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

2022-11-23 03:37宁波市经信局宁波市科技局宁波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甬江宁波整治

宁波市经信局 宁波市科技局 宁波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宁波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实力规模不够、新经济培育不足、空间集约不够……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受到桎梏。一年来,宁波积极破解发展桎梏,实施“十百千万”产业创新、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行动,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

去年,宁波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2万亿元,增长21.8%;规上工业增加值达4865亿元,增长11.9%,增量创“十三五”以来新高。今年1—7月,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3950.3亿元,同比增长12.4%,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058亿元,同比增长4.8%,居全国工业前10强城市第3位。

实施先进集群培育工程打造十条标志性产业链

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磁性材料、绿色石化、汽车零部件等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磁性材料产业加速发展,今年1—7月同比增长61.6%。文具产业集群获评全国轻工业先进产业集群,第四次通过“中国文具之都”复评,高新区工业互联网创新型产业集群入围科技部试点培育名单,柔性电子入选省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名单,北仑“光芯”产业群入选省“新星”产业群。

加快打造标志性产业链。深入开展标志性企业、项目、技术、平台、活动“五个一批”培育行动,建立120家标志性企业、150项标志性项目、130项标志性技术、64个标志性平台、400场标志性对接活动等6张清单培育机制。累计创建44家省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数量居全省第一。浙江传习“全甬产”机器人投入应用,标志着宁波机器人产业链从硬件到控制软件均已完全自主可控。

推进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在全国城市层面率先出台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实施方案,召开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为主题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新增9家国家级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企业。申报工信部关键零部件领域(气动件)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新认定首台(套)装备70个、首批次材料32种、首版次软件42个,力劲科技9000吨位智能压铸单元刷新世界最大吨位,创造了宁波单套成型装备价格新纪录。

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百家重点研发创新平台

着力建设甬江科创策源地。甬江科创区是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重要空间平台。今年3月,《甬江科創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前公示》对区域定位及功能作出明确规划。根据规划,甬江科创区将打造“一带双心、三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其中“一带”为甬江科创活力带,“双心”为甬江创新服务极核和甬江智慧研创中心,“三轴”分别为创新产业联动轴、沿海产业发展轴和小浃江山水田园创新轴,“多组团”分别为两联联动、功能协同的多个科创组团。

助力甬江实验室建设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布局。有序推进绿色化工与高端化学材料等8个研究中心以及材料性能测试和服役评价、材料与微纳器件制备2个平台建设;谋划建设新材料中试制备平台,甬江实验室材料分析与检测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已获批“国家长三角先进材料及器件失效与可靠性验证平台”;首个协同创新中心——3D数字制造创新中心揭牌成立。加快引进高端人才。目前,甬江实验室已引进14支科研团队,20余名学术带头人和100余名科研骨干。

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提质增效。实施研究院分类管理,建立研究院认定及绩效评价体系,对标对表加快推动研究院建设进程。鼓励支持研究院根据自身发展定位探索多样化运营机制,初步形成“研发+转化+孵化+人才培养”“研发+转化+孵化+金融”“转化+孵化+科产教投融合”“研发+转化+孵化”等四种模式。截至2021年底,71家研究院已集聚各类人才近3.2万人,拥有院士、“杰青”等国内外高端人才904名;创新平台能级逐步提升,累计建有232个高端创新平台;在多个领域实现国产化替代,突破了钎焊技术、中高速贴片机、高速磁悬浮电机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实施企业主体培育工程打造千亿级企业梯队

聚焦培育“大优强”企业。制定推进企业“四上”行动方案,推动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制造业百强企业的实施意见和操作细则,发布104家“大优强”培育企业名单,签订“一企一策”个性化培育计划书。新增极氪汽车、荣芯半导体、健世科技等3家独角兽企业。2021年工业产值十亿元以上企业276家、百亿以上25家、千亿元以上企业1家,分别比2020年增加52家、2家、1家。均胜安全、敏实集团、宁波拓普、均胜普瑞等4家企业入围2022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

全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完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机制和培育库建设,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63家,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完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利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优势资源,打造“资本、创新、人才、数字化、法律、宣传”服务组合拳,累计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3家,居全国城市第4位。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649家,总量突破1万家。

推进企业创新发展。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吉利研究院二期、万华新材料研究院等企业重大创新平台建成投用,光电功能膜材料创新中心获评省级创新中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新增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新增“浙江制造精品”34个。持续推进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新增乐歌、太平鸟、赛尔富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省级10家。

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行动打造万亿级产业体系

深化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迭代宁波数字经济系统架构,形成重点场景应用项目库42个。构建产业大脑建设工作闭环,牵头建设的五个产业大脑累计上线场景应用94个,服务企业1000余家。产业数据仓建设加快完善,已形成数据归集、治理、共享服务等功能,汇聚信息资源目录236个、数据项3811条,交换数据1.4亿条。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谋划打造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和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发布宁波首个智能制造地方标准《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评估规范》。构建新智造群体培育计划库,累计形成省级培育项目97个、市级培育项目657个、“未来工厂”培育项目20个、“5G+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179个。博威、得力等4家企业入围2021年度省级未来工厂试点,爱柯迪等4家企业入围国家2021—2022年度物联网项目。

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谋划推进数字经济超常规发展,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数字元器件(组件)等四大数字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服务等四大数字服务业。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宁波甬欣韦豪半导体产业基金。推动龙头企业引领发展,舜宇光电、柯力传感等3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工厂标杆企业。今年1-7月,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2.1%。

盘活资源促发展

打开共同富裕“新空间”

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在浙江考察时提出的“群众满意、耕地改良、粮食增产、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和生态环境改善”的要求,推进宁波高質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的重大牵引性工程。一年来,宁波积极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全国全省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产业集约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维护粮食和生态安全探索新路径。

全力推进工作,构建规划体系和工作架构。严格落实规划先行,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体系,全面开展现状整治潜力调查,推进市、县两级整治规划和整治片区策划工作,并形成重要指导性文件和工作规范,组织编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尽早启动整治工作打好基础。树牢全市“一盘棋”系统思维,以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为出发点,结合整治工作实践,形成了由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任务、工作体系框架、数据体系和保障体系构成的试点总体工作架构,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整治工作体系。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构架和运作机制。积极推进成立市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资规局,重点推动实体化运作;并以市级工作专班为纽带,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形成了月例会、周例会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地提出“1个市级公司+1个区(县、市)级合资公司+N片区公司”的实施运作架构,通过自有资金、专项资金和银行项目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投融资渠道。

充分汇报对接,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部、省领导多次听取试点工作汇报,并给予建议和指导;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整治试点工作,落实具体任务安排;市资规局重点围绕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和支撑政策与相关部门、区(县、市)分局交流对接,统筹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工作专班赴地方指导试点工作,有效解决实际工作困难,介绍工作背景、概念与特点、整治工作体系构架,通过示例明确整治规划编制要求。

责任编辑:姚颖超

猜你喜欢
甬江宁波整治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甬江记忆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甬江及河口附近海域枯季水沙特性分析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甬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与水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