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闯
(山东省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东 枣庄 277800)
(1)从我国的大气污染现状来看,不同地区的大气污染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需要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如果地区之间盲目照搬治理方案,往往很难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但通过有效的大气环境监测,就能掌握各地区大气污染的具体情况,而监测数据就可以作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前期规划参考,从而使有关大气污染的治理项目变得更具有针对性。
(2)在大气污染影响范围较广的情况下,同一地区不同区域的大气污染治理往往很难同步展开,即便地方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比较重视,能够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充足支持,但各区域通常也只能按大气污染的严重程度依次开展治理工作,以此尽量降低大气污染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对于大气环境的有效监测,是确定同一地区不同区域大气污染程度的关键所在[1]。以氧化型大气污染治理为例,造成该类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酮、过氧乙酰硝酸酯等。如果某地区的氧化型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则可以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准确监测,将各区域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浓度确定下来,然后再按照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进行合理排序,从而有序开展相应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并确保大气污染的严重区域能够得到优先治理。
(3)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覆盖各类环境要素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而各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具体改革方案,也相应实现了垂直管理,同时,环境监测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建成的是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成并运行的是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而接下来,还应进一步开展保护和督察的工作,以及坚决查处破坏大气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从而有效推动各部门真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
在大气污染原因十分多样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对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的有效治理,通常需要明确导致大气污染的具体原因,然后再根据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最后制定出详细的治理项目的实施方案。但在调查阶段,如果对大气污染原因的判断存在偏差,那么有关实施方案的合理性就会降低,这不仅会使实际的治理效果受到限制,还可能会导致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而将环境监测技术手段有效地应用于大气污染治理,则可以在明确区域大气污染情况的基础上,帮助有关调查人员迅速、准确查明导致区域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可及时将各处污染的源头确定下来,从而为治理措施的合理选择与整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大气污染原因判断出现偏差等问题。
通常,大气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气体排放、燃煤烟气、交通工具尾气排放、扬尘污染、森林火灾等多个种类,其中工业废气排放、燃煤烟气、交通工具尾气排放以及扬尘污染四大来源所产生的污染气体,占据了污染气体总量的90%以上。而有关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基本都将控制工业污染气体排放、降低尾气排放等列为核心工作目标。但从目前来看,由于在工业生产污染气体排放等方面的监测难度较高,所以,部分企业偷排污染气体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即便政府部门通过推广新能源汽车、农村地区统一供暖、明确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标准等方式来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源,但大气污染的实际治理效果同样会受到工业污染气体排放的影响。而有效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则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主要是通过对有关工业企业污染气体的实际排放情况展开全方位、全天候的准确监测,再根据监测数据对企业提出更为详细的污染排放要求,从而使工业生产中污染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另外,在拥有详细监测数据作为支撑的情况下,既可以使面向企业的有关执法工作变得更容易实施,又避免了因缺乏证据而无法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
大气污染不仅会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变暖、酸雨等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同时还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威胁,其危害十分严重。如果对大气污染的危害缺乏足够重视,又未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在大气污染治理周期长、见效慢的情况下,即便政府部门制定出合理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案,也很难实现对大气污染危害的有效控制。而将环境监测技术手段引入到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来,并对区域大气环境展开有效检测,就可以详细了解区域内大气污染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将当前因大气污染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危害明确下来,并在发现严重危害后,可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的指导建议、提醒当地居民出门时佩戴口罩、督促企业优化生产工艺等应对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大气污染危害。
在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由于治理工作很难在短期内完成,所以,有关治理方案基本都是以长期性、持续性的治理为主。所以,无论相关部门采取怎样的治理措施,有关治理项目的实施方案都会存在各种细节问题。而有效利用环境监测技术手段,可以使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在实施期间进行持续性的大气环境监测,这样就可以协助相关部门对项目的实际治理效果展开准确、客观地评估,并可以有效明确治理方案暴露的问题或在方案实施期间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从而使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持续改进、优化治理方案,以此提升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合理性、针对性与灵活性。
大气污染不仅存在破坏生态环境、使工农业生产受限以及威胁人体健康等方面的持续性危害,同时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如果相关部门未能在这类事故发生后,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应对处理措施,其后果往往会变得十分严重。而有效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工作,通过对有关指标参数进行实时、快速分析,就可以对即将发生的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做出准确预测,同时,可及时提醒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有效排除事故隐患,或在事故发生后对其进行迅速控制,进而将事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要想实现对环境监测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必须先从前期调研、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将完整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构建起来,以此为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基础支撑。例如,在前期调研阶段,有关调研人员应广泛搜集有关当地的地形、气候条件、功能分区情况、土地利用情况、人口分布情况、人群健康情况等方面的文件资料,以作为区域大气污染情况预测分析的重要依据,然后再以区域大气污染情况的预测结果为依据,合理设定大气环境监测项目(如监测空气中的SO2浓度、硫酸盐化速率、灰尘自然沉降量等)。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则需要将监测区域均匀划分为多个监测网格(每个网格范围通常在2 km×2 km左右,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并在每个网格交点上建设微型检测站,安装气态污染物传感器、颗粒物传感器等各类设备,以此为区域内持续准确的检测大气污染数据提供支持。此外,为实现对监测数据的有效整合应用,还需做好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将中央控制系统与各个检测站的传感器建立连接,这是用于接收传感器检测得到的实时数据[2]。同时,还需要以监测数据的应用需求为导向,对数据综合概览、单项数据图表展示、数据管理(包括数据更新上传、数据修改、数据删除等)、空气质量分析、大气模拟、来源解析、污染溯源、网格管理等系统功能进行开发,从而使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能够得到更为有效地应用。
