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开泽,王琪,刘艳
“双减”开启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成为2021年度排名第三的网络热词。时过一年,教育系统内外对“双减”探讨的热度依然不减,但其关注点已从实施“双减”转向了如何长效实施“双减”。长效实施“双减”,绝非教育内部的“加减乘除”,而是在国家和社会中形成全面教育共识,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集体行动。要协调好这一集体行为,需要做强区域教科研的支撑体系。本文以成都青羊区的实践为例,探讨长效实施“双减”政策的区域教科研支撑体系建设问题。面临长效实施“双减”政策的大趋势,青羊教科院应时而动、向实而为,以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科研支撑体系为统揽,系统提升区县教研机构的专业支撑力度、专业引领高度和专业实践效度,为科学理性、脚踏实地地长效实施“双减”政策创造了条件。
三个“转型”,是指区域教研机构的职责、教研员的角色、教研工作方式的整体转型。其中,教研机构的职责转型是基础,教研员的角色转型是关键,教研工作方式的转型是保障,只有同时实现了这三个方面的转型,促进了教科研机构的整体升级,才可能做强区域教科研的支撑体系。
区域教研机构的职责定位,直接影响着区域教研机构功能的发挥。要长效实施“双减”政策,需要首先促进教研机构的职能转型。为了长效实施“双减”政策,青羊区教科院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构筑起了集教研、科研、师培、监测、评估“五位一体+决策服务”的职责体系。
微观层面加强实践指导。应用集体视导、分组视导、蹲点视导、专项视导“四合一”调研模式,加强“双减”背景下的学校教学视导和学科课堂改进指导。仅去年,就围绕“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与长效实施开展各项视导和调研达688 次。
中观层面着力标准构建。发布《青羊区学科好课指南》,引领教师常态课进行“标准”提升。制定《青羊区作业设计指导意见》,建立学科教研员—教研(备课)组长—教师三级作业教研体系。仅2021年下半年,就围绕作业设计开展主题研讨活动20 余次。
宏观层面做好决策服务。参与区域性文件的编制,如《青羊区“十四五”教育规划》,从区域顶层制定“双减”贯彻思路。以区域性重大活动为载体推动“双减”落地,如承办“课堂革命青羊表达——双减背景下课堂新样态构建”“成雅教育改革成果展示活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研讨会”等。
教研队伍是落实教研机构职能的第一支撑。为长效实施“双减”政策,教研员除承担本学科教研任务外,还要以项目为载体,跨部门动态组合研究共同体,职能从“学科教研”转向“学科+项目”,身份转型为“学科专家+项目执行专家”。目前,青羊区已有13位教研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了“双减”背景下的“差异教学”“大课程观”“深度学习”“高品质课堂”等项目研究。“双减”背景下,更需要加强政策学习,教研员的研究内容应从 “基于学科” 转向 “学科+政策”,从政策视角、科研视角、学科视角思考“双减”贯彻落地的思路与途径,并与现有研究、常态工作相整合,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发布研究成果,从多方面提高整体素质。
长效实施“双减”政策,需要优化区域教育生态。区域教研机构作为教育系统内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不断优化工作方式,在运行体系上顺势而变。
一是“扁平化”运行。2021年,青羊区教科院按照研究领域优化了内设机构,根据工作需求形成院长负责制下的项目团队。“双减”政策实行以来,成立了“双减”十大项目工作组,出台“聚焦‘一减三提’、深化教学改革十大项目实施方案”。每个项目由一名所长牵头,跨部门组合2-3 名教研员为主力进行实施,每周汇总,督促各项工作落实。
二是“生长型”评价。改革单位原有职称竞聘、评优推先办法,构筑以岗位贡献度、专业发展度、辐射显示度、项目奉献度、全员测评、组织测评为核心的“四度两测” 的成长型工作绩效考评导引机制。“双减”十大项目的推进情况、参与表现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把适应新时期的成长状态作为评价指标,构建起了促进教研员专业素养发展的阶梯。
常态教研强调高效落实政策的指导质量。以“教师教育课程链和课程魔方”为抓手,开发“双减”主题教研课程,利用师培通、教科院微信APP 进行宣讲,全年开展427 次指导活动。结合教研学习情况,在视导中重点、定向追踪“双减”理念落实落地效果。仅2021年就开展集体性视导48 次,学科视导600 余次。以多视角、多形式的视导,为一线教师提供指导,为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发展提供帮助。
专题教研注重提高精准设置主题的指导质量。区域统整教科研方向和主题,带领教研团队开展各项主题教研。比如“双减背景下的大单元整合教学”“双减背景下的节点作业设计”“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设计”“双减背景下的劳动课程构建”“双减背景下的思政教育一体化实施”等,聚焦当前教育改革难点热点问题,精准发力,以切实提高指导质量。
