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红 殷丽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幼儿园)
继《指导意见》和省《幼小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出台以来,广大幼儿园立足于儿童立场,全面提高保教质量,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理念,用行动重塑儿童立场,支持游戏成为幼儿园幼儿基本活动,创新举措推动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以及引导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落实,进而逐步实现幼儿园办园品质的提升。
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要在让幼儿体验探究活动乐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激发他们进行操作、探索的兴趣,从而体验探究过程,获取探究经验。科学核心素养的提高,主要是在区域活动的不断探索和操作中而非中规中矩的课堂中实现的,而小学科学课也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这种学习的方式和思考的状态与《指导意见》对幼小衔接课程开展设定的根本目标相一致。因此,我们把幼儿园阶段如何更好地创设科学区角环境,从而有效地为幼小衔接服务归结为以下几点。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进行科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型的活动。这就意味着,现在的科学活动要把以往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沉浸式、持续地进行操作体验,参与经验的获取、加工过程。而幼儿园里的科学教育就更应强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探索学习、在做中体验,让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所以,实现幼儿园科学活动与小学科学课的有效衔接,首先要创设好有效的环境。
1.自由与创新是科探区活动的前提
要让幼儿进行自主探索活动,首先就要给他们提供、创造宽松的氛围,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探究尝试的机会;其次要支持、鼓励他们能够大胆提出疑惑,然后进行论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自主、自由、宽松的氛围,能让幼儿在松弛的状态下,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探究、操作,自主学习,从而获得最真实、直接的经验。
2.支持与鼓励是科探区活动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要让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世界。所以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尽量多提供各种机会,让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独立的操作,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关注见到的一些科学现象,通过实践、探索从而获取知识。
3.平等与尊重是有效科探区活动的保证
幼儿在科探区进行探索游戏时,不可能每个人都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探索,有时可能会损坏游戏材料,甚至会出现操作失误。这时,教师的态度如何对幼儿会否继续进行游戏、探索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试着去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意图,包容幼儿的失误甚至错误,让幼儿不会因为可能的后果而缩手缩脚,他们就能更好地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既然操作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明确,与幼小衔接中科学目标的阐述又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科探区中,材料的选择就会直接影响到幼儿探索实践的过程乃至结果。所以,为幼儿提供一个聚多元通道、能多方参与的物质环境,是在科探区开展操作探索活动的有力基础和坚定保障。
1.丰富的物质环境
科探区的探索,高度依赖于物质环境——材料。首先,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材料去探索、去发现(这里的丰富不仅仅是种类,还有数量)。其次,材料的选择千万不能“整齐划一”“一刀切”,而应该考虑到不同幼儿能力层次的不同,让他们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不同难易程度的合适的材料及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从而促进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跳一跳,够得着”。如,在开展“有趣的陀螺”活动中,我们就投放了三种不同难易程度的材料。第一种材料有现买的陀螺、成品木质陀螺、油性笔等,幼儿可以学习如何让陀螺转起来,以及对陀螺进行简单装饰。第二层次的材料有各种半成品陀螺材料包、各种纸片、粗细长短质地不同的工具(吸管、牙签、油画棒、火柴棒等),可以让幼儿体验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尝试制作陀螺,以及了解材料选择的不同对陀螺能否转动的影响。而第三层次的材料只提供记录表,幼儿自己可以到资源库选择任何种类的材料,探究自制陀螺的方法,体验材料的选择和陀螺转速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记录,也为小学阶段的前书写奠定一定的基础。
2.有趣的物质环境
在幼儿园大多数的区域中,有趣的物质环境都依赖于丰富、多元材料的使用。多样、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还能促进幼儿观察力、记忆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为小班幼儿提供七巧板,幼儿在摆弄这些图形时,不仅能认识图形,还能了解到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图形拼搭,让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得到不同的提高。
3.多元的物质环境
多元的物质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收集。幼儿园的资源库中的很多东西都能派上用场,甚至日常最普通的瓶子都能成为幼儿们实验中的心头好。幼儿可以玩瓶盖配对的游戏,可以装上水探索水量和敲击瓶子发出的音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瓶子做各种游戏中的容器,可以将瓶子废物利用,制作成喷水壶、发射器、保龄球……
不同于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资源甚至虚拟现实技术获取科学教育资源,幼儿园幼儿主要还是通过摆弄、操作材料来感知和获取经验,通过与材料之间的互动,自主地操作、交往、发挥想象,发明创造,得到全面发展。而材料的投放和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区角活动中,前期思考很重要:创设这个区域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目标可以投放哪些材料?如何投放?这些材料符不符合幼儿当下的年龄特点?例如,中班幼儿在探索物体的沉浮时对沉浮现象非常感兴趣,教师也顺应其兴趣点,提供了各种操作材料,如回形针、木质积木、磁铁、泡沫、鸡蛋、食用油等等,并设计了相应的记录表,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围绕“沉,还是浮?”的探索目的操作,不仅使操作更具有针对性更聚焦,同时也让他们的操作更具有目标性、逻辑性,更具有科学思维含量,也为其今后顺利学习小学科学课打下基础。
材料的探究性能支撑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活动材料才能真正地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使活动对幼儿更具有吸引力,也才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所以,投放材料时应考虑到材料能否引发这种互动,能否支持幼儿的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能给幼儿更多操作机会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比“成品”更具有探究性,能够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探究机会,能够激发幼儿更大的探索欲望,同时又暗含着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增强其成就感。例如,大班“亿童游戏材料包”中有一套风车电路的材料,是让幼儿通过风车的转动让闭合电路中的小灯泡亮起来。之前幼儿已经有过串联电路的经验,所以电路部分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幼儿自由探索,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就不断进行了积极的探究,最后兴奋地体验到了小灯泡亮起来的“哇时刻”。
生活类的材料随处可见,最容易收集,我们身边随手一个物品,都有可能成为科探区中的材料。可以有让人眼前一亮变废为宝的作品,比如亲子共同制作的手工作品,有节后各种精美的包装礼盒、礼袋,还有大家一起搜罗的各种瓶瓶罐罐等等。总之,科探区的活动材料要发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打破成人的认知局限。这样不仅能使幼儿通过操作获得更具生活化的知识经验,还能让幼儿学会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更能让其学会创造,体验到“化腐朽为神奇”、使简单的材料发挥更大价值的乐趣。
科探区活动材料的投放应该是多元、多样的,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的,必须经过筛选,要蕴含一定的教育因素而不是“拿来主义”,材料投放的丰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如大班下学期的认识时钟活动,在时钟的选择上就要选择生活中的时钟,而非玩具时钟。而且,必须是钟面简洁、刻度清晰、易于操作(拨整点和半点)的数字时钟,以保证幼儿通过对时钟的充分探索,提高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当然,材料丰富并不等于越多越好,把所有能投放的材料全部投放进去,有时反而会让幼儿不知道选什么好,或者仅仅是摆弄材料而非真正进行探索。因此,在投放材料时,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与幼儿需求的关系等因素也都需考虑进去,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还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及时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不断丰富、随机调整材料,才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动态发展。
总之,不论是小学科学课还是幼儿的科学区域探究活动,归根到底,还是要在探究上下功夫。探究是科学活动的灵魂,活动材料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因此,注重科探区的有效创设和材料的有效投放,让幼儿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顺利实现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