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德,拓展德育课程新思路

2022-11-23 08:36:35朱香华
教育界·A 2022年28期
关键词:新思路德育课程

【摘要】劳动蕴藏着一定的教育价值,能让学生提升道德认知,磨炼坚强意志。教师要避免简单的说教式教育,而要采用以劳育德的教育策略,鼓励学生参与到劳动中。并且,教师要将劳动和其他具体的课程结合在一起,将劳动和学生的兴趣特长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教师要积极构筑学校、家庭、社会多元一体的以劳育德体系,以拓宽德育思路,提升德育效率。

【关键词】以劳育德;德育;课程;新思路

作者简介:朱香华(1986—),女,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

以劳育德指系统性、全方位地展开劳动教育,并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在提升劳动素养的同时,把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素养的整体提升。在小学育人工作中,教师要避免直接灌输式的教学,基于以劳育德的思想,挖掘劳动的内在价值,让劳动与各个不同的学科融合,构筑学校、家庭、社会多元一体的德育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

(一)播下梦想,提升道德认知

在传统的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挖掘。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是一种自由的、幸福的教育。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尽情创造、发挥,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结合现实,展望未来,让他们播撒下梦想的种子,提升道德认知。

例如,在美术课上,有学生不小心将颜料洒在墙面,教师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将墙面处理干净,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化丑为美。学生发现颜料难以清除,就在原有颜料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色彩,将其变成装饰教室的涂鸦图案。教师鼓励学生:“你不是梦想当一位美术大师吗?你看,今天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为我们班级创作了一幅精彩的壁画。”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加以引导,以劳动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劳动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样学生自然对未来充满憧憬,也提升了道德认知。

教师挖掘劳动教育的价值,以劳育德,让学生在愉快的劳动中,提升道德认知,实现了劳动教育的真正意义。

(二)养成劳动习惯,坚定道德意志

部分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存在偏差,劳动技能比较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害怕吃苦,容易在劳动的过程中打退堂鼓。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力,缺乏奉献精神,既害怕劳动的艰辛,也不愿意付出。教师要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坚定道德意志。

例如,在体育课上,不论严寒酷暑,学生都要协助教师搬动运动器材;在美术课上,学生要自主清理泼洒出来的颜料,整理废纸;在数学课上,学生要协助教师整理尺子等教具。此外,学生还要养成习惯,积极主动地清理黑板,帮助教师开关投影仪等。在上述劳动过程中,学生还要相互提醒,如果有同学出现倦怠、厌烦的心情,其他同学要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摆脱消极情绪,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劳动中。这样,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坚定道德意志。

持之以恒的勞动实践让学生摆脱了不想劳动的观念束缚,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坚持劳动也让学生逐步形成了坚定的道德意志。

二、多元融合,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一)融合多种元素,提高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是系统化的,所以教师在组织劳动实践的时候,要采用多元融合的方式,这样构筑的德育课程才更加有效[1]。教师要将指导劳动技能、开展劳动实践等显性劳动课程和提升合作能力等隐性元素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劳动教育的效率。

例如,在班级大扫除劳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评选班级劳动小能手,并展开说说劳动小能手在班级大扫除劳动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有哪些地方是值得自己学习的,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等内容。在互动交流中,有的学生提出:“我推举的这位同学,他的劳动能力特别强,他在擦窗的时候先哈一口气,然后再擦,这样擦窗的效率特别高。”还有的学生提出:“我推举的同学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扫地任务,而且还帮助拖地板的同学提水、倒水,大家都夸奖他,说以后还要和他一组。我觉得他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同学。”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交流大扫除劳动经验,各自说说有什么好的擦窗方法、扫地方法等,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劳动技能。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得以激发,并且认识到劳动也是团结同学、帮助同学的好途径。

这样一来,劳动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学生展现自我的途径,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劳动,并在团结合作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动情感和道德修养。

(二)融合具体学科,推动劳动教育

教师将劳动教育和具体的学科结合起来,能起到“1+1>2”的教育效果,体现教育的智慧。教师可以在学生劳动的时候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渗透,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引发学生思考劳动的重要性,反思自己的劳动习惯。

例如,教师在劳动技能课上,有机融合美术课程,让学生思考是否能用原创的美术作品布置墙面,通过劳动营造教室的文化氛围。学生在布置墙面的时候,发现墙面的污渍难以清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科学课中的化学小实验,思考用什么化学溶剂能够帮助清理墙面。如此,教师通过融合美术课程和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

又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千人糕》时,让学生总结阅读课文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总结:“原来一块小小的糕点竟然是那么多人一起劳动的成果,所以我们珍惜食物,其实也是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师顺势提问学生:“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也能加入集体劳动中呢?你们是否珍惜了他人的劳动成果呢?”这样,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后,有的学生提出:“原本我觉得语文课就是学习如何阅读、写作,但是今天的课程让我发现,语文课还能让人得到人生感悟。比如学习《千人糕》,就让我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是需要众人合作的,所以我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教师这样的课程设计一举两得,既完成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教学,又渗透了德育思想,很好地体现教学的智慧。

