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播视域下浙江诗路文化带乡村景观遗产再发展研究

2022-11-23 02:12栗青生赵琳琳刘翔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9期
关键词:诗路唐诗遗产

栗青生,赵琳琳,刘翔宇

(1.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2.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1 乡村景观遗产的现状

“唐诗之路”这一概念在1990年首次被提出。浙江新昌学者竺岳兵先生考据发现了一条唐诗诞生的重要路线,具体是从钱塘江开始沿浙东运河经绍兴、上虞和浙东运河中段的曹娥江溯古代的剡溪(今曹娥江及其上游新昌江)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椒江以及余姚、宁波、东达东海舟山和从新昌沿剡溪经奉化溪口至宁波[1]。这条路线是唐诗创作的重要载体,三百余位诗人在这条约200 km 的山水之路上创作了千余首古诗。经过30 余年的研究,“唐诗之路”成为一条与“河西丝绸之路”同等高度的文化之路。历史悠久的浙江唐诗之路蕴藏着许多乡村景观遗产,但由于村落大多地理位置偏僻,这些传统村落在席卷而来的城镇化建设浪潮中正跌入名为“消失”的深渊,而乡村的消失导致其中蕴含的景观遗产也“岌岌可危”。

当下正处于“唐诗之路”申遗的关键阶段,所以乡村景观遗产“走出深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诗路沿线的乡村景观遗产内涵丰富但知名度低,虽极具观赏性但难以接近,犹如“明珠蒙尘”。和其他文化遗产传播相比,乡村景观遗产的传播由于特殊而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难,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已难以满足乡村景观遗产的传播需求。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曾提出传播的5W 模式,即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传者、讯息、媒介、受传者与传播效果5 种要素。对于现阶段的乡村景观遗产传播来说,最需要探讨讯息与媒介这两种要素,即“传播什么”和“怎样传播”。这就需要阐述唐诗之路沿线乡村景观遗产的价值,并结合智能传播特点,利用新媒介技术手段扩大乡村景观遗产的知名度。

2 乡村景观遗产的内容勾勒

几千年来,“唐诗之路”沿线的村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生活,利用乡村内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使得乡村景观遗产具有活态化的特征。

2.1 乡村景观遗产优美的生态环境

“唐诗之路”的自然环境具有独特的魅力,其是由“运河文化”转至“山林文化”又转向“海洋文化”的特色之路,其充分融合这3 种地域板块[2],所经之路山体巍峨、河流蜿蜒曲折,生态环境极其优美。诗路沿线的乡村景观包括文化名山、人文水脉、诗意古道、文化遗址公园、名城古镇、诗路古村、文化产业平台、海岛公园等。根据《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公布的诗路沿线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见表1)[3],可以看出“唐诗之路”孕育了一批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名城之间有村镇散落点缀,形成了浙江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图。

表1 诗路沿线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章中,《规划》提出:“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4]“唐诗之路”的千里灵山秀水,标志其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先行之路,许多古村落在政府支持下修缮历史遗存,挖掘并活化古村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许多濒临灭绝的乡村景观或是被现代手段进行保护,或是因天然景观被人为后天改造,这种人为的现代性景观构建,赋予了乡村景观原始与现代交融的独特生态环境。而这种生态环境,成了乡村景观遗产对外传播的傲人资本。

2.2 乡村景观遗产的独特优势

乡村景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文化载体,传统艺术表演、民俗礼仪节庆、民间传统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传承等非物质文化体系共同构成了传统村落景观的柔性空间[5]。

“唐诗之路”沿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7 项,省级非遗项目886 项,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 215 人,可以说,诗路是一条文化之路、民俗之路。而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乡村景观遗产,它们则是自然与人类长期和谐共处的结晶,千余年来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代代相传的民俗、技艺与文学中得以保留,最终凝结成整个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遗产。乡村景观遗产中所蕴含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是唐诗之路审美性的内在优势,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而对乡村景观遗产的传播,就是对文化、对历史的传播。

3 智媒时代打开乡村景观遗产传播新空间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遗产的传播隶属于乡村传播这一范畴,乡村传播的历史形态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4 种[6]。但进入智能传播时代以来,乡村传播的形式不断丰富,功能形态发生较大变革。而对于乡村景观遗产的传播来说,应把握新环境带来的新机遇,从传统的信息传播转向多元化的数字化内容传播,创新传播内容和渠道,打开乡村景观遗产传播新空间。

3.1 乡村景观遗产传播的数字化创新

3.1.1 MCN 模式:激活传播源动力

MCN 模式是指媒体机构引进高度产业化的内容组织模式,高效对接内容生产者与平台方,并对内容进行统一定位、运营与管理,保证内容高效、持续输出[7]。作为成熟的视频行业机构,MCN 成功孵化出多个爆款账号,如李子柒IP,就是传播助力乡村振兴的优秀范例。当下,自媒体对于乡村传播至关重要,抓住了自媒体,就抓住了乡村传播的新风口。若建立以“唐诗之路”为中心的MCN 机构,应将乡村景观遗产精准分类,针对不同受众进行账号定制,从美食品鉴、诗路风光、乡土故事、人文风情等不同领域入手,建立账号矩阵,统一管理,既保证内容的多样化,又加深受众的品牌印象,也能及时解决互联网传播中出现的“僵尸号”问题。成功的MCN 模式背后,是机构丰富的运营管理能力、出色的技术支持与多样的流量变现手段,相关部门可从这几方面入手,培养自媒体人才,建立全方位展示诗路乡村景观遗产的自媒体平台矩阵。而考虑到乡村景观遗产“难以进入”的特点,机构可以流量变现手段吸引更多当地人的参与,让了解当地文化的当地人参与到传播序列当中,再加强他们的媒体素养培训,以此增强乡村景观遗产传播的可操作性与创新性,激活其传播的源动力。

