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标本制作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路径探究

2022-11-24 03:16李永民禤志冰
教育观察 2022年28期
关键词:标本思政生物

李永民,禤志冰,郑 涛,黄 新,杨 倩,张 兴

(1.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37;2.阜阳师范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心,安徽阜阳,236037;3.淄博一中,山东淄博,25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谈话,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利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展。[1]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政工作在思想层面和实践层面都面临着诸多困难,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各自为营”,没有相互渗透,导致思政课流于形式,而专业课则缺乏育人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立德树人、全程育人”理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2]在此背景下,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愈发凸显,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的思政教育,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具有说服力。本研究以阜阳师范大学生物标本制作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挖掘生物标本制作中的思政元素,探讨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总结课程思政实践经验,以期为高校实践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程性质和特色

生物标本制作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重要的实践课程,课程学分为1.5学分,总学时为35课时,其中理论课17课时、实验课18课时,被安徽省教育厅列为省级一流课程。该课程已连续开设5年以上,授课对象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本科生,开设于大四上学期,每年授课人数在50—80人。

课程的开设依托阜阳师范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心和阜阳师范大学动物学实践技能实训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颍州西湖国家湿地公园、道源国家湿地公园、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迪沟国家湿地公园、八里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阜阳机场等校外实践基地,以参加安徽省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等技能竞赛为抓手,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旨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动植物学实践技能。阜阳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通过不断拓宽实践渠道,深化成果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实践技能,探索出“实践—技能—应用”三位一体的生物标本制作课程的教学新模式。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推动思政教育融入生物标本制作课程,需要仔细挖掘生物标本制作实践中蕴含的德育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标本之前,要先找到可融合的“触点”,从“触点”出发将思政元素融入标本制作,避免在标本制作的教学中传授知识、提升能力与思想价值引领产生割裂与冲突,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生态文明建设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3]在标本制作的教学中,在传授标本制作技术的同时适当渗透生态文明理念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样,学生就能形成社会责任感,身体力行地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二)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综合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括精神文化。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在去除糟粕、汲取精华的基础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身心。学生在课程实践中,不仅要掌握标本制作的创新技术,如昆虫树脂包埋技术、脊椎动物透明骨骼技术、剥制标本塑形雕刻技术和植物保色技术等,还要通过标本的创新组合设计,渗透传统文化,体现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

三、课程融入生态文明要素的路径

(一)在标本立意中体现生态文明理念

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环节就是协助学生构思标本。教师应确定好标本的立意,为标本增添立意犹如给标本注入灵魂,赋予其新的生命,让冷冰冰的标本“活起来”。具有主观个人色彩的标本更加具有魅力,标本制作者会在此过程中获得情感熏陶,产生精神上的愉悦。这种通过在标本立意中巧妙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能够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1.宣传生态环境建设

为贯彻保护环境的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呼吁尊重自然,我校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了作品《一念天堂》。该作品是一个大型的“天平”,代表着生态环境的平衡:左边是生态环境平衡时的景象,生机勃勃;右边是环境被破坏,资源短缺的景象,毫无生机。这个作品对比鲜明,体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给观众敲响了生态警钟。

2.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师在确定标本立意时可以利用生物标本直观展现衰竭的地球,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例如,我校作品《未蓝》以地球为原型,展示了地球资源正在被人类消耗的图景,反映了逐渐衰竭的地球渴望与人类和平共处,渴望人类还未来一片蓝天,以此向学生传达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二)在标本选材上渗透生态文明理念

植物的整体标本通常用来识别植物和鉴定物种,能够体现植物的整体风貌,可用来模拟创设真实的生态环境;植物的解剖标本可用来观察、研究植物某一器官的内部组织结构,借此凸显细节;昆虫标本、动物剥制标本等可用于创设故事情境。不同的标本选材具有不同的特性,可以营造出相应的生态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作品《泯灭》选用大量的叶脉标本、腊叶标本、昆虫标本及骨骼标本,最终勾勒出病态的地球、荒芜的沙漠等景象。该作品以环境污染造成的生命伤害来警醒世人爱护地球、保护环境,具有很强的思政价值。

(三)在标本的制作指导中凸显生态文明理念

标本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原材料。在获取标本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尊重生命,尽量用死亡的动物制作标本;在获取植物时,不能破坏植物的生境,不能过量获取植物。在标本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具备生命的敬畏意识,不能残忍对待和虐杀动物。例如,《蕨境》是关于蕨类植物的系列作品,包括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等。蕨类植物虽然生命力极强,种类繁多,但却很少受到关注。本着“蕨境”不能成为“绝境”的思想,教师在标本采集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意保护好植被,不采集幼嫩单株,不破坏蕨类的生存环境,尽量避免在标本制作过程中浪费原材料,从行为上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在标本的创新组合中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传统的生物标本在结构和姿态等方面都比较单一,无论是动物标本还是植物标本都无法单独构建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或者一个形式多样的场景。鉴于此,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巧妙地将各种动植物标本有机组合,搭配树干或树叶等天然材料作为载体,构建小型的生态系统,展现生物间捕食、寄生、共生、竞争等关系。[4]例如,作品《禁锢与自由》以关爱生命为主题,主体为一棵小型的景观树。作品整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的枝头上摆放着不同姿态的鸟,如正在觅食的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飞翔的四声杜鹃(Cuculus micropterus)和准备降落的阿穆尔隼(Falco amurensis)等,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另一部分则摆放着一个大鸟笼,笼子里的阿穆尔隼神色暗淡,渴望自由。两个部分对比鲜明,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感震撼,从而突出关爱生命的主题。

