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路径探析

2022-11-24 09:05张丽芳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三全育人语文课程

张丽芳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高校是我国的重要育人阵地,然而,以往高校中的思政教育单纯地由思政课程承担,这就导致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三观引领,出现了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相分离的情况。针对这一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课程应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要挖掘其他课程对学生政治思想的教育功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是指将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方式。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通识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政上具有独特的优势。[2]探索如何促进大学语文课程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3],是思政教育的根基,缺乏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是难以被人理解的。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其中的阅读分析能力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教材用词是及其严谨和严肃的,缺乏语言储备和理解能力的人很难理解其表达的真正内涵。而思政教育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部分内容。大学语文具有人文性,是传递政治思想的载体。思政素养包含人对修身、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意识和态度。大学语文具有综合性,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养。以往的关注点为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特征,而忽略了其隐性价值。总之,大学语文中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这为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相结合提供了可能性。大学生可以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和精神高度,这是单纯依靠传统的思政教育无法达到的。但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以文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为目标,期末考核也较少涉及对学生的思想评估,束缚了教师的教学,使得大学语文课程不能充分地发挥其育人作用。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当承担更多的思政教育责任,融入思政教育。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全员育人”实施得不到位

“三全育人”的第一要素是“全”,即“全员”。对于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全员育人”指所有大学语文育人主体,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个人。目前,尚未实现全员将思政教育因素融合到大学语文教学中。

1. 教管人员未能将思政教育因素融入教师考核中。教管人员对大学语文的思政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够,缺乏考核学生的思政素养的意识。

2. 大学语文教师没有充分地参与到“全员育人”中。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对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意识不足,即使大部分教师认为语文教学有必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他们很少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4]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受评价体系引导,将教学目标的重心偏向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完成教学目标,很少将精力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上。

3. 学生受学校和教师引导,更加看重课程的分数,忽视自身的思政素养。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相关人员整体上思政教育意识不足,只有小部分人员切实地参与到“全员育人”中,课程思政的效果不显著。

(二)“全程育人”实施得无力度

“三全育人”的要求之一是“全程”。对于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全程育人”就是在大学生在校期间,语文学科应该不断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然而,现实中“全程育人”的实施力度并不足。

1.“全程育人”力度不足体现在教材编制上。高校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但内容大致以中国古代文学(如诗词)、中国现代文学(如散文)和外国文学(如小说)中的经典名篇佳作为主。虽然这些名篇佳作能够体现高尚的思想品德,但是其内容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大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感受不深,这就无法培养出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格和品质的大学生。

2.“全程育人”力度不足体现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在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只有保证师德,才能使学生受到正确引导。然而,高校更关注教师是否违纪,忽视对有崇高理想的教师的表扬。关注教师是否违纪只能保证教师不犯错误,忽视对有崇高理想的教师的表扬鼓励教师有更高的道德追求。

3.“全程育人”力度不足体现在大学语文教师并未全程参与上。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不足导致大学语文教师的思想觉悟不高。他们认为课上有责,课下无责,开课有责,结课无责,自己上完课即完成了义务,学生的课后状态自己无需过问,课程结束后做“甩手掌柜”,育人的责任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承担。这导致大学语文课程“全程育人”的使命难以实现。

(三)“全方位育人”实施得不全面

“三全育人”的核心内涵是“全方位”,意指育人的责任不只是由课程教学承担,其他教育载体也应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对于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全方位”指不能仅依靠课程教学来确保大学语文课程的育人成果,其他教育载体应发挥协同作用。这些载体包括奖助制度、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社会实践等。然而,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全方位育人”实施得不够全面,一些载体虽然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但未得到充分体现。

1.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面。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面,表现为教学平台和途径单一。教师的主要授课方式是课堂讲解,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将理论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已是不易,更不要说关注学生的思想、精神和心灵。

2.奖助制度方面。在奖助制度方面,表现为“奖”的主要评价依据是成绩。这意味着奖助制度只是要求学生不违反校规和校纪,对思想政治的要求较低。

3.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方面。在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方面,较容易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然而遗憾的是,文化和学风建设留给思政教育的空间较小,思政教育的作用体现不足。

综上所述,除了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外,其他教育载体也应发挥协同作用,但是思政教育并未全面体现在各个载体中。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路径

