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霞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掀起了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浪潮,小学体育要全面适应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2022)》提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小学阶段是学生兴趣培养、技能奠基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课堂形式,还是教学内容以及师生角色,都要适应小学阶段的教学特性,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面前找准自身的位置,将教学改革的思想贯穿到小学段的教学实际中,积极实践优化,形成新的超越。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高质量育人强调优化和组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要素,以达到学科育人的最终目标,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实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思想上讲,高质量育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感受等,以教学要素的变革促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少年。小学体育教学也应依循这一思路,既要把握体育促健康的基本价值,更要发挥以体育人、以体树人的教育价值,突出培养学生的品德,丰富情感、完善人格。二是可持续发展,强调智慧生成和能力习得。小学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基础上,更要为其后续体育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学习正向迁移,重点在于基本技能和运动兴趣的培养,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和动机,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立足于学生的主体需要,注重因材施教,均衡培养,落实“生本性”“生活性”等教学原则,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不但要求教会学生1~2 项运动技能,还要与德、智、美、劳相结合,联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品格和社会责任感,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体育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这一本质观,构建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要一致,遵循学生的前期学情和学习规律;另一方面,教师教学策略和实施要得当,只有学生接受教师后,敞开心扉,积极领悟,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起效。为此,体育教师要经常调整自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将“讲堂”变成“学堂”,把腰弯下来,把视角降下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宽容、欢乐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机制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更多的是完成教师的指令,没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动作的适应性以及自身掌握的准确性,更多的是模仿和机械式的重复练习。因此,在推广自主学习的背景下,需要转变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使广大学生最大限度、最大空间地完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一方面,在掌握锻炼方法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己去练习,边练习边思考,边思考边反馈,在问题中学习,在理解中运用,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对自己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并置于现实情境中,更有效地把握自身的学习进程,从而提升自我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采用探究式的教法和学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体育课堂学习模式的创新,能够有效改变体育课堂教学过去的“命令式、僵化式、木偶式、说教式”的困境,使学生在课堂中有了“自我”的概念,适应当今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例如,以“合作探究”为主题的学习方式,将分组讨论、合作生成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任务驱动”为主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领悟能力;以“理解运用”为主题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行为。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版)》首次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课程标准(2022 版)》也明确提出构建小学段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小学体育教师有必要思考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嵌入教学目标,并在实践中对接和融入核心素养意识,构建起体育课堂教学基本思路。
教学目标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第一,以学科素养提升为基础,主动融入教学目标,做到目标——素养的生成。教学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不仅要兼顾学情、统筹教材、立足项目、审视资源,而且要考虑和学科核心素养匹配度,最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第二,体育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而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以及体能目标等,二者本质上存在层级差异,体育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设置体育教学目标,并对具体的目标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细化,使其呈现整体进阶性。第三,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每一堂课都是为践行学科素养而进行教学的,但绝非简单重复和面面俱到。因此,同一单元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是“一概而论”的,需要体现出课次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要有主次之分。
《课程标准(2022)》提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1]。这一新课程内容不仅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等方面得到提升,而且要求教学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最终指向大单元教学。那么,什么是大单元教学?从字面上来理解,大单元教学就是在原有单元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和形式的扩展,使每个单元不再零散混乱,形成整体化的教学内容。因此,为解决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诸多问题,应整合多次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建立以大单元、大任务、大结构为主题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理解体育知识、培养运动兴趣。大单元教学本质指向深度学习,既建立起教材、教学与学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从更高的层次思考教学各要素,进行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再设计与再思考。也就是说通过结构化的教学设计,从目标整合、课时增加、内容重组等方面入手,充分把握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兴趣。
大单元教学是点线面的系统整合,包括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评价等,一线体育教师在理解和设计时需要注重从结果出发,突出一体衔接,避免孤立盲目与无序重复,呈现出清晰、具体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首先,以学情为始、以教材为初、以资源为本,据此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并在每一节课中合理搭配“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从设计单一技术,到组合技术,再到比赛运用,进行通盘考虑。值得注意的是,大单元教学中的竞赛并非传统意义的体育竞赛,而是根据学情进行简化的“比赛”或“展示”。其次,创设真实、生活化的小学体育教学情境,重视项目本身的文化属性和游戏本源,给予学生一个完整、全面的学习内容。最后,大单元教学目的是为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体育教师在创设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设置课程思政、健康知识、身体素质、体育竞赛等单元,而应将这些内容融入每一节体育课堂教学之中。
小学段体育教学普遍存在会学不会练、会练不会用、测什么练什么等问题,需要形成“学练赛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促进课程一体化、教学一体化。一方面,“学练赛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准确把握体育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从实施到评价完整的体育教学模式,即实现教与学、学与练、练与赛、赛与评、评与学等之间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学练赛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课余学习和校外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参与自学和组学。
实施“学练赛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学”和“练”,“学”指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练”指以“学”为基础的组合练习,“学”“练”不分家,形成单一和组合动作的练习。一方面,学习内容选择要立足于学情和教材,对“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进行精心且有侧重的选择和搭配,突出小学阶段的兴趣化特征;另一方面,根据学习内容要选择科学的学习策略,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传统学习等。在学习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师生互动过程,营造积极、公平的学习氛围,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凸显出真实问题、生活问题解决的过程,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和合作争论,注意学生身心的变化,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风格,帮助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例如,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对于站稳半蹲、挺腰蹬地等技术动作,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探索”或“边练边学”的教学策略,结合小组练习,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主动探究,在观察、思考、体验、比较的过程中掌握运动技术。
二是“赛”和“评”,以赛促评,以评导赛,比赛和评价是紧密联系的。“赛”是指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既是对学生完整技术运用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学生复杂情境中知识联结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其类型包括对抗赛、展示赛、小组赛、闯关赛等。“评”是“学练赛”的方向,体育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达到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目的。同时,教学中要“评”得及时、“评”得准确和智慧。值得注意的是,“学练赛评”的过程要围绕学习目标,将目标评价作为“学练赛”的保障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