脞议明伦校区近现代建筑群与河大精神的积淀传承

2022-11-24 06:31田冰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河南大学大礼堂建筑群

田冰峰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02)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校园里的历史建筑理解为大学的记忆和底蕴。大学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内由“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河南大学建国初期建筑群(1949—1959年)”及小礼堂等文物建筑组成的近现代建筑群,以中西合璧的形制与风格达成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见证者,是中国最美校园之一,是中南地区多家学府的学术滥觞, 是海内外几十万河大学子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更是河大精神的重要象征和承载。

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又影响了人。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等抽象元素,通常必须附丽于大学校园等有形物质基础,才能得到落地、传播、发扬、光大,才便于入眼、入耳、入脑、入行,才能达到润物无声、风化于成、教育人才等崇高目标。这组优秀的近现代建筑群, 是现代大学制度在河南发生、 发展的见证者,见证百年河大的萌生、成长、沉寂和崛起,南大门、 大礼堂等建筑已成为河大形象、 河大精神的象征。 河南大学作为河南现代化的参与者、推进者,这组建筑群中发生了诸多影响河南大学乃至影响河南、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性时刻,是河南大学校园文化、大学基因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也是开展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悠久而特殊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河南大学以“前瞻开放, 面向世界”“坚持真理, 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为核心的大学精神。 这些核心文化,来自河大人长期的奋斗、求索、积淀、坚守,均能从明伦校区近现代建筑群及其间曾经发生的活动中找到例证和支撑。

1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近现代建筑群特色

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本身就是“前瞻开放,面向世界”的举措,建校之初就重视延请海外学人、 有海归背景的才俊搭建高素质师资队伍,早期的六号楼、七号楼等教学中心,其建筑样式是中西合璧,其功能则服务于东西观念碰撞交流,学习、验证主要由海外输入的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理论。20 世纪初期,现代建筑理念、技术在中国尚属舶来的新生事物,中国在清末民国时期兴建了多所大学,留下了一批高水平的文教建筑, 但是其规划与设计多由外国建筑师完成,或者中外建筑师合作完成。例如,清华大学的校园规划及部分建筑,燕京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沪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长沙湘雅医学院、岭南大学等的校园规划及主要建筑,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主持完成;国立东南大学校园规划由美国建筑师威尔逊主持完成; 国立武汉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由李四光、叶雅各等主持,美国建筑师开尔斯为总设计师;华西协和大学校园规划及主要建筑,由英国建筑师荣杜易主持完成; 辅仁大学早期建筑由德国建筑师爱德伯格·格瑞斯耐主持设计,新教学楼由比利时建筑师格里森设计;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园规划及主要建筑,由美国建筑师何士主持完成;南洋公学早期建筑,由美国传教士福开森规划、设计、监造……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 一是, 因为现代规划、现代建筑理念与技术属于舶来品,中国在该领域缺乏人才和经验;二是,因为教会大学主要由外国教会出资兴建,其话事人会优先选择本国人士主其事。而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始, 几十年间其校园选址、规划,建筑设计、监造,则全由中国技术专家,或者说河大教师担纲。明伦校区早期规划,由当时的学校领导、建筑专家许心武、李敬斋主持完成。 这张蓝图虽未能完全实施, 但奠定了明伦校区的空间格局、建筑风貌。 第一座新式建筑六号楼的设计方案,是施工负责人武长发在李敬斋指导下完成的, 此后他又参与了七号楼、东西斋房等工程的设计。大礼堂的设计人暂不可考, 但相关历史信息则全部指向由河南大学教师设计。 这些建筑,形式上中西合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堪称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经典之作,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现代建筑规划、设计理念,形式上更重视民族性、传统性,功能方面则较多吸收了西方现代建筑理念,其建筑技术、工艺、材料方面,广泛使用钢筋混凝土梁柱、钢结构屋架、水泥粉刷、玻璃门窗、水磨石地坪、铁架座位、无反射吸音等。例如,大礼堂局部上下两层,设六座楼梯,使用钢筋混凝土承重柱, 观众厅为中国宫殿式大屋顶[1]。为适应建筑造型的要求, 使用27 米豪式进口钢屋架。舞台两侧台口各设一处通风口,内置机械抽风设备,直通屋顶。 其他建筑使用钢筋混凝土梁板、木桁架等材料和技术, 突破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相对集中且空间较大的房间,可较好地满足现代教育对空间功能的要求。 墙体线角、构造柱、屋顶组合、错层设计等手法,降低了大体量建筑带来的压迫感。 这些在当时均属于新材料、新工艺,反映了当时建筑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

