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无成竹”是常态

2022-11-23 19:53黄明朗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成竹作画常态

黄明朗

“胸有成竹”出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 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意思是画竹前竹子的形象已在胸中,比喻处理事情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不过,有位画家却反其道而行之,称自己作画“胸有成竹是特例,胸无成竹是常态”。胸无成竹,谓心中没有完整的谋划打算,作画时注重临场发挥,落下第一笔,才知道如何画第二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避免呆板雷同,最终获得理想的画作。这话初听不免愕然,细想却不无道理。

作为画家,功力要深、笔墨要活,明白物理、体会物情、观察物态,掌握构图、浓淡、干湿、疏密等技巧,追求笔下有态、笔下有神,以此展现诗意、心境,这些都是胸有成竹的表现。不过,真正的艺术品,应该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同于画谱、不同于前人、不同于他人,也不同于自己过往的作品,不能形成套路,永远只是一个面貌。作画前当然要“意在笔先”,胸中有浩荡之思,笔下才有沉雄之气。但这个“意”只是一个腹稿、一个大致的构思,作画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最后的实际效果往往同当初的设想不尽相同,这便是“胸无成竹”的原因。

画坛巨匠潘天寿有一次为学生示范画兰,不知为什么,他把三片兰叶画在同一点上交叉,这在国画中称为“鼓架”,是明显的败笔,但先生略加思索,继续往“鼓架”上画兰叶,学生们看傻了。沒承想,最后,潘先生在“鼓架”处画上绳子,再添上根,成了一束兰花,这幅将错就错、突发奇想的作品妙不可言,此事成为画界美谈。

作画如此,干革命、搞建设也有某些相通之处。胸有成竹是要求办事之前,制定尽可能周密的计划,这是正确的。但一些“成竹”要么是别人的经验,要么是自己过去的实践,如果一律萧规曹随、率由旧章,往往会碰钉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俄国十月革命昭示中国,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一度简单套用马列主义的一般原理,把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当成不可逾越的“成竹”,试图通过武装起义夺取中心城市,致使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后来,是毛泽东同志找到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使中国革命坚持下来并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曾照搬苏联的做法,实行计划经济,这种僵化的“成竹”,越到后来越不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如今,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严峻、形势复杂,新情况、新问题无法预设,形形色色的灰犀牛、黑天鹅将在何时发生、性质如何、后果怎样,要想时时处处事事都精确判断是困难的。在国家一天天强大、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之际,我们当保持定力、胸有成竹,在战略上以不变应万变。同时,应对“胸无成竹”的常态,战术上要随机应变,以确定性工作应对不确定形势,把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一是不惧挑战、敢打敢拼。干事创业要有新的追求,敢开顶风船,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对前进道路上可能发生的各种困难和不测做好思想准备,勇于经受各种失败的考验,保证在任何恶劣环境和惊涛骇浪面前临场不乱、处变不惊。

二是善于学习,与时俱进。“胸无成竹”不是提倡“胸无点墨”,相反,需要具备更高超的能力和水平,摒弃思维定式,增强政治敏锐性、前瞻性,不拿旧模子去套新事物,杜绝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在变局中主动变革。孜孜求索,不断借鉴他人、外地、外国的有益经验,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本领。

三是未雨绸缪、充分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居安思危,对未来的复杂局面多一些设想、多几种预案,不断充实自己的“工具箱”,并根据情况变化即时改变政策和策略,保证“胸有甲兵”,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战强敌、打胜仗。

责任编辑:刘怡然

猜你喜欢
成竹作画常态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折段麦秆来作画
墨水作画
指纹来作画
沉痛悼念本刊副主编郑成竹教授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毛竹丰产林大小年生长差异研究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