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玫彤 东港市中心医院 (辽宁 东港 1183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气压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5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26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气压治疗仪,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血流速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治疗后凝血指标等。结果:对照组股静脉血流峰速(44.65±8.16)cm/s、腘静脉血流峰速(24.68±4.49)cm/s、平均(26.86±5.14)cm/s;观察组股静脉血流峰速(57.65±7.54)cm/s、腘静脉血流峰速(37.49±5.47)cm/s、平均(33.49±6.82)cm/s,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32.00%,观察组为3.85%,两组比较观察组较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C)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常规治疗方式上联合采用气压治疗仪进行治疗,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改善血流速度,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由下肢深静脉血液凝固导致,该部位血液凝固阻塞血液回流,导致患者出现相应临床症状。该病形成与患者久坐、久站、创伤等存在密切关系,脑卒中患者通常伴有偏瘫症状,该症状导致患者肢体活动障碍,增加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增加死亡发生率[1,2]。本院采用气压治疗仪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治疗,在脑血栓偏瘫患者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现选择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51例该类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分析气压治疗仪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从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择51例进行研究,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自愿加入,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52~71岁,平均(61.53±2.08)岁;卧床时间10~46d,平均(28.16±1.59)d;其中,11例缺血性脑卒中,14例出血性脑卒中。观察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51~73岁,平均(62.01±2.11)岁;卧床时间9~48d,平均(28.62±1.31)d;其中,10例缺血性脑卒中,16例出血性脑卒中。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纳入标准:①经CT确诊为脑卒中,且未形成深静脉血栓者;②患者均知晓研究内容,经过慎重思考后同意参与研究;③患者均有正常认知能力、意识状态清醒,能够很好的配合研究;④患者均无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排除标准:①排除拒绝参加者;②排除临床资料不全者;③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及伴有精神疾病、认知障碍不能配合研究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使用阿司匹林(生产厂家:四川太平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1021475)口服,50~300mg/次,1次/d;华法林钠片(生产厂家:芬兰奥利安Orion Corporation,批准文号:H20110108)口服,3~4mg/d,在第1~3天,之后维持量2.5~5mg/d;尿激酶(生产厂家: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10003)静脉推注,20mg融入10mL生理盐水中,3min内完成推注。连续治疗30d。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气压治疗仪(品牌:konliking/康力鑫),具体操作如下:检查气压治疗仪,确认其功能正常,连接主机器官插座与器官插头,启动电源;调整患者卧位,使其双下肢抬高,将空气压力套固定在患者双下肢上,按照标准方式操作;将Y字形连接管(4个)与气管插头相连接,将Y形连接管末端分别插入空气注入口;设置压力为80~100mmHg,各项压力参数加压时间间隔设置为每1min停歇11s,反复加压达到治疗目的。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仪器状况,若出现电源不通、加压失败等现象,立即调整定时器位置,关掉电源停止治疗,分离气管管道与套筒。该治疗15min/次,2次/d,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0d。
①观察血流情况。患者均进行血管彩超检查,将股静脉血流峰速、腘静脉血流峰速、血流均速作为指标,分析血流速度。②比较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统计深静脉血栓形成例数,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形成例数/总例数×100%。③在完成治疗后,在患者空腹状态下抽血检测患者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C)等。
观察组血流速度3项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血流速度比较(±s,cm/s)
表1. 血流速度比较(±s,cm/s)
组别 n 股静脉血流峰速 腘静脉血流峰速 平均血流速度对照组 25 44.65±8.16 24.68±4.49 26.86±5.14观察组 26 57.65±7.54 37.49±5.47 33.49±6.82 t 5.912 9.121 3.909 P 0.007 0.001 0.008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PT、APTT、FIB、PC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比较(±s)
组别 n PT(s) APTT(s) FIB(g/L) PC(×109/L)对照组 25 11.22±0.54 23.84±4.24 3.58±0.14 226.39±19.95观察组 26 13.49±0.66 35.78±3.99 2.72±0.13 185.99±18.25 t 13.413 10.360 22.744 7,551 P 0.000 0.000 0.000 0.000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中老年人是该病高发人群,脑卒中由脑血管破裂出血、脑部血管阻塞引起,该症状会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损伤、坏死,进而损伤患者神经系统,影响其全身神经功能,导致偏瘫发生[3,4]。
偏瘫是指侧肢出现功能障碍,导致患者肢体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其肢体活动能力,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血流缓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液凝固性增加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下肢肿胀、疼痛、呼吸困难等是其主要症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5,6]。因此,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成为临床研究重点。过去临床在预防下肢深静脉深血栓形成时,多采取康复运动的方式,虽然这一干预方法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不过仍有部分患者因运动量不足,或依从性不佳,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干预方法意义重大。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理疗方式发展迅速,理疗设备不断更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除了使用常规药物、康复运动等进行预防治疗外,理疗成为一种重要辅助治疗方式[7]。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是:人体活动量减少,此时静脉循环维持作用明显下降,加上患者长时间应用脱水剂,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进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增加。基于这一发病因素,研究人员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出气压治疗仪这一辅助性工具,并将之在临床中加以利用。气压治疗仪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性等优点,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均能熟练掌握,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气体向患者下肢施压以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治疗方式,主要通过有节奏的交替充气与放气,对腿部造成挤压,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应症状[8,9]。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应用该设备,利用气体向患者下肢浅静脉施加压力,以达到促进分流血液回流的目的,减少回流不利造成的血液淤积,进而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10]。顾瑞玲[11]等人通过研究认为,对于脑卒中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应用气压治疗仪,能够采取间断充气加压的方式,促使人体血流速度加快,使得血液顺静脉瓣方向,朝心脏回流,降低静脉窦淤积的血液量。另外,借助气压治疗仪,还能对患者纤溶系统提供良性刺激,促使前列环素合成量升高,这些变化均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有重要帮助。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以不同方式进行干预,结果显示,(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气压治疗仪的应用,确实能够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深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这对改善患者病情、缩短患者病程、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而言,均能发挥积极意义。另外,本研究还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观察组PT、APTT、FIB、PC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p<0.05);说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气压治疗仪器后,患者的血液流速等受到明显影响,纤溶系统有明显改变,因此这一方法才能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发挥积极作用。不过,本研究选取的患者数量较少,在后续研究中,可以扩大样本量,展开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从而获得更全面的结果。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深血栓形成采用常规方式治疗,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气压治疗仪器,能促进患者下肢血流循环,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对治疗效果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