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授课背景下思政课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2022-11-24 03:16张春燕白千文
教育观察 2022年28期
关键词:大班思政课导向

张春燕,白千文

(1.山东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2.山东工商学院研究生处,山东烟台, 264005)

思政课能够启迪大学生的思想,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高校的关键课程、灵魂课程。如何让思政课有滋有味、润物无声地实现入脑入心,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追求的一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为实现这一目标指明了方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指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可见,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完美地将灌输性和启发性结合起来,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那么,如何在大班背景下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又如何发挥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应有优势,这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思政课适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内在规定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由三大要素组成,即问题、学生、教师。其中,问题为本位,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在释疑解惑中深化教学。思政课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不仅能将课堂变为思辨、智慧的课堂,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理论构建、能力提高和思想提升。

(一)增强课堂魅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2018年秋季,首批“00”后进入大学校园。“00”后大学生身处新媒体和自媒体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这不仅对他们甄别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而且对传统思政课课堂教学形成了极强的冲击。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而且要培养大学生的学理分析能力,更要提升情感认同、政治认同。但现实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弱化或忽视学生的理论困惑、思想困惑,进而出现理论知识的解读与学生理论认知水平不一致的现象。[2]一面是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喜欢独立思考的大学生,一面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模式化、理论教育空洞化,这一对矛盾导致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学习思政课的热情大打折扣,思政课不受欢迎的现象难有改观。

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搜集、整合、提炼信息,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建构的主动权,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逻辑能力和批判能力,让学生在学理分析中感受理论的魅力,在现实解惑中体会真理的力量,从而增强课堂感染力,全面提升思政课的实效。

(二)促进教学相长,助推师生能力提升

思政课在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就会发生改变,教师由传统的“教授者”转换为“引导者”,原来作为“接受者”的学生转变为“探究者”。但是,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都会面临挑战。

一方面,思政课的课程内容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授课对象为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且多为大班授课,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储备、把控课堂节奏的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前充分研究教情和学情,对教学过程进行个性化设计,既要关注新时代教材的新特点,与时俱进,又要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设计能引起学生共鸣、共情的问题。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着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反馈组织教学活动,而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既有发散性、开拓性思维,又有极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

另一方面,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3]因此,在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活动时,学生要敢于提问、勇于质疑,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随着对问题的层层探究,在质疑和探讨中抓住问题的关键,在批判和鉴别中明辨是非。同时,学生需要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活动,只有团队分工、各司其职、互帮互助才能完成指定教学任务。由此可见,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三)打破沉闷教学,增进师生深度互动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即讲解“是什么”。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常常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师只注重自己教什么,却忽视了学生想要学什么、怎么学,这种缺少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最终使得学生的课堂存在感很低。[4]因此,思政课长期以来的教学痛点都是学生的抬头率低、参与度低、获得感低。为此,教育部于2018年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师生互动,注重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5]。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分为“问题—思考—交流—解答”四个推进环节,强调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师首先会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迈出“敢问、能问、会问”的步伐,促使学生自发地运用已有认知进行问题研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总结反馈。在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会发生师生、生生互动,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白,而是师生双向的交流。这种动态信息的全员交流有利于打破沉闷的教学氛围,增进师生情感,可以使教学进入更高级的阶段。

二、思政课大班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的阻滞因素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但相应的教学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未能齐头并进,思政课大班教学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所谓大班教学是指将原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班级合并成一个大的教学班级进行教学。”[6]这种大班的规模一般在60人以上,甚至有的超过100人。思政课由于班容量较大,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存在诸多阻滞因素,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大班教学组织管理难度大

首先,由于大班教学的学生人数多,教学活动很难有效组织。据研究,“教师在教学中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7]。也就是说,当学生人数超过这个范围后,教师控制课堂秩序的能力就会减弱,组织活动的难度也就随之提高。其次,在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时,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但为使所有学生都参与且高质量地完成问题的探究,每一个学生小组都需要配备一名教师进行全程指导。显然,这个目标在大班教学中很难实现。因此,在大班教学中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活动,无论是课堂内的课堂纪律、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还是课外活动的组织推动,都会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愈发困难。