(一)以“全员育人”理念为基础建设师资队伍

这里的师资队伍建设针对的对象不是狭义上的大学语文教师,而是高校中全体教职工。教管人员的评价方式引导教师的教育意识和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重点。

1.培养“全员”的课程思政意识。建设师资队伍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全员”的课程思政意识,增强“全员”立德树人的意识和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责任感,主要培养对象包括高校的领导、辅导员、大学语文教师。领导引领方向,辅导员贴近学生,大学语文教师是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主要执行者。

2.培养大学语文教师。高校将育人理念切实落实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有效实现从语文知识到思政素养的升华。要培养大学语文教师深度挖掘和把握大学语文课程丰富内涵的能力;要培养大学语文教师用优美、精准、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大学语文中的思想内容传达给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大学语文蕴含的精神价值;要培养大学语文教师将大学语文与思政课程有效融合的能力;要培养大学语文教师革新教学方法的能力,提高育人的成效。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摒弃单方面输出的教学方法,挖掘符合学生个性、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身教胜于言传,高校还要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思想与道德素养。育人者是学生的领路人,其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之后才能做到言传身教,身正为范。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语文教师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使其具有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高校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精神得到升华,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全程育人”为依据构建大学语文课程育人体系

“全程育人”是指在学生从入校开始到毕业时不间断地接受思政教育。对于大学语文课程育人,高校应具有“双全程”的教学理念,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将大学语文课程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

1.要实现第一个“全程”。高校应做好大学语文教材编制工作。教材内容要兼顾文学素养和思想品德素养。教材编制团队应包括大学语文教师、思政课程教师、教育学家和辅导员。大学语文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要保证教材具有协调性和时代性,辅导员配合教育学家分析学生的特征,并向大学语文教师、思政课程教师提出教材编写建议,如此才能编制出具有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功能、符合时代的特征、易被学生接受的大学语文教材,真正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2.要实现第二个“全程”。高校应探索创新性的育人机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长久之计,是潜移默化的缓慢过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要做到课上与课后教育相结合。此外,育人是有规划的,为了使大学语文课程育人更具科学性,大学语文课程要符合大学生的成长需要。高校应把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根据教学目标采取适当的育人方式。大一阶段是奠定学生未来思想基础的阶段,高校应在这一阶段积极开展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道德素养和文化自信等,为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大二阶段和大三阶段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阶段。在此阶段,高校应将课程重心放在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上,大学语文课程应结合课后教育,比如开展读书分享会,分享以职业道德等素养为核心内涵的文学作品。在大四阶段,学生面临择业问题,会经历迷茫期和自我否定期。在这一阶段,高校应开展专项讲座,比如诗词讲座或人物志专项讲座,让学生学习名人、志士等对待人生的态度,增强面对未来的信心。

综上所述,实现两个“全程”,可以实现以大学语文课程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目标。

(三)以“全方位育人”为指导促进其他教育载体发挥协助作用

1.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教师考核涉及多阶段、多主体和多方式。成立监督小组,通过听课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教师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等方面。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时,教管人员和监督小组不应只以班级学生成绩的好坏“论英雄”,应合理地设计同事互评表、学生评价表和自我评价表,将思政元素融入评价表中。考核结果应及时向学院反馈,并根据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足组织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育人能力。

2.健全学生考核评价机制。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突出考核学生的思政素养,比如通过观察、交流沟通或提交报告等形式考查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过程性考核可以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给予学生以引导和激励,提升大学语文育人的效率。

3.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高校应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校园文化中。例如:在学校公共区域张贴标语;成立文化宣传部门,举办展览或文艺演出,反映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鼓励学生创作属于自己学校的文学,如办杂志,并借助微博、校园广播等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以上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建设更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四、 结语

大学是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关键阶段。学校不仅要做好对学生的专才教育,还要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让学生成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文化自信,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三全育人”的提出指示高校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依靠思政课程,还要大力推行课程思政。大学语文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优势,学校应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挖掘大学语文思政教育元素。而目前“三全育人”下大学语文育人存在全员育人落实不到位,全程育人落实无力度,全方位育人落实不全面的问题。学校应全面建设师资队伍,建立科学的大学语文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其他教育载体与大学语文的协同作用,促进大学语文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三全育人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