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 张 慧 姚 宁
原发性肝癌(HCC)发生与肝硬化、遗传、乙肝肝炎病毒等因素密切相关,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多与消化系统症状相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但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侵袭性强,预后较差[1-2]。手术是治疗HCC首选方式,其中解剖性肝切除术(AR)为常见术式,可切除包括肝癌微血管侵犯及其周围微转移灶在内的区域,可改善患者预后[3-4]。当随着临床治疗发现,仍有部分HCC患者预后不佳。为此,本研究统计、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且行AR术治疗的121例HCC患者临床资料,探讨AR治疗HCC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后期临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1例HCC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5]中肝癌诊断标准,经MRI、CT检查确诊;初诊初治患者;均行AR术治疗;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术前行放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等抗肿瘤治疗;存在全身广泛转移、肝癌无法切除等情况;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凝血功能异常;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经医院病历系统收集、整理入组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Child-Pugh分级、门静脉浸润、胆管浸润、肝硬化、BCLC分期、血管侵犯、包膜完整、肿瘤分化程度、术中输血、肿瘤数目、临床疗效等。
分析AR治疗HCC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临床疗效:完全缓解(CR):病灶全部消失,持续时间4周及以上无新病灶出现;部分缓解(PR):基线病灶长径≥50%,持续时间4周及以上无新病灶出现;病情稳定(SD):基线病灶长径缩小不足50%或增加不足20%;病情进展(PD):出现新的病灶,或基线病灶长径增加20%。治疗有效率为CR率、PR率之和。
应用SPSS 21.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R治疗HCC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8%(105/121),其中CR 43例,PR 62例,SD 12例,PD 4例。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门静脉浸润、肝硬化、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手术切缘宽度与AR治疗HCC的临床疗效有关(P<0.05);年龄、性别、Child-Pugh分级、胆管浸润、BCLC分期、包膜完整、术中输血、肿瘤数目与AR治疗HCC的临床疗效无关(P>0.05),见表1。
表1 AR治疗HCC的临床疗效的复发单因素分析(例,%)
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5 cm、门静脉浸润、肝硬化、血管侵犯、肿瘤低分化是AR治疗HCC的临床疗效的高危因素(P<0.05),见表2~3。
表2 AR治疗HCC的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变量赋值情况
HCC具有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早期实施手术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手段[6-7]。AR以肝脏自身解剖结构为根据,以肝段和肝叶为段位,可完全切除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在内与肝癌相关组织。AR术中解剖方式得当,可确保肝实质离断时可基本通过无血管界面,大大减少术中失血量,且对肝脏解剖结构造成的损伤较小,利于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逐渐被应用于HCC治疗[8-9]。
表3 AR治疗HCC的临床疗效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AR治疗HCC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378%,提示AR治疗HCC疗效确切。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佳,了解影响AR治疗HCC的临床疗效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大小≥5 cm、门静脉浸润、肝硬化、血管侵犯、肿瘤低分化、手术切缘宽度<1 cm是AR治疗HCC的临床疗效的高危因素。分析原因在于:①肿瘤大小≥5 cm。肿瘤大小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直径越大则肿瘤血管浸润与转移风险越大,手术切除时可能会存在部分肿瘤组织残留,易发生浸润转移,影响手术效果[10]。②门静脉浸润。门静脉是HCC的主要导出静脉,当其受到浸润时,易发生肝内扩散与肝外转移,增加复发风险,影响手术疗效[11]。③肝硬化。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组织长期是处于慢性损伤状态,在肝细胞处于死亡、再生过程中其会造成基因突变,可能影响手术切除,易导致癌细胞残留,增加复发风险,且会影响术后残存肝脏功能的有效恢复。④血管侵犯。血管侵犯是HCC的重要复发机制,即使术中完整切除肿瘤,肿瘤细胞也可沿血管播散并定植于肝内,促进微小转移灶形成,降低手术疗效[12]。⑤肿瘤低分化。肿瘤分化程度越低者病灶越多且癌细胞转移、浸润能力越强,癌细胞生长增殖旺盛,易突破包膜,向外生长浸润而发生扩散,增加肿瘤转移、复发风险[13]。
综上所述,AR治疗HCC疗效确切,肿瘤大小≥5 cm、门静脉浸润、肝硬化、血管侵犯、肿瘤低分化是AR治疗HCC的临床疗效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