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翔,侯 威,陈 洁
(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91)
知识服务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面向创新的知识服务,是以创新为目标、信息化为手段、数据资源为支撑的现代新型服务模式。科技部《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国科办基[2020]38号)指出,构建科技文献信息保障服务体系及开展知识服务已经成为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当前,正处于长三角融合快速发展期,安徽省区域特色产业在基础研究和创新活动中还存在缺少稳定的文献资源供给渠道、缺少有效的知识服务工具、缺少面向技术创新的知识服务平台等问题;区域内相关服务机构在服务产业中很难完全保障技术创新活动对知识服务的需求,同时,安徽省内协同服务的案例开展较少,难以有效、稳定地为地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际支撑。因此,建立面向特色产业创新的协同知识服务模式具有重要的创新支撑意义。
通过文献分析可知,当前知识服务研究存在3种主流观点。第1种观点将知识服务视为知识密集型服务,即通过专业领域的知识,向用户提供知识产品或工具。如Lorenzen[1]通过研究知识和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中的关系,提出了密集型知识服务模型。第2种观点从服务流程角度审视知识服务,对于用户问题提供知识内容。张晓林[2]从信息服务视角提出知识服务需要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第3种则是从知识服务的实践角度,开展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和相关技术的研究。肖琬蓉等[3]、王宗水等[4]、李晋等[5]分别从各省区域协同发展现状着手,研究产业知识服务平台提升区域协同发展。
将知识服务视为知识密集型服务的观点更强调信息的价值,注重知识内容的产生过程;知识服务全流程的观点更注重整体性,关注知识服务给产业带来的实践价值;从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为出发点的观点则更多从行业或产业的专业层面,去理解知识服务并落于实践。根据作者所从事科技情报服务实践出发,本文选择从区域产业创新层面去研究知识服务模式。
面向创新的知识服务模式已经成为科技服务业实践及相关学术研究的热点,通过文献分析,以创新为导向的知识服务相关研究和实践主要分布于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技情报服务机构等团体中。
图书馆是高校知识资源服务中心,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科研创新需求的爆炸式增长,知识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周娜[6]在《高校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一书中,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高校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和高校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情境等多个视角对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和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进行全面论述。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知识资源的采集、整合和传播职责,是智慧社会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图书馆以“政府信息服务、科技咨询服务和企业资讯服务”等方式,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化的监测技术、舆情分析与情报研究等咨询类知识服务,为用户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安徽省图书馆也于2021年启动了馆藏知识资源细颗粒度建设和标签标引建设工作,对省内部分市级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源和视频资源进行细颗粒度建设和标签标引服务。
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机构是我国特色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和智库建设的兴起,面向科技创新与战略决策的科技情报智库机构也纷纷把知识服务作为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曾建勋[7]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微服务、共享经济给知识服务带来了挑战,需要把科技信息保障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需要从资源建设、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科研能力等方面去做好相关任务。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是国内较早面向区域和产业开展知识服务的信息情报服务机构,特别是已开展多年的“院地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十四五”,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提出了建设一流国家科技知识服务中心的目标。刘细文[8]阐述了建设一流国家科技知识服务中心的具体任务分解,即建设科技文献与科技知识大数据中心,建设知识计算平台与工具体系,形成智能知识服务和智能情报研究架构。
上述4类机构在开展知识服务时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面对产业创新的具体实践中,各有所长,也都存在一定的短板。4类机构在知识服务中的优势与不足对比如表1所示。
面向产业的知识服务中,也有将上述几类优势结合在一起为企业提供知识服务的案例,如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由高校、公共图书馆、情报所等3类机构合并,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合理避免了不足,但考虑到该案例较为特殊,在安徽省很难实现同类可复制的知识服务模式,因此本文没有对其做特殊研究。