(二)大班教学学生参与动机弱

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授课对象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学生。他们的社会知识、成长环境、价值观等层次不一,对思政课的认知程度、理解程度参差不齐,且大部分学生持有功利性思想,对思政课的内在需求不高,对价值观的养成、政治素养的提升持漠然的态度。[8]同时,由于合班教学会出现文理科学生兼有的情况,而部分理科学生的文科知识储备少,对思政课知识点的学习兴趣不高,加之未完全适应大学的授课方式,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弱。[9]如此种种使得大班教学一方面是教师不遗余力地传授理论知识,另一面却是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无心学习。不仅如此,在大班教学状态下,教师即便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部分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只是查阅资料,很少对问题有充分的理解,无法自主就问题展开讨论,并产生“责任分散效应”,形成“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的消极思想,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此外,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把所有学生的兴趣、热情都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限,对思政课的兴趣淡然,情绪懈怠和自主性差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大班教学课堂耗时长

思政课教学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党建等。在大班中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时,无论是教师授课前的课程内容准备,还是学生课堂研讨问题,涉猎的范围都很广,需要占用的时间也很多,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难度很大。同时,高校通常在大学低年级开设思政课,低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问题探究、理论应用、多学科的综合驾驭能力等方面乏善可陈。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现实问题缺乏科学反思,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难以对问题形成比较透彻的见解,更无法做到对理论进行深度挖掘。[10]因此,通过传统的方式在大班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往往只会费力不讨好。

三、思政课大班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破解思路分析

思政课大班授课的现象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因此,要在大班中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对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路进行再设计,开展逆向问题导向式教学。传统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之后在学生探究研讨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点的讲授和补充,而逆向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则是教师先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再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式学习。逆向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够简化教学环节、改变教学流程、优化教学问题,规避传统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缺点,提高问题导向式教学的适用性,提升大班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简化教学环节,解决大班组织管理难的困境

传统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为“提出问题(教师)—自主探究(学生)—启发研讨(教师+学生)—理论总结(教师)”,部分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关注度尤为明显,更是以学生的活动参与度而非最终的学习成效为衡量教学活动效果的标准。受大班条件的约束,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方面往往会力不从心。但是,如果采取逆向问题导向式教学,教师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随后抛出深化教学的相关问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有前期理论知识的铺垫形成基本的理论构建的基础上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快速抓住问题的关键,提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问题的效率。这一方式简化了传统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讨论、辩论、小组汇报的环节,不再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全员参与视为不可或缺的衡量条件,而是侧重于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答疑解惑、深化教学,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现实中问题的能力。在逆向问题导向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事无巨细地组织、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大班组织管理难的困境。

(二)改革教学流程,提升大班学生课堂活跃度

传统的问题导向式教学虽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需要具备三个可能条件,即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且参与人数不宜过多。因此,传统的问题导向式教学只能在小范围针对有一定学习能力、建构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这与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将思政课开设在低年级的实际情况不符。如果直接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甚至还会让学生在走过场、敷衍了事中产生对思政课的抵触情绪。

逆向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能够让多学科知识储备有限、理论综合运用能力欠缺的低年级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学,其先进行理论架构和知识点讲解,再抛出深化理论的递进问题的教学思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大班教学中学生接受、难以全面估计学生学情的短板,能够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和认同感,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转变学生学习动机弱化的现象,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问题,节约大班授课课堂用时

逆向问题导向式教学与传统问题导向式教学都以问题为本位,但因为流程不同,所以二者所需要的问题也不同。在实际教学中,逆向问题导向式教学更加重视问题的针对性。首先,逆向问题导向式教学的问题属于事后问题,即讲授知识之后提出的问题,因此,问题更有深度,更容易与课堂讲授中学生的困惑形成直接关系,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其次,传统的问题导向式教学主要是发挥引导作用,即引出课堂教学内容,一般不需要学生立刻解答,而逆向问题导向式教学需要发挥提升作用,即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需要学生立刻就问题展开讨论。因此,开展逆向问题导向式教学所采用的问题一定要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炼问题。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后一般会产生各种疑问,这些疑问最能反映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最适合开展逆向问题导向式教学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记录学生的提问,并对这些疑问进行优化,设计能够用于讨论的问题,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学生最关注的这些问题能够有效降低讨论的发散程度,节约课堂用时。

四、结语

目前,高校思政课的主要教学形式为大班教学,思政课教师应立足这一实际,不断探索适合大班背景下的问题导向式教学,采用逆向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努力适应大班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切实提升思政课大班教学的实效性,使思政课能够更好地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

猜你喜欢
大班思政课导向
《建材发展导向》理事单位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偏向”不是好导向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区域与集体教学融合视域下的数学活动——以大班数学活动《他是谁》为例
幼儿园本土民间艺术教育实践探究——以大班艺术活动《家乡的糖塔》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