这组建筑群,不仅是研究20 世纪早期、中期河南本土建筑师设计理念、工程实践的珍贵实物,积淀着丰富的近现代建筑史信息, 同时也是河大人敢为天下先、善于创新,以前瞻开放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以面向世界胸襟重塑民族文化遗产的例证。

2 明伦校区近现代建筑群精神象征

2.1 坚持真理,追求进步

从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到南下开辟解放区、迎接新中国建立、抗美援朝、参加土地改革,再到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河大人始终“坚持真理,追求进步”, 明伦校区多座建筑都留有河大人探索真理、发愤图强的印迹。

五四运动以来, 河大师生与时代同行, 高扬科学、民主旗帜,是民主革命时期历次爱国运动的先锋队、生力军,这片校园始终激荡着新文化、新思想:中州大学学生张海峰联合吴芝圃等热血青年成立“社会主义科学研究会”,探索革命道路;李大钊在六号楼演说《大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史》,播撒革命火种;中州大学学生于秀民,领导成立学校历史上第一个中共支部,建立革命组织……学校的爱国运动、进步青年多次遭到反动当局镇压,1927年12月底,共产党员李杰民、周世昌等11 名爱国青年在六号楼被反动当局逮捕,邓拓、姚雪垠在此求学时均因参加进步活动而被反动当局关押。 全面抗战爆发,洪琛、冼星海率领的上海救亡演剧二队, 与以河大化学系学生马可为骨干的河南大学怒吼歌咏队, 联袂在大礼堂发出抗日救亡最强音。开封沦陷时期,侵华日军占领河大校园,大肆破坏校舍及附属设施,并建造俱乐部(一说慰安所),这片校园亲历了民族屈辱,留下了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奴役中华民族的血泪证据。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组近现代建筑群见证了河大人的与时俱进, 见证了河大人的学习与实践。这组文物建筑,是开展中国近代史教育、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是研究河南近现代革命史的独特资源。

2.2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河南大学肇始于战乱频仍、 国是日非的民国时代,时局动荡、经费困顿长期困扰学校的发展,气势恢宏、 美轮美奂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建筑群,是多任学校主事者拔丁抽楔、广大师生和衷共济的结果[2]。

大礼堂是河南大学在民国时期完成的最大的单体工程,是全校上下努力的结果,也得到了当时河南省话事人刘峙等的支持。 1934年12月28日,河南大学举行大礼堂落成典礼,刘峙与会并发表讲话,指出:“今天为河南大学七周年纪念, 适值大礼堂建筑落成,举行典礼,兄弟参加盛会,无任快慰……”慰勉、激励之后,回顾了大礼堂的奠基、建设等经过:“至于本校大礼堂费了20 余万巨款,始庆落成,在财政穷困的河南省,总算是一笔巨大开支,在富裕的他省,或许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曾记大礼堂行奠基典礼时,李敬斋先生说过,造这一个大礼堂,算不得一件稀奇的事,在美国建筑几十层的洋楼,视为常事,固然在财力充实的国家, 费几百万几千万金建筑高大房屋,是平常的事,在我们这样穷的河南,那就算为稀有了。此堂建筑,计历3年之久,时间未免过长,其实都因经费支绌,以致工作稽延,现在用了21 万余元,工程及简单设备虽告完成,然实际,前后只领到18 万5 千余元,尚不敷2 万4 千余元,可见河南财政之困难,但是我们在这左支右绌的困难环境当中,以人家半年可成之工程,我们延至3年之久,中间经过几任校长,卒底于成,此种持久不懈的坚毅精神,就是孔子所说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其成功一也。 ”并告诫在座学子:“在求学方面,正可效法此种精神”“要以精神的力量, 去战胜物质”“我们大学经费不裕,设备不周,固无容讳言,但是我们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则堪自豪;希望各位同学,毋忘在大礼堂落成典礼, 所得到的教训, 就是物质虽差,苟有坚毅强固的精神以赴之,终能达到成功;各位同学若能以此种精神治学, 则所造就当不在各国立大学或外国大学之下,发扬光大,甚或过之”[3]。 几十年后重读这篇“训词”,回望河南大学自强不息、坚毅奋斗的历程,让人百感交集,亦领会了海内外几十万河大人为什么将大礼堂视为母校最神圣最庄严的地标建筑,奉为河大精神的象征。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建设, 一张规划蓝图分步实施,大礼堂因经费、材料问题几停几建、最终巍然屹立,多座楼宇克服困难终于建成的建设过程,无不生动例证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河大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虽然重视教育事业,但当时经济落后、百废待兴,河大人不等不靠,采用科学管理、厉行节约和“土办法”,用有限的拨款完成了六号楼、七号楼、大礼堂等建筑的大修工程,完成了东七斋至东十斋、东工字楼、 西工字楼、 一号楼、五号楼、八号楼、九号楼、十号楼、学五公寓、风雨操场房等建筑。东七斋至东十斋仿旧制,其余为新式样建筑,这些作品造价合理、功能科学、外观质朴、质量上乘,至今仍在服务河南大学的事业发展,亦丰富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河大精神的内涵。

