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钟,宋众琴,王兴双,冯 蕾
(1.兰州城市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兰州工商学院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10;3.白银市靖远县乌兰小学,甘肃 靖远 730600;4.平凉市崆峒区实验小学,甘肃 平凉 744000)
为了深入掌握甘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素质发展变迁,我们以采用张海钟教授主持编制的CGSPQ2223-24系列问卷第1版和修订后的第3版为基础[1-2],再次修订部分题目,并增设小学高年级学生测量版本,以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甘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测评问卷CGSPQ2223-24再实验再推广研究》为课题行动方案,组建60余名高校学者和中小学校长、教师组成的课题组,联系组织甘肃省白银市、兰州市、平凉市、庆阳市、武威市、张掖市、天水市、临夏、甘南部分市县23所中小学,通过手机微信问卷星平台,开展12 560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测评,再次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形成第4版信效度检验和调查分析报告。综合报告和常模报告已经另文投稿发表,现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自评版调查数据父母职业与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交互作用分析报告于后,其他数据比较分析另文发表。
甘肃中小学生CGSPQ2223-24系列测评问卷,基于自评问卷量表的信度限制,以西方心理学问卷量表编制方法为参照格式,通过健康与素质、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概念的本土化定义,以中国本土文化话语体系为心理教育学概念建构目标,赋予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以中国本土定义和内涵,基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本土化标准,区分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城市、乡村;中学生、小学生;自评、师评、家评2223维度编制1套问卷24个分问卷(简称CGSPQ2223-24)。心理健康测评问卷结构采用变态心理学的指标体系,参照SCL-90问卷,心理素质测评问卷结构采用普通心理学的指标体系,参照心理素质测验问卷[3-4]。
甘肃中小学生CGSPQ2223-24系列测评整套问卷包括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验评价问卷城市师评版、农村师评版、城市家评版、农村家评版、城市自评版、农村自评版;小学生心理素质测验评价问卷城市师评版、农村师评版、城市家评版、农村家评版、城市自评版、农村自评版;中学生心理健康测验评价问卷城市自评版、农村自评版、城市师评版、农村师评版、城市家评版、农村家评版。中学生心理素质测验评价问卷城市自评版、农村自评版、城市师评版、农村师评版、城市家评版、农村家评版。2009—2019年初步实验证明,这种设计更加简便和有效,有利于提高甘肃省域中小学生心理测评与教育的实效。2020年开始再推广、再实践,正在构建中国本土、甘肃区域、分类型、别年级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自评、家评、师评组合互证的测量评价与咨询辅导甘肃模式[5-6]。
由表1可知,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在健康状况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状况(F=30.35,P<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身体健康状况为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和一般,在认知障碍(F=32.23,P<0.001)、情意障碍(F=27.61,P<0.001)、人格障碍(F=22.09,P<0.001)、神经症状(F=24.12,P<0.001)和身体症状(F=30.47,P<0.001)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表1 高中生基于心理健康的身体健康差异分析(N=884)
由表2可知,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在健康状况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状况(F=30.35,P<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和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在认知障碍(F=32.22,P<0.001)、情意障碍(F=27.61,P<0.001)、人格障碍(F=22.09,P<0.001)、神经症状(F=24.12,P<0.001)和身体症状(F=30.47,P<0.001)也有显著差异。
表2 初中生基于心理健康的身体健康差异分析(N=1 599)
由表3可知,对回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在健康状况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回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状况(F=15.68,P<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和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在认知障碍(F=12.60,P<0.001)、情意障碍(F=10.04,P<0.001)、人格障碍(F=7.85,P<0.001)、神经症状(F=10.92,P<0.001)和身体症状(F=16.89,P<0.001)上也存在显著的身体健康状况差异。
表3 回族中学生基于心理健康的身体健康差异分析(N=97)
由表4可知,对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在健康状况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状况(F=5.80,P<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在认知障碍(F=6.50,P<0.001)、情意障碍(F=5.50,P<0.001)、人格障碍(F=4.95,P<0.001)、神经症状(F=3.75,P<0.001)和身体症状(F=5.97,P<0.001)也有显著差异。
表4 汉族中学生基于心理健康的身体健康差异分析(N=766)
由表5可知,对高中生心理素质在健康状况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中生心理素质在身体健康状况(F=5.10,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在认知素质(F=10.62,P<0.001)和意志素质(F=8.34,P<0.001)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情感素质(F=0.73,P>0.05)和性格素质(F=2.31,P>0.05)上不存在差异。
表5 高中生基于心理素质的身体健康差异分析(N=942)
由表6可知,对初中生心理素质在健康状况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初中生在认知素质(F=2.10,P>0.05)、情感素质(F=1.26,P>0.05)、意志素质(F=2.38,P>0.05)、性格素质(F=2.19,P>0.05)和心理素质总分(F=2.03,P>0.05)上均不存在显著身体健康状况差异。
表6 初中生基于心理素质的身体健康差异分析(N=1 399)
由表7可知,对回族中学生心理素质在健康状况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回族中学生在认知素质(F=2.77,P>0.05)、情感素质(F=0.39,P>0.05)、意志素质(F=2.83,P>0.05)、性格素质(F=2.01,P>0.05)和心理素质总分(F=2.44,P>0.05)上不存在显著身体健康状况差异。
表7 回族中学生基于心理素质的身体健康差异分析(N=95)
由表8可知,对汉族中学生心理素质在健康状况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汉族中学生心理素质在身体健康状况(F=4.76,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在认知素质(F=5.86,P<0.01)、意志素质(F=6.14,P<0.001)和性格素质(F=3.09,P<0.05)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情感素质(F=2.02,P>0.05)上不存在差异。
表8 汉族中学生基于心理素质的身体健康差异分析(N=1 830)
由表9可知,对城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身体健康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城市小学生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状况(F=2.92,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和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在人格障碍(F=2.77,P<0.01)、神经症状(F=3.20,P<0.05)和身体症状(F=2.69,P<0.05)维度也存在显著的健康状况差异,但在认知障碍(F=1.46,P>0.05)和情意障碍(F=1.94,P>0.05)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9 城市小学生基于心理健康的身体健康差异分析(N=1 228)
由表10可知,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身体健康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状况(F=15.72,P<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和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在认知障碍(F=10.90,P<0.001)、情意障碍(F=11.03,P<0.001)、人格障碍(F=15.95,P<0.001)、神经症状(F=17.33,P<0.001)和身体症状(F=10.56,P<0.001)也存在显著身体健康状况差异。