诊断性教研注重提高靶向破解问题的指导质量。根据学生学业水平监测、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开展靶向教研,诊断课堂中的学情教情,结合“双减”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在中小学实施强校工程和学科建设工程,利用青羊区“学科好课指南”开展“寻找身边的好课堂”活动,评选“青羊好课堂”优秀案例,引导教师深耕课堂,让青羊好课落地。
作业是“双减”内容之一。以作业设计为杠杆,撬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重点在三个作业形态上指导学校进行改革。
常态作业注重规范性。作业要保证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从布置、批改、评讲、反馈各环节要规范操作,同时做好数量控制、难度控制。比如成都市实验小学强调,规范的“减”与智慧的“加”——“减”即控量,包括从规范作业设计到反馈辅导全流程;“加”即提质,从学科、学段、群体、个体等四方面整合设计作业。又如石室联合中学,以“星级作业设计”实现作业分层,以星级区分难度,让学生可选,从而提升作业效度。
节点作业注重针对性。节点作业,是指学科单元作业、周末作业、假期作业等,要针对每个节点确定作业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如成都市花园(国际)小学以“漫享童年”为主题,按“韵、探、创、美、动”五大板块设计寒假作业菜单,学生依菜单结合实际选择性完成,形成寒假作业报告册,让学生寒假生活充实而生动。又如泡桐树小学以每周为一个节点,周一至周四实现“书包不离校,作业不回家”,周末由学科组统一作业类型,设计“泡版”分层练习,让“5+2”有机融合。
特色作业注重多样性。特色作业如跨学科作业、探究式作业、实践性作业等,注重情境化和趣味性,结合校情学情进行多样化探索。如成都市泡桐树中学开辟“第二课堂”,结合研学课程和职业考察课程,将课堂学习任务进行跨学科整合,设计了研学任务手册和职业考察手册等作业形式,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中学习成长。又如金沙小学设计了“三问手册”——问健康、问快乐、问成长,学生自主填写“健康红绿灯”,自主填写学习、劳动、运动、阅读等情况及感受,学期末由班主任、老师、自己和家长简要小结成长情况,以三问方式来关注学生综合发展,让学生获得成长的快乐。
优化发展标准,描绘教师成长新路径。对标《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研制了《青羊区教师专业发展指南》,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 大维度、11 个分层指标、57 个考察点、4 级(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分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描述和指标量化,指引教师专业成长。
定制专业课程,重组教师培训内容。分层分类开发培训课程,把当前教育热点难点纳入师培课程体系。如把德育思政、作业设计、命题能力、课后指导等内容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课,规划开发20 门思政师德特色课程、30 门专题专项精品课程、100 门素养提升通识课程、150 门学科领域专业课程,提升教师“双减”背景下的教学适应力。
“助青培优”并举,建构教师提升新模式。创设“新锐、青锐、精锐”三大师培品牌,分别针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探索“组团式、点菜式、分层式”提升模式。如2021年“青锐计划”结合“双减”形势开课,突出青年教师的成就感、认同感、崇高感。师培活动的微信推文关注人数突破19 万,成为青羊教育公众号2021年唯一一个突破10 万+的推文。
结合“双减”精神,迭代学生配置性评价,从知识、技能、能力3 大方面、19 项指标、上百个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科学诊断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情况,结合课业负担监测,精准把握影响学业水平的相关因素,及时进行过程性反馈,引导学校完善管理工作,引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组建区教育评价监测中心组,建立区域作业质量监测专项组,开展全区作业情况调研和专项监测。开发作业质量监测工具,如教师、家长、学生问卷及作业文本、作业文本分析评价表等,形成作业监测指标体系。实现作业监测全覆盖,精准诊断当前各中小学在作业管理和实施中的问题,对监测数据整理分析,形成区、校两级作业质量监测报告。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保障“双减”政策持续落地的重要手段。青羊区从区域层面全方位布局学生监测系统,每年监测的项目包括艺术素养监测、学生体质监测、防控近视监测、学生德育发展监测等,积极探索重实践、重体验的跨学科测评方式,同时强化育人功能导向,将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长效实施“双减”政策,既是时代命题,也是教育应答。只有充分发挥教研机构这一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优势,围绕“双减”,深化研究、深度实践,才能在“双减”这一时代工程中构筑高质量的教科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