四、生物标本制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

(一)在标本立意上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当是思想、文字、语言,其次便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最后便是生活富足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等。[5]标本具有直观性和观赏性,可成为体现传统文化的载体,被重新赋予内在价值。例如,在棋类方面,作品《象棋》的棋子和棋盘都由琥珀制作而成,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了解关于象棋的各种知识。在曲艺方面,作品“黄梅故里”以黄梅戏为主题,作品整体以植物为材料,学生在制作之前需要充分了解黄梅戏的历史及其表演形式,进而通过植物还原黄梅戏演员曼妙的舞姿。在农业耕作方面,作品《一脉相承》由叶脉组成,中间有一个圆,分成二十四等份,在圆外分别对应春分、夏至、秋分等二十四节气,学生在此过程中能了解我国古代农业耕种的基本规律,传承农耕文化。

(二)在标本的制作指导中凸显传统文化

要为标本赋予文化内涵,制作者就需要熟知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制作单一标本的技巧,如植物压制技术、动物剥制技术等,还需要沉浸在传统文化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可采用适当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在制作作品“黄梅故里”之前,教师不仅传授了压制植物的方法,还为学生讲授了黄梅戏的渊源,展现了黄梅戏演员的舞姿,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黄梅戏,从而激发学生对黄梅戏的喜爱之情。在制作作品《遇见飞天》之前,教师向学生讲授了敦煌壁画的来源,展示了各种各样精美的敦煌壁画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了敦煌壁画的文化内涵。

(三)在标本的创新创意组合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诗画文化方面,通过标本的创新创意组合而成的宏观壮丽图景,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立体、形象的标本通过创新组合,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诗画文化的喜爱和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为标本作品增添文化内涵。例如,作品《鸭戏图》以苏轼著名诗篇《惠崇春江晚景》为创作场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此诗为题,结合《春江晚景》画中描绘的江边之景和诗中丰富又合理的想象,再现了仲春时节江南的美丽景色。学生将动物的剥制标本、植物的保色标本和琥珀标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绘制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图。

五、生物标本制作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实施策略与成效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策略

1.技术指导为本,强化学生的专业发展

在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设中,生物标本制作课程是建设的基础。如果脱离了这个基础和前提,那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则浮于表面,流于形式。[6]在生物标本技术指导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标本制作的经验,用自身的专业素养滋养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标本制作习惯和掌握科学的标本制作技术,包括鸟类剥制标本制作、无脊椎动物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昆虫标本采集和制作、动物浸制标本制作和动物骨骼标本制作等。

2.注重价值引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在多元化信息的冲击下容易迷失自己。生物标本制作课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避免学生的专业素养形成与价值引领之间出现割裂和断层。除系统的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教师的价值引领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给标本赋予文化内涵,如用谷物填充作画、用压制的植物标本或叶脉书签作画和用干花等材料制作象棋琥珀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标本作为载体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如采摘植物时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获取标本制作原料时进行敬畏生命教育等。

3.教师以德育德,实现全程育人

教师在生物标本制作课程中融进思政教育,只有以身作则,用德行规范自身行为,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教师要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8]例如,教师在进行生态文明渗透时,应做到敬畏生命,以身作则地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用自身行为影响学生。同时,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对各种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指引学生筛选传统文化,形成去除糟粕、汲取精华的辩证思维。教师还应用自身的热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此外,教师还应有敏锐的触觉,积极发现思政教育与标本制作之间的“触点”,从“触点”出发,在日常生活中引领学生思考,并最终制作出自己独特的精美作品。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专业课程是根基和载体,思政教育建设改革是重点和中心环节。[9]基于课程思政建设,阜阳师范大学学生制作的标本已经被安徽颍州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安徽道源国家湿地公园、安徽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国家公园馆藏,以发挥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普及,服务全民学习。同时,学生利用自制标本参加安徽省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在已经举办的七届安徽省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中,共获得动物制作组、植物制作组和创新创意组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3项。另外,该课程团队基于生物标本制作大赛,以赛促练、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取得了多项教学研究成果,并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该课程以安徽省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为契机,提升了学生的动物学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建议

本文总结了生物标本制作实践过程中通过生态文明和传统文化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事实上,基于生物标本制作课程特点,可发掘的课程思政建设“触点”还有很多。因此,该课程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保持敏锐的触觉,不断创新和完善。在挖掘“触点”和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注意在思政意识渗透过程中掌握分寸,不可操之过急,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如果在日常的生物标本制作授课中渗透过多的思政教育,就会有“专业课浮于表面”的危险,不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标本制作技术,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课与思政课只有相辅相成,同向而行,协同发展,才能让学生在课程思政下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认同思政教学,身体力行。第二,注意在思政意识渗透中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娓娓道来、启迪心灵。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如果在传授生物标本制作技巧的过程中生硬地灌输思政意识,学生非但不能吸收和认可,反而会影响专业课的授课。因此,教师在渗透思政教育时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及时渗透,注意适当性和即时性。例如,在采摘植株时,提醒学生保护周边植株,渗透生态文明思想;在制作动物标本时,引导学生选用已经死亡的动物作为标本材料,尽量不杀生,渗透生命意识。第三,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触点要有典型性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不典型,则容易画蛇添足,不能对学生起到有效的思政教育作用;如果不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则容易让学生感觉到陌生,难以产生共鸣,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猜你喜欢
标本思政生物
生物多样性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留在现场的血型标本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第12话 完美生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