长三角是中国最具有创新力的区域,长三角内各级科技情报服务机构承担着各自区域内科技文献资源收集、整理、加工与对外公益服务的重要职责,其承担的省级科技文献平台是各省重点建设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是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面向产业创新知识服务的主体。本文选择江苏、浙江同类型科技情报服务机构为调研对象,开展长三角产业知识服务研究。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9](以下简称“浙江院”)承担着为浙江省科技创新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重任。在知识服务的对象方面,主要以政府决策和企业创新主体为主,为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活动服务;知识服务的内容涵盖信息资源的支撑(文献保障)、科技咨询与评估、战略研究与决策支持、竞争情报分析、定题情报跟踪服务(产业快报、技术热点追踪)、专题数据库建设、人才科研绩效评价等方面。总体来说,浙江院开展的面向产业创新的知识服务,在产业决策层面以舆情分析、政策比较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等为主,在企业创新层面以前沿领域发展态势跟踪、技术热点分析为主,在实操层面以构建个性化企业知识服务平台为主要手段。
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10](以下简称“江苏所”)是国内较早开展面向产业及企业创新知识服务的机构之一。江苏所根据省内中小企业激烈的创新市场环境、创新活动高风险的现状,着力打造江苏省企业知识服务平台,通过企业知识服务门户、产业知识服务门户和区域知识服务门户,提供面向科技创新的知识服务,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该平台在江苏省内各县市已建成了10余家服务窗口,培训人员近万人,累计搭建企业知识服务门户超过300家,获得了较好的省内品牌知识服务效果。
浙江省和江苏省同类机构面向产业创新提供的知识服务,其共性思路都在于:一是开展大数据的整合集成工作;二是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色,构建面向产业的知识服务平台;三是根据产业创新的需求,或提供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专利导航分析等深度知识服务。不同点在于,浙江省更注重产业创新的宏观服务,其知识服务内容以产业的报告为主,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微观服务为辅,更注意与高校、公共服务机构联合协作,将服务嵌入全省科技创新云平台中;江苏所更注意与地方市一级情报服务机构的协作,采用加盟等方式开展合作,共同为企业提供知识服务,更注意将知识服务与传统信息服务进行区分,单独建设“江苏省企业知识服务平台”,为企业微观技术创新提供知识服务,注重培训和服务,着力于开展“一企业一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应用。
长三角发达地区开展面向产业创新的知识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成效,获得了用户的肯定,为安徽省开展面向产业的创新知识服务模式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通过对已开展的面向产业知识服务共性分析可知,数据资源整合是基础,搭建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知识服务工具是主要渠道,同时开展基于平台的线上知识服务与线下的人工智力知识服务是服务落地并拓展的手段,最后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发展的规划和企业对技术创新知识服务的认知等不同,形成了各自区域内的知识服务个性化模式。
安徽省内开展知识服务的机构主要分布于高校、部分科研院所及一些商业服务机构,知识服务的内容以产业分析报告、知识产权报告、定题检索查新、技术标准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和政策服务等为主,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2.1.1 知识服务资源结构不合理
文献资源采购经费集中在高校,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存在(如多个高校重复购置外文SCI、EI以及中文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由于高校缺少直接面向基层和创新一线企业开展知识服务的窗口,导致大量资源无法供给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除此以外,高校的资源保障以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为主,而很少涉及商业数据库或产业发展咨询报告等事实性数据,对于产业创新的支撑度有限。
2.1.2 知识服务区域不平衡
知识服务的区域不平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级情报服务机构或信息服务机构可以直接面向企业,充分了解企业创新对知识服务的需求,但受制于经费、人员能力、领导支持力度等因素,缺少有效的知识服务工具、缺少面向技术创新的共性知识服务平台,而省级情报服务机构拥有大量的知识资源,也有很好的研究和服务团队支撑,但很难下沉去了解产业创新的实时需求。二是安徽省内各地市财政对知识服务基础资源的支持力度不尽相同,部分县市缺少稳定的文献资源供给渠道。据调研,安徽省内可以做到稳定财政供给科技文献资源的城市仅有马鞍山、铜陵、芜湖、淮南等,可以做到知识资源的全市开放,而皖北、皖南地区很难得到同等财力的支撑,区域的中小企业甚至是地方科研院所的知识服务获取渠道不畅通。
2.1.3 知识服务基础资源和平台受制于数据商
高校及部分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机构拥有广泛的知识服务基础资源,但都存在共性的问题,即缺少元数据支撑。无论是文献资源还是事实性数据均受制于商业数据商,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组织体系,很难实现知识资源的本地自主可控保障,这给大规模、持续性开展知识服务带来了较大隐患。
2.1.4 缺少公益性平台工具
科技文献资源的开放获取一直在推进中。目前,安徽省内开展知识服务的机构中,公益性、普惠的平台较少,且部分平台建成后,没有把资源和服务嵌入用户的业务流程,也没有把平台与地方机构的职责联系,缺少地市协同、缺少后续运维保障、缺乏宣传推广力度,从而导致利用率较低。
为了解决产业创新知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在参考江浙同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协同知识服务模式,即以文献资源和数据池建设为基础,协同市级服务机构搭建产业知识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建设“省层面规划指导-市层面协调共建-重点产业园区应用”的3层协同服务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数据整合方面。依托行业专家的指导,构建基于MESH词表原理建立中文主题词表,通过分词、命名实体发现、数据标引、聚类等技术,对近20年来国内产出中外文资源的95%整合原始知识库,累计整合中文文献资源近3 亿条,其中年均更新量1 000 万条,数据总量近20 TB。利用本单位累计的数据资源,根据知识模板对原始知识库进行加工整理形成新的产业知识库,为特色产业提供资源及知识服务保障,缓解企业创新中知识资源不足的矛盾,以及规避潜在的知识产权纠纷。