3 明伦校区近现代建筑群的文化象征

“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最能从明伦校区近现代建筑群中找到文化象征。六号楼、七号楼、大礼堂、东西斋房皆中西合璧风格,博采众长,洋为中用。 六号楼的设计方案是施工负责人武长发在海归校长李敬斋指导下完成的。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师生辗转流亡开封, 河南大学腾出大礼堂供东北大学设办事处,收容来汴学生及教职员,这部分师生借河南大学校舍继续学业,并举行两校联合运动会。 其间,张学良曾来河大斋房看望两校学生。

百余年来,河南大学不拘一格广纳天下英才,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冯景兰、罗章龙、郭绍虞、罗廷光、萧一山、樊映川、毛礼锐、姜亮夫、嵇文甫、任访秋、 党鸿辛专家名师在明伦校区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赵毅敏、尹达、邓拓、白寿彝、杨廷宝、高济宇、姚雪垠、周而复、吴强、马可、赵九章等校友在此或探索救国真理、 或窥究科学堂奥、或搜求文艺真谛,河大校友在国计民生多个领域出类拔萃的表现,支撑起“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河大精神,也例证了“环境育人”“空间育人”的价值。

4 明伦校区近现代建筑群的美学意境

明伦校区诸多建筑兼顾实用与审美, 将满足功能要求放在第一位, 不追求过度浮华的装饰, 大礼堂、七号楼、东西斋房的许多构件是在满足实用功能基础上装饰, 是实用与审美的融合统一。 建设过程中,河大人“不事浮华,严谨朴实”,因地制宜、科学筹划、厉行节约。中州大学时期,“敬斋先生本人是学房屋建筑的,是内行,教学楼和宿舍楼多出于先生臂划经营,鸠工购料,一切由校自办”[4],其间精心筹划,考古学家、河大校友石璋如回忆说,李敬斋曾骄傲地说“河大宿舍的兴筑,所有物料都经过计划,完工时只剩下一块砖头”。建设九号楼时,原先估算的“每平方米的混合结构土建造价为90 多万元,使原投资金额超支”, 省基建局拟采用压缩建筑面积的办法解决,学校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按自建标准, 精打细算”,“重新修改了图纸,更正了任务计划书,并报请省基建局批准技术设计”,“最后估价每平方米土建70 万元”[5],最终建成的九号楼能较好地满足化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建筑十号楼时,为节约国家投资,取消了设计方案中的天棚、花池等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强调保护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 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其实除了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类似河南大学近现代建筑群这样的文化遗产还有丰富的社会价值。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将社会价值定义为“记忆、情感、教育”等内容, 这些在河南大学这组建筑群上表现得丰富、多样、突出。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等历史过程中积淀的核心价值观、 个性化的质地和气质,形成、深化过程受学校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影响着学校的方方面面。

“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 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6]校园代表性建筑、景观经时光催化、经校友推进,必将与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发生化合反应,拭岁月烟尘而历久弥新,借时光痕迹而微言大义。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及河南大学,应重视对其社会价值的保护利用, 通过深化对明伦校区近现代建筑群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创新保护利用理念、模式,让这组珍贵的建筑群“活”起来,充分挖掘、 整合、 展现其“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将河大精神化抽象为具象,集碎片为整体,更立体、更生动地塑造河大品牌、传播河大精神。

猜你喜欢
河南大学大礼堂建筑群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重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1月11日至15日召开
重庆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1月10日至14日召开
王爽作品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新堡庙古建筑群考察记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the core of English literacy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音频系统的改造
浅谈阿尔寨石窟壁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