丰富幼儿实践与体验,让他们在真实的探索和感受中,促进学习能力提高与各项良好习惯的培养。

最后,家庭是幼儿生活与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与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教师也应当遵循同步性原则,使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能够实现家庭和园所双方同步配合,形成高质量的教育合力。让幼儿能够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辅助下,巩固习惯养成、发展良好品质,让幼儿今后可以积极且科学地融入小学学习和生活中。

二、信息技术融入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主流教学手段之一,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多帮助,增添了许多色彩。然而,这也导致许多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对网络资源与科技手段过分依赖,使自身的思维受到限制。幼小衔接工作是让幼儿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方式的关键环节,但部分幼儿教师在基于信息技术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为了节约精力和时间而肆意应用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源,却忽视将其与实际教学活动进行融合的问题,也没有考虑网络中的教学资源是否与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相贴合。

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的不良习惯,会导致幼小衔接工作经常无法贴合幼儿实际身心发展状态和情况。缺乏与幼儿成长相适应的活动,会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与习惯养成;教师的不思考、不选择也会让自己的思维受到禁锢,使高质量教学活动的建构受到阻碍。

(二)信息化活动缺乏科学性

在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融合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完全理解信息技术手段和幼儿园教育活动融合的重要意义与内涵。他们虽然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活动,却没有围绕教学内容与目标进行活动创设,使整个课堂看似氛围融洽活跃,却也只能实现这一效果,无法发挥教育价值,使一日活动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玩耍与游戏的确是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最喜欢也最能贴合其身心发展状态的知识传授方式,然而只有做到在玩中学,才能够使教学活动发挥其实际效果。在现阶段幼小衔接工作建构过程中,教师只是为幼儿播放视频和提供资源,而幼儿则单纯地进行观看或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会阻碍幼儿的发展与成长,对幼儿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意识的建构造成阻碍,使幼小衔接工作开展效果达不到预期。

(三)活动建构忽视幼儿本位

信息化的教学活动应当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创设、共同思考的过程。然而现阶段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幼小衔接工作时,却没有在课件和资源中体现出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也就是说,教师虽然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却没有为幼儿留下能够自主探索和发挥的空间,也没有为幼儿准备展现自我的平台,导致整个幼小衔接工作开展过程中,依旧以教师为主角,而幼儿则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在这样的活动开展模式下,忽视幼儿教学本位,使幼儿主体性无法得到体现,而幼儿则会失去实践和探索的机会,教学活动建构质量自然得不到提升。

三、信息技术融入幼小衔接工作的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家园共育工作

家庭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依靠,是幼儿园之外最能影响幼儿心理和习惯的场所与环境。在信息时代下,幼儿园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创新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社交软件与平台,增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及时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实际情况,传授给家长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方式,帮助家长知晓幼儿在园所中的成长情况。在家园共育的共同作用下,确保幼小衔接工作能够高质量地产生。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聊,为家长录制幼儿习惯或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视频,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所中的活动能力,并能够在家庭中加以配合。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以游戏的形式展开穿衣、穿鞋等显示自理能力的比赛,通过与家长配合,可以在微信等社交平台引导家长在家庭中也给予幼儿自主完成任务的机会。还可以结合小程序,将科学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以视频、文案的方式推送给家长,让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幼儿倾听能力

善于倾听是幼儿进入小学后必不可少的能力,是幼儿完整获取信息的关键素养。幼儿拥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则可以展开深度思考,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与体验,使其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更加高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幼儿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观看PPT、短视频等形式,吸引幼儿注意力,并引导幼儿仔细倾听,最后通过复述或简单总结,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的同步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一段简单的对话或故事情节,在播放之前激励幼儿并引导其细致地观看,在播放过后,让幼儿结合自己的思路和看法,讲述故事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视频和动画的播放可以有效贴合幼儿身心发展状态,而通过询问和引导让幼儿进行描述,也是对其倾听能力的培养过程。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思维是幼儿进行学习与技能掌握的核心能力,主动思考更是教师需帮助幼儿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在幼小衔接阶段为其创设激发思维和探究欲望的情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质量。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在情境的直观带动下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探索并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幼儿积极思考的习惯并增强其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展开科学活动时,可以结合问题让幼儿根据多媒体屏幕上的展示以及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而教师也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将幼儿实验过程进行录制,并通过慢放或回放,让幼儿直观感受到自然和科学的魅力以及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久而久之,帮助幼儿养成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幼儿习惯

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科学过渡不仅需要教师帮助幼儿增强综合能力,还需重视幼儿在习惯方面的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帮助幼儿在小学快速融入集体、提高学习质量。在信息技术的渗透下,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幼儿展开角色扮演活动等形式,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促进学习、生活、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并基于教师的鼓励,激发幼儿的内在驱动力,使其一系列自主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变成一种可持续性的内在。

例如:教师可通过为学生播放实事资料,以更加生活化且接近幼儿实际的案例促进幼儿情感共鸣。在这之后,通过引导幼儿进行判断、带领幼儿展开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幼儿在体验和玩耍中感受正确的习惯和观念。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作为大班幼儿步入小学的过渡阶段,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养成进行培养。结合信息技术手段,找准渗透途径,选取最优策略,为幼儿适应小学教学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幼小教学活动习惯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上课好习惯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好习惯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