教师将劳动技能课程和其他具体的学科有机融合,能构筑多元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有助于落实以劳育德的要求,让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道德都能得到显著提升。

(三)遵循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劳动参与度

有的学生对劳动缺乏兴趣,参与度也不是很高,所以教师要结合这部分学生的个性,设计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策略。教师要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了解他们平常喜欢做什么、玩什么,然后将学生喜欢的活动和劳动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劳动参与度,提高劳动教育的效率。

例如,个别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农业劳动实践不感兴趣,参与的时候也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教师了解到学生对美术创作很感兴趣,于是便将劳动和学生的兴趣结合在一起。教师循循善诱:“老师知道你十分擅长画画,那么,你能否结合农业劳动实践设计一组漫画,帮助班级宣传呢?”这个建议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很快又面露难色:“可是我不知道种植农作物的具体过程。”教师引导:“这个简单,如果你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就能接触第一手资料,你就可以将自己的劳动过程画到漫画里。”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参与度。同时,学生也认识到,美术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积极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才能收获更多的创作素材,自己的漫画作品才能更有价值。

当学生认识到劳动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没有冲突,甚至能够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的时候,学生的劳动参与度就会有所提升。

三、协同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一)发挥家庭教育作用,推动家庭劳动教育

教师不仅要将劳动教育和各个学科有机结合,还要协同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优化劳动教育的模式。教师协同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能够从家庭劳动开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部分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很少做家务,针对此问题,教师组织“亲子劳动技能大赛”,安排学生和家长参与“蒙眼洗袜子”“两人三足搬家具”“烹调接力赛”等有趣的劳动类游戏。学生和家长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先要在家中实践演练一番。如“蒙眼洗袜子”,学生要先学会自己的袜子自己洗,然后再试着帮助其他家庭成员洗袜子,掌握洗袜子的家务劳动技能。家长在指导学生做家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学生的成长,认识到家庭教育中以劳育德的重要性。因此,家长也会认可“亲子劳动技能大赛”,并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通过“亲子劳动技能大赛”的推动,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家长积极鼓励学生做家务,学生也积极主动做家务,同时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父母的艰辛。有的学生感慨:“我只是做一点家务就喊累,爸爸妈妈每天都做那么多家务,更累了。我要好好孝顺他们。”有的学生表示:“以后即使没有比赛,我也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家务劳动,这样才能帮助家人分担家庭负担。”

部分家庭比较注重智育,但是却忽略劳育和德育,教师组织“亲子劳动技能大赛”,能让家长和学生都增强劳动意识,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劳动创造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以劳育德。

(二)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推动社会劳动教育

劳动是联系教育和生活的桥梁[2],劳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学生通过劳动可以获得经验和知识,从而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教师可以将课堂学习、社会劳动实践结合在一起,并邀请各种专业人员指导学生的劳动实践。

例如,教师召开主题班会,邀请不同职业的专业人员给学生讲课,说说为了掌握专业的劳动技能,需要付出多少努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有的学生说道:“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很感兴趣,听了医生的介绍,才知道原来医生的劳动如此辛苦。看来,我要成为医生,就要努力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才有可能胜任这个工作。”教师还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展现各种职业的工作状态。有的学生在扮演厨师的时候,动手制作了一些小糕点,并邀请同学品尝。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齐心协力解决了不少问题,体验了劳动的乐趣。

从课堂学习到社会劳动实践,教师构筑从学校到社会的多元劳育平台。同时,学生通过社会劳动实践认识到敬业是一种美德,未来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要变得更勤劳、更敬业。

此外,教师还要积极联系各种社会组织,带领学生参与丰富的社会劳动实践。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认识到自己的劳动能帮助更多的人,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社会上有不少公益组织,它们从事的公益项目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有关社会公益组织,设计相关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在植树节期间,教师联系环保公益组织,带领学生参与植树造林的活动,并将生物学的知识融入活动中,让学生既能参与劳动造福社会,又能从中获得各种有用知识。在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后,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改善气候,是造福社会的行为。学生和自己种植的树木合影,以便日后定期来照看树木,定期用照相的方式记录自己和树木共同成长的过程。

在参与社会组织举办的各种公益勞动后,学生希望自己将来也可以组建类似的公益组织,用自己的双手帮助更多的人。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先从组织校园社团做起,通过劳动实践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劳动教育具有生成性、系统性,能够构筑多元统一的教育模式,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从劳动中体会劳动的重要性和艰苦性,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提升道德认知,磨炼坚强意志,更好地发挥劳动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林,卢德生.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及保障[J].教学与管理,2019(17):11-13.

[2]雷丽珠,易骏.综合实践活动视角下的小学劳动教育[J].教学与管理,2020(35):26-28.

猜你喜欢
新思路德育课程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黑龙江省深化对日经贸合作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招商引资新思路:精、专、优
少儿科普出版的新思路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