表10 农村小学生基于心理健康的身体健康差异分析(N=981)
由表11可知,对河东小学生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河东小学生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状况(F=20.61,P<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和较差,在认知障碍(F=16.05,P<0.001)、情意障碍(F=14.57,P<0.01)、人格障碍(F=18.38,P<0.05)、神经症状(F=23.21,P<0.01)和身体症状(F=13.91,P<0.05)也存在显著差异。
表11 河东小学生基于心理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差异分析(N=2 053)
由表12可知,对河西小学生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河西小学生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状况(F=2.83,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和较差,在认知障碍(F=3.07,P<0.05)、情意障碍(F=0.85,P<0.05)、人格障碍(F=2.71,P<0.05)、神经症状(F=2.81,P<0.05)和身体症状(F=4.26,P<0.01)也存在显著身体健康状况差异。
表12 河西小学生基于心理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差异分析(N=156)
由表13可知,对城市小学生心理素质在健康状况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城市小学生心理素质在身体健康状况(F=7.08,P<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在认知素质(F=9.55,P<0.001)、情感素质(F=5.30,P<0.001)、意志素质(F=3.64,P<0.01)和性格素质(F=5.46,P<0.001)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13 城市小学生基于心理素质的身体健康差异分析(N=1 590)
由表14可知,对农村小学生心理素质在健康状况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农村小学生心理素质在身体健康状况(F=3.24,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在认知素质(F=3.61,P<0.05)和意志素质(F=3.30,P<0.05)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情感素质(F=2.15,P>0.05)和性格素质(F=2.45,P>0.05)上不存在差异。
表14 农村小学生基于心理素质的身体健康差异分析(N=1 137)
由表15可知,对河东地区小学生心理素质在健康状况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河东地区小学生心理素质在身体健康状况(F=9.33,P<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在认知素质(F=14.71,P<0.001)、情感素质(F=5.30,P<0.001)、意志素质(F=6.26,P<0.001)和性格素质(F=6.11,P<0.001)上也存在显著身体健康状况差异。
表15 河东小学生心理素质在健康状况上的差异分析(N=2 621)
由表16可知,对河西小学生心理素质在健康状况变量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河西地区小学生在认知素质(F=0.82,P>0.05)、情感素质(F=1.71,P>0.05)、意志素质(F=1.10,P>0.05)、性格素质(F=1.97,P>0.05)和心理素质总分(F=1.51,P>0.05)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16 河西小学生心理素质在健康状况上的差异分析(N=106)
1)研究结论与比较综括。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理论研究早就指出,身体生理与心理精神相互作用,绝大多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均有躯体化症状[7]。身体健康状态是心理健康状态的内部反应和外部表征,因此我们的问卷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作为重要指标。经过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和差异检验,我们发现:① 高中生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身体健康状况为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和一般,初中生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和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回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和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② 高中生心理素质在身体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初中生心理素质在身体健康状况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回族中学生心理素质在身体健康状况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汉族中学生心理素质在身体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③ 城市小学生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和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河东小学生和河西小学生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和较差。④ 城市小学生和农村小学生心理素质在身体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河东地区小学生理素质在身体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身体健康状况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于身体健康状况为一般,河西地区小学生心理素质在身体健康状况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调查提示中学生的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工作需要提升针对性、提高有效性。逐步构建中国本土、甘肃区域、分类型、别年级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自评、家评、师评组合互证的测量评价与咨询辅导甘肃模式。
2)卫生建议和教育对策。
逻辑起点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认为,健康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机能在与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适应和发展的协调状态。实践起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的熏染和教育的作用而形成的个体品质的总和。卫生是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的个人和社会工作,总目标是维持健康、保护生命。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总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健康作为状态不能通过教育直接改善。健康必须通过卫生活动促进,而素质则可以通过教育提高。正确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健康卫生和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8]。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应该是心理素质提升教育,同时兼顾心理心理健康卫生维护工作。学校心理咨询辅导机构或者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咨询师,首先应该是心理教师,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包括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团体心理辅导,同时提供一般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的个体咨询,避免医学化、卫生化的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但心身医学问题和身心医学问题也要配合进行,因为身体疾病会引发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也会导致躯体障碍[9]。前述报告的结论说明,区域、城乡、性别等自变量与身体健康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素质水平,但区域、性别、城乡自变量是无法改变的变量,结合其它系列报告结论,必须改进学校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的思想和家庭教育和卫生的策略,心理教育和心理卫生工作中,必须针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状态水平,特别是生态文化区域差异、性别生理心理差异、城市乡村文化差异、民族生活方式差异,编制差异化、个体化实施方案,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打好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