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河从江西西北的九岭山脉蜿蜒而出,向东流经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靖安县及南昌市安义县,它哺育了居住在这个桑叶状马蹄形盆地里的无数百姓。以它命名的潦河灌区,是江西兴建最早的多坝自流引水灌区,是赣西北的重要粮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千百年来,古人运用“深淘滩,低作堰”的工程技术,沿潦河由下而上依次筑坝。唐太和年间(公元827—835 年),古人在北潦河南支修建蒲陂(现称北潦闸坝)。随着农业灌溉需求增大,明成化十二年(1476 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 年),又在蒲陂上游先后修建了乌石潭陂(现称洋河闸坝)、香陂(现称解放闸坝)。三座水陂相距仅8 公里,自唐、明、清延续至今,将涓涓潦河水引入奉新、靖安和安义县境内,养育着一方百姓。潦河灌区在三座水利工程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经过不断改建和扩建,形成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等功能的大型灌区。
蒲陂、乌石潭陂和香陂三座陂堰工程都属于南方丘陵地区典型的筑坝引水工程型式,因地制宜建在中上游河流的弯道处,可增大陂堰蓄水面积,减少水流对陂坝的冲击力,既有利于旱时截水灌溉中下游农田,又有利于雨季泄洪。同时陂身设有垄口、阀道,使鱼类能上下洄游,有利于河流水生物的生态维护。筑坝所用石材、木材、三合土等材料桩均取自于当地山川河流。尤其是乌石潭陂,充分利用河中巨石的地理特征修建陂坝,完美地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理念。在漫长的岁月中,三座陂堰多次被冲毁和重修,古代先民顽强拼搏不断创新方法修护,并总结出相关制度流传至今,产生了如许旌阳除蛟治水等传说,形成了“播种前祭神”“莳田”等具有深厚人文价值和地域特色的民俗。
新中国成立后,潦河灌区又陆续兴建了4 座闸坝,从而形成了现有的7 座闸坝、7 条干渠,灌溉面积33.6 万亩、惠及人口26 万人的巨大规模。得益于历史实践智慧与现代系统治理的结合,潦河灌区不仅是江南丘陵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传统灌溉水利系统,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水利建设水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2021 年,潦河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