3.1.2 虚拟场景设计:增强传播“生命力”

乡村景观遗产由于历史久远,与当代社会没有共时性,导致当代社会对其存在认知和学习的困难,这里可通过虚拟场景设计尽可能地还原景观遗产的历史语境,建立受众虚拟化身游览的虚拟漫游仿真系统。但由于乡村景观遗产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与人的生理尺度和生命尺度不匹配,极易导致受众难以获取对景观遗产的直观印象和感性认识。例如,整条“唐诗之路”文化带涉及距离过长,区域面积太大,直接参观难以认知“唐诗之路”完整的气势和人文、历史布局,这里需要在虚拟仿真系统中设计“上帝视角”。再如,诗路途径的台州市仙居县高迁下屋村是仙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家族村庄,有着最质朴纯正的民俗民风,村落里每座宅院内布满了雕刻,如木雕、石雕、砖雕、悬雕、浮雕等。但由于长期经受风化,导致部分建筑、雕刻损毁严重,这需要在虚拟仿真系统中通过时间回溯来查看各个时期的古代建筑的原始风貌。也有某些传统工艺的细节人体无法直接接触的现象。例如,浙东诗路沿线区域拥有超过200 项的人类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超过40 项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如龙泉青瓷传统烧制、龙泉宝剑锻制、湖笔制作、西湖绸伞制作等。这其中包含诸多复杂技艺的制作过程,如青瓷烧制或者青铜器冶炼,瓷窑和冶炼炉发生的材料变化等都可以通过虚拟仿真系统来模拟,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路沿线非遗文化的魅力。

如此利用数字新媒介技术打造虚拟场景,从文化载体中发掘原真性,以增强现实型技术生动地呈现传统工艺和文化遗产的原真形态,让传播过程具有高互动性、高参与性、高体验性,让呆板的物件“活”起来,赋予本来无生命的传统民居、民俗艺术等以生命的律动感,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3.1.3 搭建诗路App:扩大传播覆盖面

随着移动工具、大数据、AI、社交工具、云技术等IT 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之前还是展望的移动智能传播模式成为可能,智能手机作为超级媒体,受众通过App——即智能手机的终端软件,在内容的获取和传播上实现了空前的自由。搭建唐诗之路App,将4条诗路的沿线地图、历史遗址、人文风貌、民俗风情、美食品鉴等内容汇集一体,使受众手握一个App,便可将整条唐诗之路文化带的风景与人文尽收眼底,让诗路乡村景观遗产不再“难窥全貌”。

将乡村景观遗产与移动传播互相融合,一是,要考虑传统文化与移动传播的融合。景观遗产的传播不能以将其具化为“导游路线”为目的,而是要将其放在文化的视野中进行挖掘。尼尔·波兹曼在论电视娱乐化问题时说“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8]。进入移动传播时代以来,传播的娱乐现象更为明显。那么面对泛娱乐化的传媒体系,传统文化势必要将自身的严肃性与说教性略做消解,但也并非一味迎合娱乐话语,在保持自身文化价值和结构的基础上给“硬”价值赋以“软”形态,进行多样的符号生成、文本创新和价值提炼。二是,要考虑的是景观遗产的可视化传播。乡村景观遗产中的聚落景观、自然景观、人为景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活动等都可作为可视化的表征工具,主要通过设计数据库分析模块,对于诗路乡村景观遗产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借助自然语言文本分析、机器学习方法,实现静态信息的可视化(生成分析图表),动态信息的可视化(视频制作、建立3D 模型),以及交互信息的可视化(实现人机交互)等功能。

3.2 乡村景观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唐诗之路沿线的乡村景观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对其进行开发与传播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以保护为前提。建立MCN 机构、搭建虚拟场景、建设诗路App 等传播手段最后都要指向一个目标——可持续发展。对乡村景观遗产来说,可持续发展的要义除保护之外,也要从自身入手,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内涵。要不断挖掘诗路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依靠不同诗路节段、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确立自身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属于该乡村景点特有的文化品牌,提高当地乡村景观识别度。构建起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统一整体,借助乡村景观遗产让更多的人领受和欣赏唐诗之路的文化魅力。

4 结语

结合时代特征从传播学角度重新审视浙江“唐诗之路”乡村景观遗产的传播,对服务浙江省“大花园”建设总目标,打造“诗画浙江”金名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借助智能传播优势,围绕乡村景观遗产进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利于挖掘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创新传播方式,以实现诗路历史意义的现代阐述,让诗路沿线的乡村景观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诗路文化带建设的良好氛围。需要注意的是,其一,传播方式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随着元宇宙的布局,未来的传播方式必将发生重大变革;其二,在对“唐诗之路”沿线的乡村景观遗产进行解读与传播之后,对传播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后续工作。当今的传播格局是双向传播模式,受众反馈的声音是调整传播内容与渠道的重要指标,若将受众反馈纳入传播过程,将会进一步助力乡村景观遗产“走出深山”。

猜你喜欢
诗路唐诗遗产
遗产怎么分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文旅融合视角下浙江诗路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
“诗路义乌”诗词曲大赛启事
浙江省新昌县七星中学诗路文学社
千万遗产
唐诗赏读
诗路历程(外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