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菁菁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0)
煌煌中华,积累下了浩如烟海、绚丽多姿的文化典籍。这些典籍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凝结着华夏民族的智慧,是人文教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根”和“魂”,《楚辞》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回味品鉴,传承弘扬。因此,传承与发扬中华典籍文化,势在必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光辉也必将照耀全球[1]。无论是译者,还是英语教师,在语言和文化翻译的教学和研究过程当中,应以思政与德育为挖掘点,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从典籍中汲取自信和力量,坚守文化本根,发扬民族文化,激发学生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楚辞》典雅优美,措辞华丽精美,作为悠久深邃的中华古代文明典籍,既有神秘华丽的远古文化,也有传递古今千年的浪漫情怀,是中华民族之骄傲。《楚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独创的诗文,有着浓厚的楚地特色。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群雄割据,国邦林立,各诸侯大兴土木,精造宫殿,营造城郭,在自己的国土上竞相建立豪华甚至奢侈的城池[2-3]。在此背景下,《楚辞》虽说是一篇文学作品,而有关宫廷建筑、民间营构的诗词也常可见,楚辞中有关反映建筑文化的灿烂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招魂》中的“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网户朱缀,刻方连些。冬有厦,夏室寒些。”等诗句,生动描绘了当时楚国宫室建筑物的华丽辉煌以及这些建筑物附带的精美装饰。而这些诗句表现出的楚国建筑文化是源于现实生活的。如果要了解我国古代的建筑文化,这些语言文字不容忽视。
《招魂》辞藻华丽,语言优美,既有故事情节,又有内涵深度。楚国文化中的巫术文化在楚国历史上有着鲜明的特点,是楚地的一种原始信仰和习俗,其中的敬鬼神和招魂仪式,在楚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招魂》为屈原模仿民间的创作,作于公元前296年,即顷襄王三年。招魂辞中主要分为“外陈四方之恶”与“内崇楚国之美”两大部分,以呼唤楚王的灵魂回到楚国来。尤其是作者用天地间瑰玮的文字刻画了“内崇楚国之美”,诗词描写了宫室园圃,建筑的外观、布局,池苑风物,室内的装饰、布置等等,体现了当时楚国人民的建筑审美理念,流露了楚国“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内涵,引领了当时古代中国的建筑风尚。词句凄婉,“如悲亲戚”,情景交融,耀艳深华,包含了对秦的敌忾之心。古有杨慎在《丹铅杂录》中赞誉“楚辞《招魂》一篇,其辞丰蔚秀,先驱枚马,而后缰班扬,千古之希声”;今有梁启超评价《招魂》“实全部《楚辞》中最酣肆、最深刻之作”[4-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翻译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将饱含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典籍翻译和传播出去,能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诗歌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诗歌和诗歌翻译在推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对话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弘扬,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得到了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也大幅度提升。中国典籍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语言营养,这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把《楚辞》翻译成外文介绍给西方读者,使中国传统文化之光照耀全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功能翻译学派兴起,德国学者卡特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首先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后经其学生弗米尔(Hans Vermeer)发展完善,后者影响也更加深远。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和翻译研究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弗米尔主张“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译文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6]。换言之,不同的翻译目的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根据目的论,目的原则(Skopos rule)是翻译的最高原则,翻译过程必须遵循文本的目的性,译者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这一主张摆脱了以往以对等论为基础的语言学派的束缚,把翻译放在跨文化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框架之中。
三十多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上的极大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也在不断“走出去”,使得欧美以及其他国家都越来越关注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我国的典籍翻译事业也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7]。因此,本文认为,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应该在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指导下,注重对中国文化原汁原味地保留和坚持,尽可能地保持中国文化的典型文化特征,避免造成中国本土文化意象和文化内涵的脱落。而古诗词翻译所能达到的理想状态应该既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又能与西方文明沟通,能做到如此,实非易事。
在《楚辞》的众多英文译本中,许渊冲和卓振英两位先生的译本皆为上乘之作。两位译者都注重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阐释,在反映《楚辞》的价值观念、哲理内涵和文化特色等方面都可圈可点。同时,他们在处理一些建筑类词汇时有诸多不同。本文以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坚守文化本根为翻译的第一出发点,摘取了建筑词汇密集的一个片段进行英译对比分析和研究。
经堂入奥,朱尘筵些。砥室翠翘,挂曲琼些。
——节选自《招魂》屈原
许渊冲译本:
Streams murmur in and out
Of the gully and thereabout,eh!
The mililotus sway at ease
With lofty orchids steeped in breeze,eh!
The inner hall and rooms overspread
With floors and ceilings red,eh!
How bright the wall of polished stone looks
With hangings green on jasper hooks,eh!
卓振英译本:
The paths are winding astride the valleys,
And the streams are flowing gently by.
Caressed by the sun and the breeze,
The orchids scent sweet far and high.
In the inner room the red ceilings
Shine and pretty the carpet looks.
Marble walls dotted with plumes green,
The mosquito net hangs with jade hooks.
许渊冲先生对“gully”的增译,也让西方读者了解到楚国乡土建筑的实际状况,加深理解聪慧而高雅的中国古人的生活理念,通过译文告诉西方读者《楚辞》渗透着中国文化中“美”和“净”的力量,十分有效地传达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对于中西方发展现代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砥室翠翘,挂曲琼些”这个词句的英译中,许先生将其译为“How bright the wall of polished stone looks,With hangings green on jasper hooks,eh!”卓先生则为“Marble walls dotted with plumes green,The mosquito net hangs with jade hooks.”精为“砥”,粗为“砺”。“砥室”意为用磨平的文石铺砌的房屋,由此可见,楚国人对砥室的建造是极其精心设计的,他们把用心打磨的石头用来装饰室内的墙壁,铺设精致考究,可见“无石不贵”的建筑观念自中国古代就早已深入人心,也体现了楚人对待建筑物的工匠精神,因此可以说“the wall of polished stone”有效地传达了原文中这一建筑文化内涵。“polished”的意思为“精心打磨的”,点明了原文中的“工匠精神”,翻译尽可能地保留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采用了偏重充分性的翻译方法,表现出很强的“异化”倾向,更加清晰地传递了古代中国的建筑文化观和价值观。再来看看“marblewalls”这个版本,“marble”是大理石的意思,而根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大理石开采赏玩始于唐代,明清时成为进入皇宫的贡品,明清时期是大理石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建筑材料上,楚人喜欢使用木材,这与楚人的性格和文化契合[11-12]。因此可以推断出在古代楚国,不太可能大规模地用大理石作为室内装饰。
典籍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活动,译者不是简单地处理个别词汇的翻译,而是面对两大片不同的文化,也就是说,在翻译中要逐渐凸显文化转向,翻译不能被简单看作语言转换间的孤立片段,而是被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资深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言,“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译者摆渡于中西方文化两岸,把此岸的文化精准地传递到彼岸去,把中华文化中真正的精髓介绍出去,维护好本国典籍中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效果,是译者十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文化翻译是神圣的,庄严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是译者必备的素养。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向世界人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坚守文化本根,传递正面积极的中国形象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准确有效地传达《楚辞》等典籍的文化内涵,是译者不忘初心的责任担当,可谓任重而道远。文化翻译的研究和教学,应当具备充分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译者在保持诗歌本身文学美感的同时,要把饱含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进行跨文化的有效传达,使西方读者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中国的典籍文化象征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无论是从事翻译或者翻译教学事业的知识分子,都应该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掌握精髓,在翻译过程中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国的典籍翻译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