为有效提升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在对环境监测技术手段进行应用时,还需对环境监测配套工作机制进行完善,以确保环境监测工作能与其他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实现有效融合。例如,在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应用方面,可依托区域内监测网络的中央控制系统,来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数据实时上报机制,主要是由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的有关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为系统设置自定义的数据上报周期以及数据集中呈现标准;然后再由系统自动完成数据整理、图表制作以及阶段监测数据更新提醒等各项工作;最后提醒系统的操作人员将提供的数据、图表等资料整理成纸质文档或电子文件并打印出来,提交给治理项目负责人及其他工作人员,这样就便于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修改等工作。
而在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处理方面,则需要建立完善的事故预警与应急反应机制,并借助大气环境区域监测网络的中央控制系统,对大气环境监测的实时数据展开自动比对分析,一旦系统发现某项监测数据达到了某个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的判定标准,系统就迅速发出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要及时做出反应,及时对突发性事故进行协同处理。同时,为了保证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合理性、规范性,还要根据大气环境区域的监测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将本地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记录下来,并制定出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为事故应急反应机制建设中的职责划分与执行保障提供支持。
在大气污染问题复杂、大气环境监测项目较多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对环境监测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还需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各项数据展开综合性的深入分析,并充分发挥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价值,以此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帮助。例如,在污染原因判断方面,可以将大气环境监测的实时数据、历史数据与当地工业企业分布情况等其他资料结合起来,一起展开综合性分析,这便于在确定污染原因的同时,明确各项监测数据与污染源之间的关系,以此对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进行准确区分,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系统性的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方案。而在区域大气污染情况评估方面,则需要建立统一的污染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与分级标准,这样就可以使区域大气污染的情况以更加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为后续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便利。
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必须要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建设,要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而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同时,在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阶段,为实现对工业企业污染气体排放的有效控制,可根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控制标准等具体数据,出台大气污染方面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或对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准确解读。这样一来,工业企业就能够对大气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更准确地理解,而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也能拥有更明确的法律依据。
(1)在大气污染问题日趋复杂的情况下,要想在治理工作中有效应用环境监测技术手段,并保证环境监测的全面性以及有关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还需全面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且将各种先进监测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例如,在传感器设备设计制造方面,可选择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前馈神经网络算法等技术方法,对传感器的数据补偿功能进行开发,从而使传感器捕捉到的模糊数据能够得到快速优化,最终达到提升监测数据准确性的目的。而在检测方面,需要对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丁二酮肟-正丁醇萃取分光光度法等检测方法展开创新优化研究,以实现对空气中镍、镉、锡等元素浓度的准确检测,并为相关传感器的开发以及大气污染监测范围的拓展提供支持。
(2)依据《枣庄市2021-2022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枣气综指〔2021〕47号),要求新建企业或新投产的企业,或是新开的工地,在正式投产前要向生态环境局申请,报备;在确定减提措施,纳入减排清单后方可投产、开工。若上一年评级结果为B级的企业,在本年度复核通过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仍按相应等级执行;但一些新增的B级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按去年措施执行。若有超出保障范围或环境违法行为的,取消保障类企业资质。而一些重污染企业单位,可以“一厂一策”的方式对待。例如:合理控制开料、机加工、打磨、施胶、调漆、供漆、涂装、干燥/烘干等涉气排放工序,以及喷涂、流平、烘干等涂装、焊接生产单元涉气的排放,停止破碎、筛分、混合、搅拌、球磨、研磨、装卸等排放颗粒物工序;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车辆(含燃气)进行运输。同时,在重污染天气时,施工工地应停止土石方作业、建筑拆除、喷涂粉刷、护坡喷浆、混凝土搅拌等(塔吊和地下施工等不宜采取停工措施的除外),停止使用国二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能源和紧急检修作业机械除外)。
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有效展开,不仅需要政府部门执行推进,同时,也离不开群众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如果群众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参与度较低,无论采取怎样的治理方案,对于治理项目实施工作的推进都会显得异常艰难。因此,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相关部门需将环境监测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宣传工作联系起来,可依托广播、电视、报纸以及各新媒体平台,对当地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以及有关数据分析报告展开宣传,使群众深刻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对自身生活的影响以及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并促进他们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从而为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定支持。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结合监测数据对各种大气污染危害的防范措施(如佩戴口罩等)进行广泛宣传,以提醒群众将防范措施有效落实到位,从而将大气污染的危害降到最低。
2.7.1 工业源
工业企业应执行《枣庄市2021-2022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中确定的减排措施,而对于漏报瞒报的涉气工业企业,应纳入停产清单。
2.7.2 扬尘源
矿山、砂石料场、石材厂、石板厂等企业停止露天作业;施工工地应停止土石方作业、建筑拆除、喷涂粉刷、护坡喷浆、混凝土搅拌等(塔吊和地下施工等不宜采取停工措施的除外);城市主干道和易产生扬尘路段每日增加2次以上清扫保洁作业。
2.7.3 移动源
矿山、港口、物流(除民生保障类)等涉及大宗原料和产品运输(日常车辆进出量超过10辆次)的单位,禁止使用国四及以下重型载货汽车(含燃气)进行运输(特种车辆、危化品车辆除外);未安装密闭装置易产生遗撒的煤炭、渣土、砂石料等运输车辆停止上路。
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实现精准治污、延伸深度、拓宽广度,要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同时,还要多措并举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助力经济平稳运行,并有效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降低细颗粒物的浓度以及增加优良天数比例,使重污染天数持续下降,以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总而言之,环境监测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要想将这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相关部门还需要对环境监测工作提起足够的重视,并从大气污染治理的实际工作需求出发,实施区域监测网络建设、进行监测数据分析、更新监测技术等,以及采取合适的环境监测应用策略,从而为改善大气环境奠定坚实基础。