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巧云 王文凤 董国锋 闫红丽
宫颈癌作为一种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女性子宫颈部位,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抽烟、性生活过早、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等均会导致宫颈癌的发生[1-2]。早期宫颈癌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随疾病进展,患者可出现阴道出血、阴道异常排液等症状。临床常采用手术治疗宫颈癌,但术后可能出现盆腔淋巴囊肿(pelvic lymphocyst,PL)等并发症[3]。一旦出现PL感染,极有可能累及周围组织器官,导致感染扩散,严重的话还会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及中毒性休克的发生,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因此,及时了解宫颈癌术后PL形成的因素,有利于临床早期开展针对性预防,减少手术创伤,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选取我院术后发生PL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PL形成的因素。
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我院术后发生PL的早期宫颈癌患者64例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术后未发生PL的早期宫颈癌患者64例作为未发生组。发生组:年龄26~71(52.63±2.35)岁;体质量(BMI)指数20~29(24.53±1.06)kg/m2;病理类型:鳞癌和腺癌分别为48、16例;临床分期:Ⅰ期、Ⅱ期分别为41、23例。未发生组:年龄26~72(52.74±2.41)岁;BMI指数19~29(24.48±1.02)kg/m2;病理类型:鳞癌和腺癌分别为45、19例;临床分期:Ⅰ期、Ⅱ期分别为44、20例。2组患者年龄、BMI指数、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资料均衡可比(P>0.05)。
(1)纳入标准:①经宫颈细胞学检查及阴道镜等检查确诊为宫颈癌;②患者无明显症状或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不适、腹痛等症状;③临床资料完整者。(2)排除标准:①不符合手术指征者;②患者术前接受过放疗或化疗治疗;③伴有其他部位感染者;④患有宫颈息肉者;⑤伴有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
1.3.1 资料收集 采用我院自制《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PL形成的因素》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年龄、BMI指数、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手术方法、手术器械、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范围、引流天数、术后放化疗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共发放128份调查问卷,全部有效收回。
1.3.2 PL诊断标准 ①患者出现下腹部疼痛不适及肿胀、伴有畏寒发热、出现下肢水肿等症状。②进行触诊时发现患者下腹部出现包块,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且具有较大张力,边界清晰,并伴有压痛症状。③术后14 d采用B超辅助检查发现盆腔包块,囊性,无回声或液性暗区,部分边缘出现回声,内部光点均匀,未在囊腔中探查到血流信号。
(1)单因素分析,比较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年龄、BMI指数、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手术方法、手术器械、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范围、引流天数等指标的差异,分析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PL形成的因素。(2)多因素分析,以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以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PL形成为因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年龄、BMI指数、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术中出血量与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PL形成无明显关联性(P>0.05);手术方法、手术器械、淋巴结清除范围、引流天数、术后放化疗是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PL形成的单因素(P<0.05),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例,%)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单极电刀、淋巴结清除范围为盆腔+腹主动脉旁、术后放化疗是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PL形成的危险因素,采用腹腔镜手术、引流天数≤3 d是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PL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见表2。
表2 多因素回归分析
宫颈癌病因较复杂,与患者生活习惯和病毒感染等密切相关,宫颈癌可直接造成女性腹部酸痛、阴道异常流血及恶臭白带,且由于早期宫颈癌症状不明显,常被误诊为泌尿系统感染而延误治疗[5-7]。如患者长期出现不规则流血情况而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出现严重贫血、头晕、恶心、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甚至会造成输尿管梗阻及肾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8-9]。手术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有效手段,虽能有效切除病灶组织,但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损伤患者盆腔、神经等组织,导致PL等并发症的发生。PL会对患者盆腔淋巴管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并进一步阻断淋巴回流通道,破坏淋巴循环平衡,压迫周围组织器官而引发疼痛症状及静脉血栓的发生,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方法、手术器械、淋巴结清除范围、引流天数、术后放化疗是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PL形成的单因素(P<0.05),初步说明上述因素是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PL形成的因素。开放性手术是传统的开刀手术,需将患者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且切口较长,极易导致术后疼痛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性,切口长度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可在极大程度上降低腹腔脏器显露在外,减少淋巴液溢出。同时,姚春蕾等[12]在研究中指出,腹腔镜手术是将淋巴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切除,可有避免淋巴管残端暴露,防止淋巴液出现外溢情况,其手术视野更为清晰,操作更加细致,可减少对腹膜的牵拉,有助于减少腹腔粘连,降低腹腔感染风险,减少术后PL的发生,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单极电刀可以通过电极端产生的高频电压对机体组织进行加热,从而促进组织的分离和凝固,起到止血效果,但是单极电刀夹持和闭合功能不足,只能对小淋巴管起到凝血作用,无法对较大淋巴管实施有效封闭,易导致术中淋巴管闭合不彻底,加大术后PL发生风险。而超声刀可以在有效止血的基础上对淋巴管通路进行阻断,减少术后淋巴液渗出,降低PL发生率。淋巴结清除范围也与术后发生PL存在一定关系,淋巴结清除范围越广,意味着产生的淋巴管断端越多,会进一步加大淋巴液的渗出风险,尤其是清扫腹主动脉旁的淋巴结时,可能会对周围组织淋巴管造成损伤,致使淋巴液渗出到盆腔中,形成PL。在进行盆腔清扫术后一般会放置引流管,但引流管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后腹膜外产生一个新的局部通道,并引发淋巴液聚集,难以被腹膜充分吸收,可能会加大PL发生风险,术后3 d内将引流管拔除可防止淋巴液在腹膜外聚集,降低PL发生率。术后放化疗虽然会对患者肿瘤细胞产生抑制作用,但同时也会对机体正常细胞和盆腔小淋巴管的生长产生阻碍,进而抑制淋巴系统重新建立,导致PL的形成[13-1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单极电刀、淋巴结清除范围为盆腔+腹主动脉旁、术后放化疗是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PL形成的危险因素,采用腹腔镜手术、引流天数≤3 d是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PL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临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减少术后PL的发生。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对于早期宫颈癌患者尽量选择可减少腹腔脏器暴露的腹腔镜手术,来降低手术创伤;在手术过程中可选择超声刀进行凝切,保证机体能够充分止血,还能对淋巴管通路进行阻断,减少术后淋巴液渗出;根据淋巴回流路径和淋巴转移情况选择淋巴结清除范围,病情不严重者可选择盆腔淋巴结清除范围,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应及时记录患者引流量,并依据每日引流量确定拔管时间,防止引流时间过长;术后及时了解患者是否符合放化疗指征,为无法进行放化疗的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避免术后盲目开展放化疗,降低PL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PL形成的因素较多,手术方法、淋巴结清除范围、术后放化疗等因素均可造成术后PL的发生,临床应根据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PL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