(2)在产业知识服务平台构建方面。提出了“一产业一平台”的方式:首先,在市级情报服务机构的配合下,按照“具备一定的科技基础条件、有较好的科技服务体系、企业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产业具有较好的区域特色、市级情报服务机构协作意愿”等5个原则,开展产业遴选工作。其次,对选定的产业在行业主管、区域企业等两个层面进行深度调研,了解决策管理及企业创新对文献资源、知识服务的需求,以此为基础设计产业平台基础架构、平台功能模块,确定主题词表范围等,采取迭代式开发模式,快速构建原型并交付用户使用反馈后不断修正完善。通过建成产业知识服务平台,解决产业内缺少公益性知识服务工具化平台的问题。
(3)在服务模式方面。设计了“省层面规划指导-市层面协调共建-重点产业园区应用”的3层服务模式。其中,省层面在市级情报服务机构的配合下,做好知识服务的顶层设计,包括资源的整合、平台的设计建设、服务模式的规划等。由市级情报服务机构做好基层面向产业的协调、共建工作,并将产业创新的实际需求实时反馈给省层面,做好知识服务平台迭代开发的衔接工作。产业层面既是知识服务的对象,也是知识服务的参与者,包括宏观产业决策层与企业等微观产业创新实操层,需要将面向产业创新的知识服务与宏观决策支撑与创新链条结合起来,由两个层面的代表作为专家参与平台的建设工作。通过这样的服务方式,解决了市级情报服务机构在开展知识服务时存在的资源不均衡问题。
(4)在服务内容方面。结合创新主体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实现线上线下培训、专利分析支持、创新资讯推送、文献资源保障、科技政策咨询、技术难题找专家或团队、竞争对手动态监控分析等基础知识服务功能,参与创新链各个环节的服务模式,实现了文献情报服务的链条化。同时,平台提供了省市情报服务机构对接的渠道,让企业对专业知识服务的需求可以及时反馈到市级情报服务机构,省市协同开展面向企业的竞争情报分析、知识产权评议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研究等定制化的知识服务。
公益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市级情报服务机构主管部门的支持、该机构自身的意愿,以及人员团队的稳定等因素息息相关。考虑到市级情报服务机构以公益类事业单位为主,制定平台运行维护的经济绩效考核很难落到实处,目前也缺乏一定政策支持,为了保障平台维持运行、有效提供服务,需要把平台的建设、服务与地方部门的工作相结合,把平台支持产业创新的作用变成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抓创新的抓手之一,变成提升市级情报服务机构知识服务能力的工具;同时,依托平台积极申报各类专项,保障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开支,使平台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面向产业创新的协同知识服务模式研究,在经过实证之后,总结有以下几点特色:一是内因促进。安徽省开年第一会聚焦改进工作作风,要求“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通过省市情报服务机构内在需求的碰撞,挖掘双方共同的需求及互补之处,以为企业创新优化环境为目标,凝练为产业创新提供知识服务的内在驱动力。二是外争资助。争取包括软科学项目在内的若干项财政资金支持,解决市级情报服务机构开展知识服务资金短缺的问题,提升协作开展涉企知识服务的能力。三是协同服务推进。产业内创新的需求需要市级情报服务机构深挖,省级情报服务机构在资源与平台及深化知识服务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协同的方式从需求的收集、产业决策的引导、平台的共建、培训式服务,到未来开展的面向产业创新链的知识服务实践,多种协同并举,实现省市的良性互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面向产业创新的知识服务,将已取得成果形成可复制的模式,继而在安徽省范围内推广应用,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做好相关工作。
首先,产业的创新需求需要市级情报服务机构在其日常开展的常规信息服务中注意收集、整理,便于分析、凝练出共性的需求。其次,产业的创新需求会随着产业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化,市级情报服务机构在开展知识服务过程中具有天然的感知能力,随时调整服务方式,为知识服务平台迭代式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
在“省层面规划指导-市层面协调共建-重点产业园区应用”的协同服务模式中,市层面的协调必须有相关科技主管单位的支持,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如在马鞍山的实践中,市科技局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市环境局作为决策层用户给予了专业层面的技术保障;同时,双方主管部门的有效合作,为科技部“百城百园”项目顺利落地马鞍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百城百园”项目的开展,为“马鞍山智慧环境产业知识服务平台”的顺利建成提供了经费保障。
省市机构之间的联动:一是体现在资源层面。省级科技文献资源可以无缝为市级产业园区提供创新支撑,同时也需要根据产业创新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资源结构,注意采购、收集、加工产业所需的行业报告、行业生产数据、商用数据库等资源,通过二次文献加工等方式,向产业创新提供知识服务,避免知识产权纠纷。二是体现在市级情报服务机构与省级的良性互动,及时反馈产业创新的真实需求,省级指导市级如何开展线下的智力服务,如产业报告、查新报告、竞争情报分析、产业前沿跟踪等。
遴选产业的行业主管部门需要全程参与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确认平台可以为产业决策提供知识助力;同时,邀请用户专家对知识服务的知识目录进行认真分析,经过德尔菲反复过程,最终确定知识目录的内容,确保知识服务能覆盖产业内的主要发展方向。此外,还需要对知识服务的功能进行实证,选取行业内主流企业的研发团队对平台进行试用,反馈意见并及时修改完善。
考虑到开展知识服务的主体多为公益类机构,在构建知识服务平台的时候,必须紧抓公益定位,普惠产业内各用户;同时,需要借助行业主管单位和平台服务机构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为平台申请财政经费,为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持久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